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所有人。”这不是一句套话,而是基辛格给美国提出的安全策略。
彼时,粮食成了美国握在手里的武器。在不动声色的粮食大战中,打断了苏联的经济脊梁,彻底压垮了摇摇欲坠的苏联。
粮食危机,美国的机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两极争霸格局形成,双方在很多方面展开了拉锯战,唯独一个领域,两个国家的重视程度截然不同,那便是农业。
美国建国之初便树立了“以农立国”思想,始终对农业采取扶持的态度。依靠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科技能力,美国成了世界上主要的粮食出口国,并将粮食贸易作为外交手段,反复敲打反美国家。
苏联拥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是世界上耕地最多的国家,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之一,粮食出口量达到惊人的45%。然而斯大林接过社会主义的旗帜后,却将目标定格在了超级工业化国家。
斯大林的工业蓝图以牺牲农业为代价,提出的全盘计划化政策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从此埋下了粮食危机的伏笔。
到斯大林去世时,粮食危机已经成了悬在苏联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事实上,在1980年的粮食大战爆发之前,苏联便已经历了多次粮食危机,解决粮食危机的方法只有一个:从外购入。
从1963年开始,苏联便从国外进口粮食,之后逐年递增。20世纪70年代,在中东战争的大背景下,全球石油危机爆发。于是美国向苏联发出“合作邀请”,提出了“粮食-石油战略”,即以美国的粮食换取苏联的石油。
在两国达成的《美苏粮食贸易》中,苏联从美国进口粮食的同时,需要每天向美国出口20万桶石油,从此打开美苏之间粮食贸易的大门。
到70年代末,苏联每年从进口的粮食达3000万吨,占到了世界粮食的15%,其中超过半数来自美国。
粮食成了苏联的软肋,也是美国的武器。也是从这一阶段开始,美国逐渐建立农业霸权,尝试以粮食左右大国兴衰。
1974年,美国乘苏联粮食歉收之际,通过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要求苏联放宽犹太人出境的规定。实际上这是以粮食援助为威胁,要求苏联在中东问题上让步。
到1975年时,美国再次中断对苏联的粮食供应,苏联只能向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国家购入粮食,并在国内大量宰杀牲畜,对畜牧业影响极大。
到1975年为止,美国在粮食大战中无往不利,当冷战再次进入高潮时,美国再次打出了粮食禁运这张“王牌”。
谷物禁运,美国带头断粮苏联
1979年,苏联悍然入侵阿富汗,遭到了许多国家的反对。时任美国总统的卡特以此为借口,宣布对苏联实施粮食禁运,目的是打压苏联的势头,这便是著名的“谷物禁运”事件。
卡特对此确有私心,在“正义”的粮食制裁面前,苏联基于对粮食的巨大需求,会对美国让步,从阿富汗撤出,届时这一成绩将会帮助卡特赢得新一届总统大选,当然卡特也背负着失败的风险,不过这些最初并不在卡特的考量之中,因为从现实的情况来看,禁运成功的可能性极大。
首先是禁运的“出发点”,苏联入侵阿富汗,受到全世界的谴责,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其次是两者之间的贸易联系。苏联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便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净进口国,而美国又是苏联最大的粮食贸易伙伴,禁运前夕苏联便决定向美国进口2500万公吨粮食,这个数量占其当年粮食进口计划的70%。
而且卡特并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拉拢了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欧盟等产粮大国,组成禁运的联合统一战线。
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估计,这次禁运将使得苏联饲料供给下降5%-14%,肉类生产下降12%,肉类消费下降7%。
可以说,胜利的红旗已经在向卡特招手。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
这确实是对苏联的沉重打击,在美国宣布禁运之后不久,爱沙尼亚发生了面粉抢购事件,苏联各地重现1975年大量宰杀牲畜和家禽的现象。
此前的1963年和1977年的粮食危机中,苏联用空城计和暗度成仓,高调宣布粮食增产的同时,在美国国内秘密购入大量粮食,缓解了粮食危机。
但危机之所以存在,从来不是政治问题而是经济问题,是苏联农业发展本身不足。
而这一次禁运,不仅切断了美国的粮食贸易,也被其他国家反制。
在国家连温饱都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却要花费大笔资金侵略其他国家,苏联国内民众情绪一度高涨,迫使苏联作出承诺,拿出更多黄金储备向粮食出口国购买粮食。在卡特的铺垫之下,苏联的需求频频受挫,只有向阿根廷、巴西等国进口粮食。
苏联一向是阿根廷粮油出口的主要客户,而且在1973年美国禁止大豆向日本出口是,世界大豆价格涨至每蒲式耳9美元,促进了巴西大豆生产的发展,因而阿根廷和巴西也会向苏联提供一定数量的粮食。
问题依旧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苏联不得不动用战备粮食库存。如此看来,这次粮食大战苏联必输无疑。
然而事实却是,苏联不仅没有从阿富汗撤军,反而驻军到1989年;卡特不仅没有连任,反而被里根接过了总统的职位。
断粮不成,反被爆锤
1981年4月,里根在入主白宫几个月后,正式宣布解除禁运,结束了这场史上最大规模的粮食贸易战。
不过人们始终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是:为什么这场禁运最终会失败?
答案是卡特的战线并不牢固,在其预设的美好蓝图里,忽视了最基本的利益诉求。
首先是盟友的利益,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固然与美国结盟,但在苏联高价收购的攻势下,几乎没有国家可以对苏联摇头。
比如,西班牙作为小麦净进口国,在1981年向苏联提供了80万吨小麦和大麦;泰国迎着美国的压力,也向苏联出口了20万吨木薯饲料。
在利益的驱使下,美国的盟友国家阳奉阴违,与苏联达成了多笔粮食销售合同,就连美国本土的粮商,也通过海外公司转运的方式,将粮食出口给苏联。
其次是美国本土农场主的利益,贸易战是把双刃剑,美国是苏联最大的合作伙伴,苏联也同样是美国最大的客户。在对苏联实施禁运的同时,也是在斩断美国本土的收入。
对于将农产品出口作为重要收入的农场主来说,这是一笔极大的损失。因此卡特政府的禁运政策一经出台,便遭到了农场主的集体反对。
随后,美国农业运动会开展了大规模的抗议运动,要求政府提出保障本土利益的方案,并迅速采取措施补偿农业集团受到的损失。
在国会内部,农业州的一员也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认为禁运会损害农业集团的利益,使得美国农业陷入经济不稳定的状态。
事实也确实如此,美国农产品价格急剧下跌,为此卡特不得不提出了新的方案,拨款22.5亿美元收购原本对苏联禁运的粮食,作为政府的储备粮食,向发展中国家供援助等,弥补禁运造成的损失。
在美国和苏联这场粮食战争中,最终以苏联的胜利拉下帷幕。不过,这场胜利也冲昏了苏联的头脑,最终埋下了惨败的种子。
按理说,苏联在粮食战争上屡屡受挫,应当更重视农业发展,堵塞苏联粮食安全的漏洞,然而苏联却按兵不动。
为什么苏联没有重视粮食自主安全问题呢?
政治上,勃列日涅夫推行的经济政策更为保守,苏联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中越陷越深。
经济上,“要大炮,不要黄油”一直是苏联重工业发展的口号,导致苏联农业效率下滑,以1卢布农业固生产基金产值衡量,1961年为1.07卢布,到1980年时却降至0.59卢布,在19年里累计下滑了45%。
为此,苏联不得不依靠进口维持粮食安全,这也让里根找到了击败苏联的机会。
苏联的噩梦,粮食博弈的结局
1985年,里根政府一方面以“粮食贸易自由化”麻痹苏联,强化苏联对美国的粮食;另一方面推出“逆向石油冲击”战略,要求沙特阿拉伯等是由国家增产石油,从而打击苏联的石油价格。
在美国的要求下,沙特阿拉伯的产量从每天不足200万桶,暴增到每天900万桶。
石油价格也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从30美元/桶跌至12美元/桶。这对苏联来说是极大损失,直接导致苏联购粮外汇捉襟见肘。
虽然苏联国家经济问题很严重,但是过去苏联经济不降反增,主要原因便是苏联的石油出口创汇。
从1973年开始,国际油价就在稳步提升,如果换成2000年的美元价值来说,1972年石油价格为每桶八美元零八美分,到了1980年,每桶则涨到了32美元左右。
苏联是石油出口大国,靠着这项收入,苏联得以购买到足够的粮食,并且支撑起庞大的军事和航天工业。正因如此,当石油价格下跌时,苏联也随之陷入了无钱购粮的困境。
到1990年时,世界粮食歉收,美国趁机抬高国际粮食价格。1987年小麦价格上涨了32.33%,1988年又上涨了55.64%。
到了这一刻,苏联已经进入了死循环。为了让人民糊口,苏联被迫不断开采石油,并且降低其他工业品的进口量,而且还向国外金融机构大幅借债。
到了1989年,苏联总共负债4000亿卢布,相当于GDP的40%。当时已经没有金融机构再愿意借钱给苏联,经济的崩溃进而引发了人民信仰的崩溃,曾经最不受重视的粮食问题,成了压垮苏联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这段时间里,苏联的人均寿命减少了10岁以上,出生率锐减至8.3%,死亡率增至14.7%。为了解决危机,戈尔巴乔夫最终决定放开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体制,提出土地承包制,以此激发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但是对于病入膏肓的苏联来说,所有的方案都是徒劳。到1991年时,苏联国内大部分农庄都实现了内部承包租赁,但也就是这一年,苏联解体了。至此,美国成了唯一的超级大国,美苏粮食博弈也彻底画上了句号。
粮食危机并非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但却贯穿了苏联解体的整个过程。事实上,这不是美国发动的唯一一次粮食战争。
1970年阿联德当选智利总统时,美国便减少了对智利的小麦出口,使得智利国内动荡不安,直至阿连德被推翻后,美国才恢复对智利的粮食出口。1973年,美国以10万吨粮食作为筹码,让埃及接收基辛格的和平计划。
据统计,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30年时间里,世界上发生的10次粮食禁运中,8次都是美国的手笔。
由此可见,美国深谙粮食战争的力量。粮食,这个维系人类千年文明的东西,在国际竞争中逐渐演化成了堪比原子弹的武器。
现在,中国成了新的主战场。针对中国的粮食战争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大豆和小麦。
《中国粮食安全》白皮书显示,中国除了主粮安全之外,其他粮食产品都高度依赖进口,而且呈递增趋势。
到2018年底,包括大豆等油料在内的粮食进口总量为11555万吨,比1996年增长率944.8%。2019年,美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亿吨,中国粮食总产量仅为6.6亿吨,但美国人口不足中国四分之一。
美国耕地面积28亿亩,是全球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而中国还在坚守18亿亩耕地面积红线不动摇。可见这场新的粮食大战,早已暗中打响,饭碗永远要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