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有个很骄傲的诗人谢灵运,认为自己才华盖世,能让他服气的只有曹植。“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其中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其他的人共分一斗。”准确地说,谢灵运与曹植并不在“同一个天下”,谢灵运的出生晚于曹植在世的一百多年后。

实际上曹植之才,在其生前也是公认的。其《洛神赋》,更是千百年来久负盛名。他在幻境中与洛水女神的邂逅,最终二人不得已分手。

故事的发展很简单:写东归藩国经过洛水,有机会得见洛神;洛神就在眼前,着重写洛神的姿容、服饰、动作等各方面之美;作者对洛神心生爱慕,想同她约会,但也担心受她欺骗;洛神为曹植的诚心所感动,作出正向回应;因人神道殊,洛神只得满怀恋情,怅然离去;洛神离开后,留下曹植独自惆怅。

这场失败的人神恋,蕴含着深厚的审美意蕴。

洛神赋作品创作(一则凄美的人神恋)(1)

抑扬顿挫的音韵美

《洛神赋》不仅有华美辞句,而且具有音乐美。赋文向来以言辞华丽,描写优美取胜,并且是押韵的。而曹植充分运用语言文字之美,不仅用韵连贯,而且与所表现出的心情相符合。如:

于是忽焉纵,以遨以。左倚采旄,右荫桂。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嗟佳人之信修兮,羌习礼而明。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

除了“兮”,这段中还有十二个(i)韵字,这一系列字韵律低微,表现的是作者内心的徘徊与忧郁,与所谓“犹豫而狐疑”的心境很匹配。

这与作者初见洛神的欣喜心情是完全不同的,那段心情也可从语词发音中感受出来,试看:“翩若惊鸿,婉若游。荣曜秋菊,华茂春”,押(ong)韵,表现了作者对洛神出场的惊叹;“仿佛兮若轻云之蔽,飘飖兮若流风之回”,押(ue)韵,同样可以体会到作者的赞美态度。

汉语就是这么神奇,发(ong)与(ue)的音时口型相对展开,而发(i)音时口型相对闭合,而表现的情感也是不同的。

除了注意词语的韵脚安排外,曹植还注意采用叠音词和双声叠韵词。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中的“峨峨”,既写出了洛神发髻的高耸,也使音节具有复沓美;“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中的“眷眷”,既表现了男子的留恋的落寞,也增加了音节的律动美;还有如“泪流襟之浪浪”中的“浪浪”、“思绵绵而增慕”中的“绵绵”、“夜耿耿而不寐”中的“耿耿”等。

双声词和叠韵词在《洛神赋》中也频繁使用。双声词,即构成一个词的两个字声母相同;叠韵词,构成一个词的两个词韵母相同。双声词与叠韵词是汉语的独特优势,读之有一种韵律感。

如双声词有:“披罗衣之璀璨兮”中的“璀璨”;“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中的“仿佛”;“步踟蹰于山隅”中的“踟蹰”。

叠韵词有:“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中的“飘飖”;“徙倚彷徨”中的“徙倚”和“仿徨”;“怅盘桓而不能去”中的“盘桓”。

双声叠韵词的结合使用,使文章朗朗上口,更富于音乐美。

洛神赋作品创作(一则凄美的人神恋)(2)

民间文化中的女性美

女神与人间男子相恋作品中通常展现的是对美丽女性的赞美与肯定,是对人性中爱美天性的认同,这是一种民间文化所具有的审美性品格。

最早的人神相恋模式出现在《诗经·汉广》中,随后是屈原楚辞作品中频繁出现的“求女”情结。《诗经》与楚辞都无一例外地吸收了民间文学的养料的。

《洛神赋》中的故事发生在暮色降临的洛水畔,这一地点的选择很有讲究。《诗经·汉广》“汉有游女”的汉水上与《九歌·湘夫人》“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湘水边等作品已经做出了很好的样板。

“水”说明这些女神是水神,而水神,寄予着先民对“风调雨顺”的美好希望。

“水”也烘托着女神的美:女神依水而生,如水澄澈;女神也是柔情似水的;但同时也营造了阻隔人神相恋的距离美,暗含着“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悲剧结局。

【这种用水暗示女性美的做法在后来影响了曹雪芹,他在《红楼梦》中塑造了一个唯美的女性世界,甚至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

《洛神赋》中的洛神当然是美的。从整体到局部:“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从身形到姿容:“禾农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从静态到动态:“瑰姿艳逸,仪静体闲”,“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曹植描绘了一个耀眼的女神,她明丽又清朗,华艳又不失高雅。

洛神赋作品创作(一则凄美的人神恋)(3)

对爱情尊重的脱俗美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爱情,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洛神赋》是以曹植与洛神的人神恋展开的。

洛神呈现出的是一种“发乎情,止乎礼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形象。洛神出游洛水之上,与曹植邂逅,她远游于水上不即不离,对男子的“诚素先达”“解玉佩以要之”,她心领神会,“抗琼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她拿出琼玉作回应,并约定在水中所居之处相会。

神女本来可以不受任何束缚,比如宋玉《高唐赋》中的巫山神女,而洛神却深深懂得人间准则,看清了人神殊途的宿命。这是曹植深受儒教浸染,赋予洛神以克制的美感。

但,这并不意味着洛神的冷漠,洛神“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她对“匏瓜无匹,牵牛独处”的感叹,也正是展现了洛神想要得到知己的渴望,洛神是通晓人性的。

可以说,洛神是曹植塑造的集美、德、爱于一身的女神理想。

女神卓然不凡的外形与气质,让作者产生了爱慕之情:“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但曹植的情感也同样是非常克制的,“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女神是圣洁的,因此作者对她始终怀着崇敬心理。

但最终由于人神道殊,女神在一番眷恋徘徊之后倏然而逝,人神恋也随之破碎,,多情的洛神虽然不得不离开,却也明誓要“长寄心于君王”。洛神消失后,只留下男子在清凉的悲剧氛围中感叹惆怅。

洛神是喜欢曹植的,和世间那种一见到心仪男子就千方百计去接近、去取悦、去为对方舍生忘死女子不同,洛神的爱是浅尝辄止的;曹植是倾慕洛神的,但他同样没有费尽心机去得到、去占有。他们互相爱慕的是对方的灵魂,没有勉强,也没有丝毫的污秽和杂质。

《洛神赋》写于黄初三年,随着曹操的死去,兄长与政敌曹丕继位,曹植这个原先受宠的贵公子,境遇急转直下,过着“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日子。

而放眼望去他所处的社会,战乱频仍、瘟疫成灾,外部环境也没有可以供曹植寄托之处。曹植无法找到生命的支点,因此《洛神赋》中很多虚幻空灵的描写实际上是曹植心理需求的投射,他渴望被认同,渴望回归到美好,于是他选择在对女神的倾慕过程中寻找一种短暂安全感。

洛神赋作品创作(一则凄美的人神恋)(4)

修洁正直的人格美

曹植和屈原虽生异世,却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生逢乱世,都同为宗臣,都清高孤傲;都为君主所疏远,但依然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虽远离庙堂仍心忧天下。

曹植本人也是有意追随屈原的,其《九愁赋》中以屈子自比:“恨时王之谬听,受奸枉之虚词”,说的是君王听信谗言,自己因此受了委屈;“念先宠之既隆,哀后施之不遂”说的是自己本来是很受宠的,后来竟落到如此境地;“宁作清水之沉泥,不为浊路之飞尘”但是即便如此,他依然要保持自己像清水一样的人格。而这些,何尝不是屈原的遭际与心声呢?

《洛神赋》中对女神的那种热烈执著的追慕与《离骚》中求女情结也是有相似之处的。曹植自言这篇赋是“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而作,但不难发现也受到了屈原《九歌》《离骚》等作品中人神恋爱失败的叙事模式影响,“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的心理,与屈原求女时“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理弱而媒拙兮,恐导言之不固”的心态是类似的。

《离骚》中充满了离奇的想象,灵均在天上地下的不停求索,暗喻着作者在现实中君臣遇合的理想,以及为这个理想“虽九死其犹未悔”;《洛神赋》中也描绘了仙境众灵,以及完美的洛神,同样蕴含着曹植的美好人格理想与对现实的美好希冀,但曹植很清楚这只是一个虚幻的梦。

香草、美人,无非是一种抒情手段。也正是从这个角度看,所谓关于《洛神赋》主题的“感甄”说是站不住脚的。

洛神赋作品创作(一则凄美的人神恋)(5)

总之,《洛神赋》熔铸了神话元素,通过梦幻境界,描写了一个失败的人神恋爱故事。作品讲究用词技巧、结构层次鲜明,展现出洛神高度的形象性,表达了曹植本人有志不遂的郁闷以及坚守高洁人格的信念。同时,作品形式与内容共同塑造的审美空间,也有待我们去阐释、去填充。


拓展阅读:

男女关系比况君臣遇合:古代诗人为何如此热衷这样表达?

注:本文配图出自叶露盈同名漫画绘本《洛神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