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时值63岁的赵孟頫为进之高士书写了这卷小楷《道德经》,堪称其小楷之精品。
【1】老子
【2】道可道,非常道
【3】名可名,非常名
【4】无名天地之始
【5】有名万物之母
【6】常无欲以观其妙
【7】常有欲以观其徼
【8】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9】同谓之玄
【10】玄之又玄
【11】众妙之门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2】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故有无之相生,
【4】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
【5】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
【6】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7】万物作而不辞,
【8】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9】功成不居。
【10】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1】不尚贤,使民不争;
【2】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3】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4】是以圣人之治也,
【5】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6】常使民无知无欲。
【7】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8】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1】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2】渊乎,似万物之宗。
【3】挫其锐,解其纷,
【4】和其光,同其尘。
【5】湛兮,似若存,
【6】吾不知其谁之子,
【7】象帝之先。
【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刍狗 chú ɡǒu ::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魏源本义:“结刍为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则弃而践之。”。
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牲畜(因为用不起猪、牛、羊等大的牲畜)。随着社会风气的演变,人们渐渐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就相当于后来在拜祀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扔下不管了。
【2】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4】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5】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谷神不死,
【2】是谓玄牝。
【3】玄牝之门,
【4】是谓天地根。
【5】绵绵若存,
【6】用之不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