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十八年腊月,在京城通往保定府的驿道上,一辆马拉的轻便轿车正向前急驰。坐在车厢里的是一位年近五十岁的汉子,从那宽大的前额、高高的颧骨、炯炯有神的双目、以及那钢针般的胡须上,不难看出这位汉子性格倔强,他就是清代著名才子龚自珍。

马车来到一座高门大院,这里就是直隶布政使衙门。管家进去通报,不一会儿直隶布政使托浑布便出来迎接。他是龚自珍的同年,当初龚自珍的这位朋友在京城时,两人就曾无话不说。

龚自珍的著名名句(龚自珍的一首名作)(1)

他们寒暄了一阵,仆人早已准备好了酒菜,两位好友便在客厅里对饮起来。几杯醇酒下肚,话匣子打开,他们便天南海北无所不谈,直到鼓打二更,彼此都有几分醉意,这才撤了席,龚自珍便在书房里休息。

第二天托浑布一觉醒来,天色已经大亮。他推开书房门,只见管家正在屋里收拾,却不见客人的踪影。他打量了一下屋子,目光停留在桌上的几页稿纸上,他拿起来一看,原来是龚自珍写的一首诗:

龚自珍的著名名句(龚自珍的一首名作)(2)

《自春 徂秋,偶有所触,拉杂书之,漫不诠次》

清代:龚自珍

黔首本 骨肉,天地本比邻。

一发不可牵,牵之动全身。

圣者胞与言,夫岂夸大 陈?

四海变秋气,一室难为春。

宗周若蠢蠢,嫠纬烧为尘。

所以慷慨士,不得不悲辛!

看花忆黄河,对月思西秦。

贵官勿三思,以我为杞人。

龚自珍的著名名句(龚自珍的一首名作)(3)

诗的大意是:百姓本来是我们的骨肉,天地乾坤也好像是邻居,彼此关系密切,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先贤张载的言论道理深刻,岂是夸大之辞?四海之内秋意萧索,栖居一屋岂能独得春意。

寡妇不担心织机上的纬线不够,却忧虑周王朝的大厦即将倾倒。天下慷慨人士,必然心怀悲愁。月下赏花,却担忧黄河泛滥成灾,更牵挂西边的百姓安危。但是令人痛心的是,王公大臣们不愿正视现实,却认为诗人思虑再三,不过是杞人忧天。

龚自珍的著名名句(龚自珍的一首名作)(4)

作者以宏观的视角、审慎的思维,指出大清王朝危在旦夕,更指出民不聊生乃是切肤之痛。所以他在开篇即以“黔首、天地”,点明江山社稷与广大劳动人民的密切关系。

接下来才子又引用南宋大儒张载的言论,认为人民乃吾同胞、万物更是同类。然后又化用《左传》中的典故,“”就是寡妇的意思,“蠢蠢”是形容混乱的状态。

诗人认为,周朝的织妇都知道担心国家的兴衰,大清朝的文人墨客更应该未雨绸缪。所以那些有识之士才会慷慨悲歌,心里常怀悲戚。

龚自珍的著名名句(龚自珍的一首名作)(5)

朋友读完这首诗,深感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岸胸怀,字里行间更透露出不愿随波逐流的愁情。龚自珍的这首名作,比喻形象,说理透彻,文学功底也非常扎实,读完令人深思。作者善于锤炼字句,更是用典无痕。

作者以比兴开篇,又运用了一些恰当的比喻,更引用了南宋大儒的观点,十分贴切具体。结尾抒发了作者的心志,更彰显出诗人民本思想和爱国情操。

龚自珍的著名名句(龚自珍的一首名作)(6)

当时龚自珍处境窘迫,生活艰难,此行其实是请求朋友的援助,只是不好开口。而朋友既感动于对方的爱国热情,又怜惜其不幸遭遇,于是慷慨解囊,让管家将一个沉甸甸的包裹和一封信交给龚自珍,自己却假借有事没有露面。

诗人深知朋友是怕自己难为情,心里万分感激,虽然此行目的达到,但是他却觉得肩头的担子更重了,也不断地鞭策自己要更加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