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毛泽东是我国革命时期著名的领袖,他在革命的这段时间,认识了很多军事、政治见解比较独到的人,也交了很多朋友,比如萧子升、张国焘、陈独秀。

在某一段时间,这三位和毛泽东的关系非同一般,他们都积极憧憬着中国的未来,但随着革命道路的不断前行,他们在政治思想上以及对党和国家的发展问题上逐渐产生分歧,最终和毛泽东分道扬镳,成为了陌路人。

1.萧子升

毛泽东和萧子升曾经是无话不说的亲密好友,但随着革命立场的不同,二人逐渐走向陌路。

说起萧子升,那么必定要提起蔡和森、毛泽东。他们三人同为杨昌济的得意弟子,因为博学出众、才华横溢,人称“湘江三友”。

和萧子升张国焘(和萧子升张国焘)(1)

萧子升

萧子升出生于1894年,和毛泽东年龄相仿,二人只相差几个月。

1911年,萧子升考上了湖南第一师范。在上学的这段时间,他认识了毛泽东,并开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有很多共同的爱好,比如作诗、登山、穷游。除了上课,他们几乎形影不离,好的穿一条裤子。

灵魂的交流,思想的碰撞,让两个热血青年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建立新民学会。

1918年4月,新民学会成立,它的宗旨是:革新学术,改良人心,不浪费、不懒惰等。总而言之,这个新兴的团体追求上进好学!

在这段时期,毛泽东和萧子升经常在深夜促膝长谈,高谈阔论国家的未来、评论目前发生的实事。

在这段时间,毛泽东和萧子升内心的追求并不明确,什么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空想主义思想在他们脑子里一团混杂。

但是,他们依旧谈论的很起劲儿。

和萧子升张国焘(和萧子升张国焘)(2)

1918年6月,萧子升前往法国交流学习。毛泽东作为他多年的好友,亲自相送。没想到这一送,竟是他们友谊断裂的开始。

同年8月,毛泽东进入了北大图书馆担任图书管理员。在这里,他认识了很多革命的先驱人物,比如胡适、李大钊。受到他们的影响,毛泽东开始了解“民主、科学”等新文化、新思想。

没过多久,十月革命的浪潮席卷中国,李大钊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毛泽东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19年积极参与了五四运动。

而此时的萧子升远在国外,学习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坚信改良主义才能改变中国,二人的思想观念开始产生缝隙。

一开始,毛泽东、萧子升二人在书信中讨论诗歌、文辞,而现在是激烈的争论到底追求什么主义。

1920年7月,新民会成员在蒙达尔尼地区集会,主要围绕如何改变中国与世界展开讨论。在这次集会中,萧子升主张改良主义,主张温和的革命。蔡和森主张革命,通过无产阶级斗争改造中国。为此,以萧子升和蔡和森为首的两大阵营争论不休。

和萧子升张国焘(和萧子升张国焘)(3)

新民会

为了证实自己的选择,蔡和森和萧子升分别给毛泽东写信,寻求意见。毛泽东收到来信后,表示支持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

毛泽东表示:“改良主义已经无法改变中国的现状,只有斗争、革命才能拯救中国!”萧子升收到毛泽东的来信后,内心很是沉重,深知二人之后可能要背道而驰了!

后来,毛泽东还提出,取消新民会,让新民会的热血青年投身于革命道路;而萧子升主张留下新民会,并以无政府主义作为新民会的指导思想。

两人各持一词,各不相让,谁也不妥协。

从此时开始,毛泽东和萧子升的观念已经分崩离析,注定之后的残酷分别!

1921年3月,萧子升回国探亲访友。萧子升与毛泽东时隔三年再次见面,那一天晚上,毛泽东和萧子升像往常一样彻夜长谈。

虽然他们依旧很亲密,拥抱、握手样样不落下,但是他们思想的裂缝已经无法缝补,他们的心已经无法聚拢。

和萧子升张国焘(和萧子升张国焘)(4)

原本两个最亲密的好友,因为主义之争,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第二天,毛泽东和萧子升都沉默寡语,默默地放下了曾经的美好经历,开始了各自的革命追求。

国内的事情处理完毕后,萧子升继续前往法国学习。1924年,萧子升学成回国,并加入了国民党,而毛泽东则带领中国共产党积极展开革命斗争。

虽然毛泽东、萧子升二人党派不同,但偶尔也会有书信往来,1926年,二人再次因主义之争彻底中断往来。

毛泽东、萧子升曾志趣相投,都关心国家的发展与未来,但他们在革命信仰方面存在很大分歧,二人也逐渐走向疏远。萧子升主张温和的改良,企图用思想唤醒国人的良知,后期又跟随国民党;而毛泽东信仰马克思主义,主张武装革命;二人的认知差距很大,分道扬镳是注定的。

2.张国焘

毛泽东和张国焘渊源很深,认识的时间很早,家庭背景、性格也十分相似。毛泽东和张国焘早期都曾拜著名革命领导人李大钊为师,学习了很多革命思想和知识理论。

和萧子升张国焘(和萧子升张国焘)(5)

张国焘

按理说,师出同门应该会志向相同、友谊深厚。但是,此后的相处中,毛泽东和张国焘在政治思想上的矛盾分歧却很大。

1919年,毛泽东和张国焘初次相识。

张国焘第一次见到毛泽东的时候,毛泽东满口湖南口音,穿着也是十分寒酸,张国焘对毛泽东很是不屑,很看不起。毛泽东见到张国焘,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高傲,此后,张国焘和毛泽东并没有深入交流。

中共一大时,张国焘和毛泽东再次相见。

这一次张国焘表现得很热情,并没嫌弃毛泽东的湖南口音。为什么改变如此之快呢?因为当时毛泽东成立了共产党小组,并带领他们在湖南展开革命活动,小有成就,所以,张国焘才会一改之前对毛泽东的态度。

中共三大时,毛泽东主张统一战线,而张国焘反对国共合作,会议上大部分人支持毛泽东的提议,因此张国焘内心产生嫉妒之心。

会议结束后,毛泽东为了安抚张国焘,亲自去张国焘住处找他详谈此事,并真诚的对他说:“组织上的事我们必须妥善考虑,陈先生告诉我他十分信任你的,你的想法也是没错的,我也想过与国军一拍两散,但是现在时机不成熟,搞不好我党就被他们打散了!”

和萧子升张国焘(和萧子升张国焘)(6)

毛泽东与张国焘

听了毛泽东的话,张国焘表面迎合同意了。但是,内心深处认为毛泽东对他指手画脚,心里很不舒服。

1927年,张国焘和毛泽东因为中央指派的工作任务不同而分离。毛泽东去了湖南指挥秋收起义,张国焘作为中央常委组织开展大革命失败的善后工作。

自1927年,毛、张二人分开后,有长达八年时间没有见面。1935年前后,国军对中国共产党展开第五次围剿活动,我党内部出现了严重的政治错误,导致红军损失惨重,反围剿活动失利,中央红军被迫参与长征进行战略转移。

“长征”让两个多年没见的人再次相遇。

长征开始后,毛泽东通过电报和张国焘进行了联络。

通过联络,毛泽东对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有了一定的见解,他对张国焘表示:“红四方面军实力雄厚,如果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甚至红三方面军汇合,那么我党面临的僵局一定会扭转。”

因此,中央红军在飞跃大渡河之后,为了尽快与红四方面军汇合,冒然地爬雪山、过沼泽草地。

和萧子升张国焘(和萧子升张国焘)(7)

红军长征

因为两军汇合对党的发展有利,毛泽东和张国焘对此次会面都十分期待。

1935年6月12日,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的先遣部队顺利在夹金山会师,两支部队顺利接头后,很多将士都喜极而泣。

毛泽东和张国焘通过电报相约在懋功两河口见面,6月25日,张国焘带人前往懋功北部地区与毛泽东会面。

当时天降大雨,阴云密布,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打着伞列队迎接张国焘。足以看出,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给予红四军最高的崇敬和最真诚的欢迎。

张国焘到了之后,毛泽东张开双手迎接。随后,二人来了一个热烈的拥抱,这也代表着两军正式会晤。天上下着大雨,十分冰冷,但是毛泽东的内心十分火热激动。

毛泽东满怀欣喜的迎接张国焘的到来,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张国焘的到来,让他在长征途中的遭遇更加艰难。

因为,张国焘的私心很重。

和萧子升张国焘(和萧子升张国焘)(8)

会面后,毛泽东和张国焘等人对两军接下来的行动进行了商讨,毛泽东认为应该北上,而张国焘坚持南下。刚刚热情似火的两人,顿时陷入了僵局。

毛泽东的内心是十分清楚的:张国焘的个人私欲十分重,没有顾及到中央的大局,如果只是单纯的军事路线问题,中央和红四军可以再商议,但张国焘的“南下”,是用自己的强大的军事力量对中央进行要挟!

毛泽东想了想,认真地对张国焘说:“北上是中央根据共产国际的计划来商议出来的。如果我军一旦没有退路,可以靠近中苏边界,向苏联寻求帮助。但南下,腹背受敌,不是好的选择。”

张国焘想了一会,认为毛泽东看不起他的提议,想了一番说辞,然后高傲地反驳毛泽东说道:“我觉得北上太难了,刚歇脚,又长途跋涉。将士们熬不住,南下的话,我们人多,优势在!”

毛泽东不认同张国焘的想法:“南部不利于驻军,那里有大量的国军,麻烦很多,搞不好全军覆没!”

张国焘知道自己主导不了中央的思想,于是带了一丝威胁的口气说道:“润之,看来,咱们讨不到一起去了。如果你们南下,那我们一起走,如果你们一定要北上,那我带红四军南下川康。”

和萧子升张国焘(和萧子升张国焘)(9)

此话一出,整个会议室里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两人快要吵起来了!

张国焘的话已经很明显地表露出他的想法:不同意,他就单干!就是威胁中央!

随后,毛泽东多次主持会议进行表决,张国焘的“南下”建议均被否决。

张国焘心机非常深沉,假意向中央妥协,并提出:要中央的军事指挥权。

这个条件一提出来,张国焘的野心已经写在明面上了,毛泽东为了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的和谐发展,再次妥协了,周恩来把中央军委总负责人的位置让给了张国焘。

随后,中央军委在沙窝地区召开会议,商议北上的路线。经过商讨,部队兵分两路北上,毛泽东率右路军,张国焘率左路队。

毛泽东率军队北上后,张国焘在后方一直迟于行军,十分迟缓,耽误了部队的整体部署。毛泽东为此多次打电话催促他,但张国焘总以各种理由推辞。

毛泽东内心十分焦急,担心张国焘违反约定,果不其然,张国焘部队到达阿坝地区后,下令停止北上,随后,张国焘下属陈昌浩部队秘密南下。

和萧子升张国焘(和萧子升张国焘)(10)

张国焘晚年

叶剑英得知这个消息后,知道张国焘要坏事,立即密电毛泽东。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眉头紧皱,内心觉得很不好受,使劲抽了一口烟,心里气得不行:对张国焘的信任被糟践了,险些误了党内大事。

为了让中央红军顺利行军,毛泽东当机立断: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立即脱离,红一方面军单独北上。与此同时,毛泽东派人电告张国焘:不要南下!

三个月后,现实告诉张国焘:他做错了,他遭到了蒋介石川军的猛烈攻击,几乎场场败仗,原来毛泽东的选择才是正确的!

毛泽东、张国焘二人因政治分歧,最终分道扬镳,毛泽东虽和张国焘不是深交,但出于党的革命前途,一直处处隐忍张国焘,最终这份情谊全部被张国焘葬送了。

3.陈独秀

1917年,由北京大学文科学长陈独秀先生领导的新文化运动正闹得轰轰烈烈,毛泽东深受启发,对陈独秀充满了敬佩之情。

陈独秀比毛泽东年长十几岁,毛泽东尊称他为老师。陈独秀是思想上的巨人,也是最早将革命思想传入中国的革命领袖!

和萧子升张国焘(和萧子升张国焘)(11)

陈独秀

毛泽东最先知道陈独秀是通过《新青年》,通过这本杂志,让毛泽东感受到了不一样的革命思想领域,这是他从未见过的!

在后期的各种活动中,陈独秀大放异彩,毛泽东也不断了解着陈独秀的事迹,了解越多,他越觉得陈独秀就是个英雄人物,可以救国家、救人民,认为他是“大革命家”。

毛泽东对陈独秀的崇敬之情,无法溢言于表。

1919年,毛泽东在北大的图书馆见到了陈独秀,他带着浓浓的湖南口音同陈独秀讲了话,与此同时,毛泽东务实好学的人生态度也给陈独秀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随后,毛泽东对陈独秀详细讨论了自己的信仰问题,而陈独秀、李大钊则对毛泽东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可以说,是陈独秀和李大钊将毛泽东带入了马克思主义的大门。

1920年,陈独秀对毛泽东表示:可以成立湖南的中共小组,为共产主义革命奋斗。

1921年,毛泽东等人在一艘小船上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小组!

随后,毛泽东在湖南地区带领学生、工人、农民在街头小巷游行示威,公开反对英国租界以及英美“支配中国的阴谋”。

和萧子升张国焘(和萧子升张国焘)(12)

因为毛泽东计划稠密,主导活动积极主动,办事利索,使湖南革命活动有了很大的进展,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陈独秀对此十分满意,多次公开对毛泽东表示赞扬,毛泽东因此进入了中央工作,成了陈独秀的第一助手。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进入中央核心工作,也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陈独秀。自此之后,毛泽东多次帮助陈独秀、李大钊处理中央事务、拟定文件,会见国民党要员。

1925年,孙中山去世,国民党右派开始慢慢违背孙中山的思想,针对共产党。在国民党第二次会议上,右派要求“只让2名共产党进入国民党中央”。

陈独秀主张我党对国民党右派退让,而毛泽东等人却激烈的反对,最终我党有7个人进入了国民党的中央。

这次会议,为毛泽东和陈独秀的分歧埋下了伏笔。

和萧子升张国焘(和萧子升张国焘)(13)

毛泽东的内心开始隐隐动摇:陈独秀的思想到底是不是自己曾经想象的样子,是否该继续追随?不过这个念头很快就被毛泽东抛之脑后,他选择继续相信陈独秀。

蒋介石“中山舰事件”爆发后,毛泽东主张黄埔军校激烈反抗蒋介石,但是遭到了各方面的否决。

随后,蒋介石要求共产党不担任各部部长。这意味着,国民党要肃清党内的共产党,并控制共产党。陈独秀经过思考后,对国民党的提议表示了同意。

毛泽东对此十分不理解,再次表示了抗议,但是没有任何效果。毛泽东此时慢慢地看清了现实:自己和陈独秀的意见存在分歧,陈独秀主张的革命也不是自己想要的。

没过多久,毛泽东离开中央,回到湖南地区。回到湖南后,毛泽东通过仔细研究,发现农村是展开革命的最佳地点。于是,毛泽东在湖南农村地区搞“农民运动”,企图用自己的力量开创新的天地。

在湖南农村的那段时间,毛泽东深刻地认清了武装、土地的重要性。他在井冈山地区大规模的发展农民运动,并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和萧子升张国焘(和萧子升张国焘)(14)

陈独秀(左)与胡适(右)

而陈独秀对毛泽东的做法表示十分不满,大肆批判湖南的工农运动十分幼稚,动摇军心,认为毛泽东的做法违背了两党的统一战线。

毛泽东为向陈独秀证实自己的做法正确,在湖南调研一个月之久,并写下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文章。陈独秀看了这篇文章之后,仍旧没有认同毛泽东的做法,仍对国民党抱有很大的幻想。

这件事之后,毛泽东对陈独秀的失望逐渐加深,二人在思想政治见解上逐渐形同陌路。

中共五大开始前,毛泽东向陈独秀提出:开展土地革命。

陈独秀再次表示出反对意见,并没有将此建议在五大召开讨论。这次会议中,在党内部分人员的提议下,毛泽东被降级,从原来的委员变为候补委员。

通过这几次与陈独秀的沟通,毛泽东知道:总有一天他和陈独秀会分道扬镳,此时的他,内心十分惆怅。

与此同时,他也十分担忧党的未来发展,忧愁地写下了“把酒酻滔滔,心潮逐浪高”的诗句来表达内心的苦楚、煎熬。

和萧子升张国焘(和萧子升张国焘)(15)

晚年陈独秀

1927年7月,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提出:“保存武装实力,我党应该武装上山,在农村地区积极展开革命,预防国民党的一切不利行动。”

然而,陈独秀固执己见,对国民党的幻想很大,希望继续积极争取两党的和平统一战线。

毛泽东深知自己和陈独秀的意见分歧已经无法改变,便不再追随陈独秀。

从长远角度来看,毛泽东的思想紧跟中国国情的变化,陈独秀却执着于与“国民党抱团”,没有顾虑党的未来发展。

1927年7月12日,陈独秀辞去了自己的职位,毛泽东、陈独秀的关系也走到了尽头,二人正式分道扬镳。

7月15日,国共关系正式破裂。

8月1日,南昌爆发大规模起义活动。南昌起义活动结束后,中共中央召开八七会议。

在这次会议中,党中央全面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主义错误,并将毛泽东的“组装革命、土地革命”的思想落实。

和萧子升张国焘(和萧子升张国焘)(16)

毛泽东

中国革命再次找到了新的方向!

毛泽东与萧子升、张国焘、陈独秀之间的关系变化,其实是相似的,都是与他们相遇、相知或者产生崇拜,到最后因为政治追求的差异而产生距离,最终变成陌生人。

毛泽东能够成为中国伟大的革命领袖,绝非偶然,他每一次决策的背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毛泽东的内心十分理性,不会因个人情感影响到自己的思想判断;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毛泽东每一次与他人分道扬镳后,历史的发展都会印证他在思想上的前瞻性和预测性,历史会证明,他的选择才是正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