(⊙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地球知识局—中国东北的雪
NO.424-中国东北的雪
作者:猫斯图
制图:孙绿 / 编辑:白鸥
近年来,在对东北经济能否振兴的讨论中,相当重要的一环是对东北旅游业的讨论。东北的“冷资源”能否成为一块旅游经济的热土,对于整个中国都具有很大的意义。对南国人民而言稀有的冰雪景观,可能是东北最值得开发的第三产业资源。
中央大街欢迎你
其中对东北气候影响最大的,还要数东侧的锡霍特山脉-长白山脉。这个山区,其实是从俄罗斯境内一直绵延到大连的环海岸山脉,隔绝了东北大地和海洋之间的交流。在正常的水气交换区域,比如中国东南沿海的任何地区,温暖潮湿的水汽都能从大洋上轻松进入内陆,成为滋润土地、调节气温的能手,唯独在东北,这个水气循环难以完成。
海洋与内陆之间
高大的锡霍特山与长白山
从陆地上看,东北也正好处在从冷空气北极登陆俄罗斯远东之后,一路在东亚大陆上向南吹的终点。干冷的空气一路上既没有遇到水体也没有遇到山脉阻碍(东西伯利亚山地和外兴安岭海拔相仿),直接杀到东北。
北风呼呼地吹
这两个地理条件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东北与世界同纬度的地区相比极端寒冷。人们很喜欢用哈尔滨和巴黎相比,而这两座同纬度的城市的气候差别也确实巨大。当然大西洋暖流带来的热量对西北欧的加热作用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此消彼长之间,两者的气温差距就这么显现了。
即使加拿大人民都要表示心疼东北一个
纵观世界上的寒冷地带,很少有能够稳定聚集大量人口的。寒冷的天气影响农业发展、影响人的活动性,对于人口的聚居是一个劣势。寒冷也是很多人诊断东北经济难以重振时一再提及的致命限制。
但东北恰恰是中国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此地的人口密度,与寒冷的气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究其原因,则是东北在19世纪迎来过的“闯关东”人口高峰。那个特殊的年代,不仅让东北的人口迅速繁衍,也让东北人养成了热情、互助的性格特征。以个人形式来到东北的关内人,把朋友视为自己的亲人,把来客视为自己的朋友,营造出了其乐融融的东北待客文化。
同纬度下,全国都是东北的加拿大
但只要经营得当,这种劣势也有可能转化为某种意义上的优势。
东北的“冷资源”,就是指和冰雪并不熟悉的关内游客前往东北观赏冰雪,体验这背后的冰雪文化。
而在观雪方面最得青睐的,还要数雪乡。
特殊的自然构造
东北地区的寒冷气候给东北带来了充沛降雪量。对于东北人而言,见到几十毫米的降雪量和没了脚踝的长期积雪只是家常便饭。但即使对雪已经如此习以为常了,当他们见到雪乡的大雪时还是会感到非常惊异,更何况从南方出关赏雪的游客了。
雪乡原名双峰林场,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这座只有5平方千米的小村子却因为特殊的地理条件成为了大雪停留的地带,每年都有7个月的时间在下雪。在不常打扫的屋顶上,积雪厚达2米也并不稀奇。积雪甚至能从屋顶的边缘被挤出,挂在屋檐上,被当地人称为“雪舌”。这吸引了无数爱雪的游客进村观赏。
其实雪乡早在上个世纪末就已经被人们发现,在雪域景观爱好者当中小有名气。有的摄影师和雪地运动员每年都要进雪乡进行工作和训练。但这个地区一下子成为人尽皆知的观雪景点,还是要归功于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对于很多到访的游客来说,这个神奇的村庄是追随明星脚步的一部分。
但来到了雪乡的游客,很快就被这里的雪景吸引。在玩雪的同时,很多人也自然生出疑惑:这里的雪怎么会这么大?
雪乡所在的双峰林场,在黑龙江东南部的张广才岭群山包围之中。这里是长白山的支脉,也是刚才提到的封锁东北东面与海洋接触的锡霍特山脉-长白山脉的背后。
东北平原与长白山主体之间的牡丹江
来自日本海湿润温暖的气流虽然为长白山所阻挡,但还是有一部分能够翻过山脉来到此地,遇到来自北方的西伯利亚冷空气。两者交汇在此,湿润大气中的水汽被冷空气快速冷却凝结为雪花,是为雪乡大雪的物料基础。
雪乡背靠张广才岭主峰,是半山腰上的一座村庄,海拔大约在1200米左右,正好位于最适合降雪的区间内。比这里更低海拔的地区气温不够低,比这里更高的地区气压不够高,都不能形成完美的降雪。是为雪乡下大雪的物理条件基础。
如果仔细观察雪乡和背后的张广才岭的相对位置会发现,雪乡位于主峰的东南侧。这个相对位置对于雪乡的雪景形成极为重要。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由西北吹向东南,在席卷雪乡之前便被山峰阻挡,不得不改道。
这一改道,风力就急剧下降,从八级大风变成了二三级的微风。较小的风量允许蓬松的新雪在屋顶和物品上堆积,形成了厚厚的积雪。这种积雪也就是雪乡作为一个以雪文化为特色的景观,最为吸引人的核心要素。大人能够在这里找回童心,孩子则仿佛身处自己在故事里听到的世界。
但创造大雪的条件和轻微的风速,并不能完全解释雪乡屋顶上让人觉得更加神奇的“雪舌”奇观。蓬松细软的雪花能够堆积起很高的高度并不罕见,能够沿着房檐垂下来就不是在哪里都见得到了。要想形成这样的效果,还需要其他附加条件。
在雪花的形成过程中,温度和空气中的湿度两个条件是影响雪花形状的关键因素。
温度影响着雪花的生长方向,在温度极低(-30℃以下)或者温度较高(-5℃左右)时,空气中的水汽凝结会受到影响,生长为宝石状的冰针,看上去更像是冰块而不是雪花。而介于这两个极端温度之间时,水汽的凝结就会按照人们熟悉的六边形进行。
雪乡的雪季气温在-25~-15℃之间,正好可以形成六边形的雪花。
水汽则影响着雪花的具体结构。当空气中的湿度较高时,周围空气不断地向雪片输送水汽,使雪片快速地发生凝华作用。凝华降低了雪片周围空气层中的水汽密度,反过来又促进外层水汽向内部输送。六边形雪花的六个顶角率先成为水汽附着的目标,水汽在其上快速凝结,出现了各种突出和枝杈,最终形成了复杂的六角形雪花。
而雪乡由于湿润气流常年光顾,相对湿度常年都可以达到80%以上,雪花的形状也就和干冷地区光滑的六角形不一样,极为复杂。复杂的六角形雪花一旦在空气中相遇,就会互相勾连,变成大团大团的鹅毛大雪。落在屋顶上被上层的雪花挤出以后,也会继续勾连,形成奇特的“雪舌”景观。
雪舌
大自然的种种巧合,最终汇聚在雪乡,形成了这里独特的自然景观。
美景不止一处
雪乡虽著名,亦不过是广阔黑龙江的一个小村庄。而在整个东北的寒冷地区,类似雪乡这样北国风情的小村庄有很多,并各有不同,他们在东北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大量涌现。
这样的聚落,曾经大多只是林场或者矿场的一部分。在林矿业资源逐渐开发殆尽以后,当地人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再开发,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仍在使用中的林场
最终会面临相似的命运么
在和雪乡一山之隔的东升林场,人们就能看到一个主打景观和雪乡类似,但又有着不同风味的景点村庄——雪谷。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即使没有综艺节目的加持,也没有媒体群众的炒作,雪谷却在中国各大旅行网站上收获了不少好评。
原本这些林场只是一些有上百人口的小村庄,居住其中的人们从来也没想到过自己家乡司空见惯的雪景,对外界来说这么稀奇。对访客的迎来送往,唤起了当地人对东北开发早年间的文化记忆。
“闯关东”时代的东北,迁徙者来来往往,大多是独行客或是小家庭。脱离了大家族的保护,移民们对家族亲属的认可度越来越低,更多的是对朋友的认可。来者都是客,做好客人的接待工作就是为自己今后多交一个好邻居好乡亲,何乐而不为呢。
雪谷
对这类特色村庄的开发也只是东北推动旅游业的一部分。家庭民俗和文化体验这样较小规模的产业布局之外,更具规模的旅游产品也不少见。
仅以黑龙江为例,该省已经因为多年来对冰雪气候资源的大力开发,成为了中国第一大冰雪旅游目的地。由黑龙江省旅游发展委员会选定和公布的冬季旅游产品有61项。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建设时的场景
从内容上看,这些旅游产品可谓包含了冰雪风情的各个方面。如哈尔滨国际冬泳邀请赛等专业冰雪运动赛事,凭借良好的场地条件和组织水平,提升了东北作为中国雪国在世界上的知名度。
以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哈尔滨太阳岛雪博会为代表的大型冰雪文化产品也纷纷亮相。
雕刻冰雕时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
齐齐哈尔扎龙湿地雪地观鹤、牡丹江镜泊湖旅游区冰瀑布、体现东北渔猎民族文化的各地山林狩猎和冬捕,则成为了集中展现东北“冷资源”的地区,吸引了不少游客。
还有哈尔滨极地馆夜宿、亚布力滑雪冬令营等适合亲子体验的多项游学冬令营,给孩子和家长一个在雪国亲密接触的机会,增进亲情、磨练品质。
牡丹江镜泊湖旅游区冰瀑布
今冬,黑龙江各地的景区为了吸引游客,也提供了不少优惠和补贴。如牡丹江镜泊湖景区凭团队确认单,允许中型客车免费进入主景区;大庆石油馆免费向游客开放爱国主义教育;黑河五大连池景区在冬季免门票……
让冰雪进入更多寻找美的眼睛,是人们共同的心愿。
东北与冰雪之间的奇缘,可以认为是特殊地理条件下的特殊资源。对这些资源的开发,于东北而言,意义重大。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