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个早就用到出圈的哲学术语“范畴”(category)哲学上常见于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作品之中,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专业术语翻译好处 哪些专业名词翻译得特别烂?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专业术语翻译好处 哪些专业名词翻译得特别烂

专业术语翻译好处 哪些专业名词翻译得特别烂

说一个早就用到出圈的哲学术语“范畴”(category)。哲学上常见于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作品之中。

我不是说用“范畴”翻译category不好,而是这个词在哲学上的用法就有不同,也与日常生活中的用法差别非常大。

一方面,我们日常生活中“范畴”基本上可以等同于“范围”的高级用法,最常见的句式就是“A属于B的范畴”,也就是指“A在B的范围内”。另一方面,日常中category也一般被译作“种类、类别”,很少被翻译成“范畴”。

这个就和哲学上的“范畴”差很远,哲学上这个翻译起源于亚里士多德在《工具论》里用category表示存在的十大基本种类,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这个确实很切近原本词源来自《尚书》的“洪范九畴”,属于比较信达雅的翻译。

康德也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用法,将“范畴”定义为主体先天具有的作为知识来源的十二个概念。但与亚里士多德强调分类不同,康德强调的是这十二个范畴作为一个整体,即它们都是“先验的知性概念”,所以康德通常都是直接用“范畴”、“知性范畴”这样的用法,大部分情况可以直接用“概念”来替换。

结果翻译中一般将就约定俗成,所以翻译近代以前的哲学作品,尤其是古典哲学的作品,几乎都是一刀切统一翻译成“范畴”。放在亚里士多德哲学是合适的,放在康德那里就不那么能够体现出康德所想要表达的意思。

所以,我本人是觉得对category这个词的翻译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目前还是只能按照约定俗成的译法将错就错了。

线上 | (难度很低)童书英译中,中文24万字左右线上 | 英译中 - 85元/千字起(224页图书线上 | 英语 - 文史社科类翻译(中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