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无疑是上个世纪全球关注最多的焦点。
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美国和苏联在各个方面争锋相对。
你军事无双,我跟上,你科技强大,我跟上,你文化输出,我也输出,你对外援助,我也来。
方方面面的争夺,让人类迎来了空前发展的时代。
火箭上天了,人类登月了,竞争带来了人类生活水平的空前提高,也让苏联最终饮恨。
原因无他,科技实力或许不相伯仲,可轻重失衡,让苏联一直是跛子,走着走着就跟不上了。这跟不上的背后,跟经济实力有关,因此谁也无法否定苏联的科技成就。
至于这成就哪来的,二战后对战败国的清算也是根源之一。
二战行将结束时,美国和苏联这两个最大胜利者,在清算日本和德国时,都想尽了手段。
美国人深具算计,最关注纳粹德国和日本的科学家。
他们从战俘营中找到了一千多名科学家,然后运回国内,成了自己科技发展助力,除了在德国搜刮科学家和科技成果外,美国还在日本弄了不少废物去美国。
比如著名的731部队,那无数恶臭的实验成果,还有那臭名昭著的石井四郎,就是因此免于判决,居然活到了1959年。
相对于美国的算计,苏联行事就五大三粗的多,将德国几乎所有工业设备,军用设备,民用设备搬的干干净净,将东北的日本设施也是能拖走就拖走。
一个搜刮人才和科技成果,一个搜刮硬件和设备,虽有高下之分,但也算符合两国的秉性。
那么这秉性之后,孰优孰劣咧?我们从太空竞赛这个问题上就能窥见一二!
一:火箭实验室。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研发火箭的国家,著名的V2火箭,就是德国弄的,这个火箭也成了今日无数火箭和弹道的雏形。
德国基于战争需要研发火箭,研发过程也算顺利,根源就和德国的科技人才有关!
二战前的德国,科技实力无疑是顶尖的,闻名遐迩的爱因斯坦是德裔犹太人,常年的诺贝尔奖中,德国获奖者也不少。
德国人是矛盾的个体,理性,铁血,狂热,是德国人的三重标签。这给了德国人矛盾的性格特质,也让他们产生了无数伟大的科学家和疯子。
今日不谈疯子希特勒,就谈德国科学家。
二战时主导德国火箭技术的,是著名的冯·布劳恩,一个跟钱学森导师冯·卡门相当的牛人。
出生于普鲁士容克贵族的冯·布劳恩,并没有继承家族的基因成为一名军人,反而因为自幼就有科学天赋,成了一名科学家。
13岁的时候,就用发明的“遥控爆炸装置”,在柏林使馆区制造了一起爆炸。
13岁年纪,不过今日初中大小,就能熟练弄出遥控炸弹,这水平不知高过多少大学生。
等上了大学后,冯·布劳恩就更不得了,主修空气动力学的他,在大学毕业后,顺利获得了博士学位,二战时加入纳粹党卫军成了一名德军科研工作者。
(冯·布劳恩)
科研来科研去,德国就有了著名的V-2火箭。
这V2火箭,是德国末日将近时的大杀器,德国人丧心病狂的发射了几千枚V2导弹进攻英国,弄的英国人狼狈不堪,损失不少。
更可怕的是,这种武器的先进性和不可拦截性,让英国人完全摸不着头脑,有点被打蒙。
被打蒙了的英国人,在跟美国分享情报的时候,就让美国人关注到了这款先进武器。
有了关注,当然有诉求啊?
于是,二战德国宣布投降后,美国执行了“环形针计划”,无数德国科学家,以战犯身份,纷纷被追捕和看管起来,作为特殊人才对待。
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V2导弹之父冯·布劳恩。
他被美军小分队,在巴伐利亚的一栋别墅中找到。面对美军,科学大牛冯·布劳恩说:
我们虽然战败了,但我们开辟了一种全新的战争模式,你们找我,看来就是想得到这个技术!
科学家的睿智,让他明白美国人为什么会找自己,火箭技术啊,这可是当时最先进的科技。
但美国大兵没啥科研素养,弄不清真牛人和假把式的区别!
为了保险起见,1945年7月,冯•卡门和钱学森这对师徒就在美国政府安排下参加军队,随后立马被紧急派到德国,参与人才甄别。
在甄别审问过程中,钱学森惊讶地发现,冯·布劳恩是个火箭大牛,是个水平足以改变战争形态,引领未来的奇才!
一看人才难得,美国人在甄别过后,就一股脑将这1500名德国科学院带回来美国。
至于带回去干什么,当然是老本行,发挥科研本领啊。
不重视实物,重视科学家,重视人才,这或许就是美国强大的关键。
自那以后,美国人的火箭科技迎来了突飞猛进,因为德美合作吗?
可惜的是,即便突飞猛进,老对手苏联哪里也有底牌。
他就是科罗廖夫。
(早期火箭)
二:科罗廖夫。悲催的科罗廖夫,出生于乌克兰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家庭。
但普通的家庭,掩盖不了科罗廖夫的聪慧,自小就向往蓝天的科罗廖夫,科研精神十足,读书成绩也特好,在1924年考入了苏联航空工程师的摇篮:基辅理工学院机械系。
毕业后的科罗廖夫,顺利成了一名科技工作者,并在1931年9月跟“航空液体动力中心研究所”工程师仓德尔一起组建了一个“反作用运动研究小组”,科罗廖夫成了组长。
从名字可知,这是一个高端的军事项目,事实却也如此,他们的项目受到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大力支持。
有了支持就有成果啊,1932年时,研究小组发展成了专门的火箭和液体弹道火箭研究所。
天才的科罗廖夫在研发过程中,设计出苏联212型液体远射程火箭、217型带翼固体高射火箭,两款验证火箭,苏联火箭研发进展顺利。
但随后的大清洗,让科罗廖夫遭遇危机。
对火箭研发非常关注的图哈切夫斯基遭遇清洗,最大的支持者没了,科研所工作陷入停滞,科罗廖夫也受到牵连,给冠以“反革命、叛国”等罪行遭遇了迫害和毒打,弄的下颚骨折。
自那以后,连大幅转头和张嘴都做不到,成了他后续早逝的根源。
随后可怜的科罗廖夫经历了牢狱之灾,二战爆发之后,一直在科尔玛劳改营改造。
(科罗廖夫)
随着苏德战场渐渐吃紧,前线战局让苏联人放了不少被关押的特殊人才从事科研工作,科罗廖夫有了戴罪立功的机会。
1944年7月16日,获释的他,成了苏联飞机研发小组的成员。开始了辛勤的工作。
重新工作几个月之后,德国迎来了终结时刻。
在美国人将德国科学家搜刮干净,将所有科研成果打包带走之后,姗姗来迟的苏联人,在一片废墟的火箭武器试验场,发现了不少让他们看不懂的工业品。
这废旧庞大的金属空壳,看着是那么唬人,也让不少苏联军官寻思,是不是什么特殊武器。
这份好奇心,让苏联高层决定派人前去确认下,这是什么,顺带探究下德国的科技密码。
随后,科罗廖夫受命出发,以囚犯身份,考察德国V-2导弹基地。
看着遍地狼藉还有散落的残片,废墟中的科罗廖夫心生感叹,德国人啊,总是如此优秀!
曾经领先德国的苏联火箭技术,因为一场大清洗和战争而落后了。
可科罗廖夫并没有放弃,因为他还在,科研工作组也有不少同事能配合自己,暂时的落后,没有打消科罗廖夫争锋的念头。自信的他明白,自己在就一定会反超。
一段传奇开始了!
(1938年被捕的科罗廖夫)
三:太空竞赛,苏联先拔头筹。重回工作岗位的科罗廖夫,用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引领了苏联火箭事业的发展。
在他带领下,曾经荒废的火箭事业,被重新捡起来,开始热火朝天的奋斗。
经过数年苦干,时间来到1954年,斯大林离世,相对宽容的赫鲁晓夫成了新掌舵人。
赫鲁晓夫非常欣赏科罗廖夫的才华,在他的大力支持下,科罗廖夫成了苏联太空事业负责人,有了赫鲁晓夫的知遇之恩和大力支持,科罗廖夫干劲更足了。
1954年,苏联政府决定研究制造洲际导弹,科罗廖夫就说,
我们研究的是一个全新的可以运载人造卫星的火箭,为此他呼吁有关部门,可以在火箭研发的同时尝试研发人造地球卫星。
富有远见的他,甚至阐述了未来进入太空,登月甚至登陆火星、金星的可能性和重要性。
这远见卓识,无疑超越时代,也让他进一步被重用。
三年后的1957年8月3日,第一枚果实落地了。
在那一天,科罗廖夫创造性发明了用四台侧挂发动机跟主发动机联动,提高火箭推力的办法,解决了火箭升空后,推力不足的问题,也让火箭有了脱离地球飞向宇宙的可能。
这就是今日不少导弹都有四个辅助火箭的由来,“捆绑式火箭”,应运而生。
同年10月4日,崭新的“捆绑式火箭”,带着全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启航了!
向往蓝天的科罗廖夫,完成了小时候的梦想,将人类文明带入了新纪元。
苏联人造卫星升空的消息,让美国举国震惊。
我们拥有最多的资金,最优秀的人才,为何会在火箭科技上落后一筹?
(普特尼克一号)
四:接连沮丧的美国。震惊过后是沮丧。
伴随媒体的压力,还有舆论的喧嚣,时任总统艾森豪威尔也开启了美国太空计划,至于追赶的带头人,就是被美国从德国掳走的纳粹战犯冯·布劳恩。
1958年2月1日,在苏联大获成功后仅数个月,冯·布劳恩团队就用研发的“木星-C”火箭将美国的第一课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送上了太空。
可这次成功,却遭遇了赫鲁晓夫的讥笑,因为这“探险者1号”人造卫星,体重非常可怜,仅仅只有苏联“普特尼克一号”得十分之一,这无疑是美国火箭推力不足的因果。
发射这样的卫星上天,提振士气的作用大过实际作用,美国还需努力。
在完成卫星发射提振士气后,美国又进一步重组太空系统,组建美国航天局NASA,指望能进一步追赶苏联的脚步。
就在美国人筹谋奋起时,苏联人在科罗廖夫的带领下让美国人目瞪口呆。
科罗廖夫不满足于人造卫星上天,反而将目光盯上了送人上天。
在不断优化火箭的同时,宇宙飞船成了苏联人的目标。
为稳妥起见,科罗廖夫先是用动物实验的方式,验证了可行性,随后就开始大胆尝试。
1961年4月12日,人类第一个航天员加加林搭乘“东方1号”宇宙飞船升空,完成了人类第一次太空飞行。
第一个人造卫星,第一次人类太空飞行,苏联接连的航空壮举背后,都有科罗廖夫的闪光。
一系列太空胜利打击了美国的自信心,美国总统肯尼迪在评论这件事时都绝望地说:
如果有任何人告诉,怎么才能赶上那些俄国人,我们就立即把他请来。我才不管那人是清洁工,还是其他什么,只要知道该怎么做就行了。
不管他是清洁工还是什么人,这话里有话啊?
在苏联人完成太空飞行后,美国人又开始了追赶。
1961年5月5日,美国载人宇宙飞船仓促上天,可怜的航天员阿伦·谢泼德坐着水星号飞船进入太空,但火箭推力不够,让他只能进入亚轨道,美国人又一次因为火箭动力问题,成了赫鲁晓夫的笑柄。
接连的打击,让肯尼迪恼羞成怒,愤怒的他甚至计划用核弹轰炸月球,指望用让全世界看见烟火的方式,诠释谁才是强者。
一看肯尼迪失心疯,冯布劳恩只能极力劝说。
闹剧之后,美苏两国将目光都投向了月球,那将会是下一场竞赛的比赛场。
(焦虑的肯尼迪)
五:医疗事故。在苏联压力下美国不断扩充资金,助力太空事业发展,并在肯尼迪时代,开启阿波罗计划。
赫鲁晓夫听闻消息之后,也表示说:绝不能让美国人先登上月球。
随后岁月,两国进入了登月竞赛的时代。
发力的美国,在登月上投入233亿美元,反观苏联,受制于经济实力仅仅投入了48亿美元。
巨大的投入差距,让美国和苏联的太空竞赛,渐渐失衡。
科技终究是烧钱的事情,就算再如何天才,没钱也没用。
更让科罗廖夫绝望的是,他的伯乐赫鲁晓夫,在1964年10月那场不流血的政治斗争中下台了,新上任的勃列日涅夫是个温吞的人,对于跟美国太空竞赛关注不多。
(加加林)
领导的支持没了,资金也不够,科罗廖夫急了。
为了完成送人上月球的心愿,为了让苏联再次成功,他急忙找到勃列日涅夫要求提高投入,得到的回应却是:这个问题需要研究研究。
这研究研究,就不知是猴年马月了。
失望的科罗廖夫,只能更加拼命地工作,指望用自己的天才,将时间变短,谁成想,长年的工作让科罗廖夫身体受不了了。
动脉硬化,还有直肠上的肿瘤也让他痛不欲生。
在不断念叨着,给我十年时间,我能上月球,我能去火星、金星后,这个可敬的科学家在1966年1月13日进了医院。
随后就是一场犹如谋杀一般的治疗。
负责手术的是苏联卫生部长彼得罗夫斯基,这个牛人居然在手术那天喝了顿大酒。
刚开始尚且清醒的他,手术还算顺利,可酒劲上来后的他犯糊涂了,紧急应对不断失措。
护士一看科罗廖夫呼吸困难,就寻思输送氧气,却遭遇意外。
在劳改营曾经遭遇毒打的科罗廖夫,下颚骨折后遗症,让他无法打开嘴巴,嘴巴打不开输氧管就插不进去,后遗症,还有醉酒的主治医生,应对准备到不充分,让科罗廖夫这个苏联国宝级专家遭遇了不幸。
1966年1月14日,科罗廖夫死在了手术台上。
他的死,也宣告了苏联登月计划的失败,航天科技的停滞。
六:美国登月。
1966年1月14日,科罗廖夫带着遗憾走了。
失去主心骨的苏联航空事业,遭遇资金短缺,渐渐力有不逮。
反而是美国人,在冯布劳恩带领下开始奋起直追。
1969年7月,经过数次载人航天实验的美国人,终于开始了踏足月球的尝试。
这一天,阿波罗十一号带着阿姆斯特朗、迈克尔·科林斯、巴兹·奥尔德林升空。
阿姆斯特朗成了登月第一人,他的一小步也成了人类历史的一大步。
至于苏联人,只能在科罗廖夫死后望月兴叹!
如果科罗廖夫没死,或者说没有经历大清洗,他或许会活的更久一点,因为离世那一年,他才59岁啊,还有时间能创造更多的奇迹!
尾声:苏联英雄留遗憾。
59岁离世的科罗廖夫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伟大的人,一个能拿诺贝尔奖却因国家需要,隐姓埋名的人。
他死之后,留下的存折只有16.24卢布,用到去世的铝制小杯还是劳改营旧物件。
他对于物质生活没有追求,一生只对科研有兴趣,虽然遭遇了不幸,可他依旧是一名爱国者,一名有信仰的人。
他去世时,苏联广播第一时间发布了消息,苏联报纸也在头版头条刊登了悼词,他的遗体,被放在联盟大厦圆柱大厅供人瞻仰。
严寒的莫斯科,数万人目送英雄离开,他的功绩在离世那一天才被很多人第一次听到。
伟大的人都是相似的,在进入手术室的时候,科罗廖夫说,给我十年我能上月球,上火星,上金星。
这执念随着他的死消散了,但他的对手冯布劳恩却没有忘。
在完成登月之后的冯布劳恩,不忘火星。
可当他将登陆火星的计划放在尼克松办公桌前时,却遭遇了拒绝。
太空竞赛成了过去时,辉煌的你追我赶成了过去时,这不是个人的遗憾,是全人类的遗憾。
希望这遗憾能在未来得到补全。
在人类登上火星、金星的时候,不要忘记曾有一个老人,曾用一生向往蓝天。
(科罗廖夫雕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