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征文#过去,我最不爱看京剧总嫌它磨磨唧唧,本来一句台词,一说便了,而京剧却要唱半天,让你急得不行尤其在这快节奏的社会中,哪有时间去消耗这宝贵的时间况且,无论什么剧情,都是那几个曲调,真听得腻了因此,我从不看京剧,我爱人有个同事,她原是京剧演员,后来调到图书馆做了馆员,他时常在大家面前唱两句,我只是感到她唱得很好,有京剧味,吐字、嗓音清晰而宏亮,其它的就说不出什么了由于外行,我很少看京剧,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春已至归可期观后感?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春已至归可期观后感(玉楼春观后感)

春已至归可期观后感

#玉楼春征文#过去,我最不爱看京剧。总嫌它磨磨唧唧,本来一句台词,一说便了,而京剧却要唱半天,让你急得不行!尤其在这快节奏的社会中,哪有时间去消耗这宝贵的时间!况且,无论什么剧情,都是那几个曲调,真听得腻了!因此,我从不看京剧,我爱人有个同事,她原是京剧演员,后来调到图书馆做了馆员,他时常在大家面前唱两句,我只是感到她唱得很好,有京剧味,吐字、嗓音清晰而宏亮,其它的就说不出什么了。由于外行,我很少看京剧。

出于对玉堂春剧情的了解,耐着性子,看个开头,每当一句台词出现,就放在小画面中,监视这句台词,我在大画面去看别的节目,当看到这句台戏快完了,就打开小画面,再看下一句台词。这样可以节省一些时间出来,看些别的节目。但是,我没想到的是,渐渐的我竟然在大画面中把京剧《玉堂春》看完了,看完以后还觉得意犹未尽!

《玉堂春》只记得在冯梦龙编订的《警世通言》卷24《玉堂春落难逢夫》里有过。是写苏三和王三公子的一段曲折的爱情故事。说的是明朝名妓苏三从6岁卖入娼门,16岁接客(第一个客人就是吏部尚书之子王金龙),三郎挥金如土,最后囊中财尽,被鸨儿赶出妓院,流落乞讨,直到后来得官,钦放山西巡按,调审此案,知犯妇即为苏三。一直没有见到苏三的主审王金龙得知苏三一直信守当初和他誓偕白首的诺言。鸨儿把苏三骗卖给山西商人沈燕林作妾。沈妻妒,订计害之,不料却让沈燕林误食毒面而死,苏三被诬。定为死罪。起解途中,解差崇公道同情苏三,认为义女,受尽磨难。苏三一诺千金,至死不渝!最后,通过三堂会审,在潘司潘必正、臬司刘秉义两位大人的协助之下,终于使有情人终成眷属。

剧情曲折而凄婉,催人泪下!

其实,京剧的欣赏可不完全是剧情,更重要的是他的艺术。我在这里谈京剧艺术,肯定是班门弄斧,因为我实在不懂京剧。可是,《玉堂春》之后,我却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有一种想把我所感、所悟说出来的冲动。让朋友们知道我的感悟,哪管它只是京剧以外的沧海一粟,被内行看来会笑为小儿科。还是想有感而发,不吐不快!

对京剧艺术,虽然我是个外行中的外行,但是演员的京腔京韵,却越听越有滋味。如果单纯去看剧情,那可真是大大的辜负了京剧的精华。京剧的唱腔需要你慢慢的咀嚼,细细的品味才行(难怪一些老人会闭起眼睛,手在膝盖上打着拍节听京剧)。只有这样,你才能体会出演员深厚的功底和曲牌的优美婉转。它毕竟不是那种快节奏的流行歌曲,旋律五花八门、一词一曲。京剧的唱腔只有那几个曲牌,但是,曲调和唱词的配合紧密而贴切,简直让你分不清是曲调为唱词而谱,还是唱词为曲式而写。京剧的唱词,尤其古装戏,虽然是白话文,却又古香古色,精雕细琢。听起来十分过瘾!曲调和剧情的跌宕起伏、凄婉悲切紧紧相扣,浑然一体,天衣无缝。尤其她的拖腔,几乎囊括了京剧旦角西皮唱腔的全部板式,尤以《女起解》、《三堂会审》二折精彩备至,声腔艺术成就极高。真是把人物的感情拖出得真真切切,淋漓尽致!

还有它的动作。京剧中的武打动作气势磅礴,宏伟壮观,但在《玉堂春》里没有武打,算是文戏吧!但那一招一式、一颦一笑,就是一个眼神,简单而细腻,都好像是内心感情的涌动,不夸张、不炫耀,却对人情感的触动有着雷霆万钧的震撼力!

《玉堂春》肯定是使京剧里的一个有名的段子,是中国戏曲中流传最广的剧目之一。要不然,怎么会如此的精雕细刻,引人入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