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助长这个故事告诉我什么道理(揠苗助长的故事)(1)

前几天,同事和我谈起,儿媳花了近万元,为还不到1周岁的孙子报了早教班。她无奈地说:虽然我知道根本没有必要,但是也不敢说啊!

这让我想起了“揠苗助长”的故事。

“揠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内容如下: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余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故事浅显易懂,道理也都明白。可是,有多少家长在嘲笑农夫的同时,却不想,自己一不留神,也成了故事中的农夫。

揠苗助长这个故事告诉我什么道理(揠苗助长的故事)(2)

正如孟子所言:“以为无益而舍之者”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

孟子讲这个故事,是为了让他的学生公孙丑明白自己和告子“不动心”的区别而打的一个比方。所谓的“不动心”就是内心坚定,刚毅,不会为外力所左右。

孟子说:“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 意思是:如果有事情必然要发生,先不要去纠正,心里面不要忘记它,不要去助长它。千万不要像宋国人那样。

许多家长在孩子小时候总是说:“我家孩子就让他怎么高兴怎么玩,什么补习班也不让他参加。”可等到孩子四五岁时,看到这家的孩子会认几千个字,那家的孩子会背乘法口诀了,忘记了“心勿动,勿助长”,加入了鸡血妈妈大军,对孩子开展了“超前教育”。

揠苗助长这个故事告诉我什么道理(揠苗助长的故事)(3)

“超前教育”是否可行?

为遏制超前教育,教育部印发了《3-6岁儿童学生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严禁幼儿园提前学习小学内容,全面遏制超前教育。

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又发布了《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对幼儿园“小学化”教学内容、方式、教育环境等进行专项治理。

我们不能否认,“超前教育”是有个别成功案例的,但这种教育对个别人可能适用,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行不通的。正因如此,教育部才会进行专项治理“超前教育”。

“超前教育”的危害。

1.违背了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

儿童的思维,最初是直观行动思维,然后出现具体形象思维,最后发展起抽象逻辑思维。

2—3岁是幼儿直观行动思维阶段,这个时期的思维,依靠感觉和动作的概括,他们离开了实物就不能解决问题,离开了玩具就不会游戏。

揠苗助长这个故事告诉我什么道理(揠苗助长的故事)(4)

4—5岁,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得到发展。他们的思维具有不可逆、不守恒的特点。如,他知道3和4相比,4大;4和5相比,5大。但是3和5相比谁大?他就回答不上来。

再比如,两个同样大小的瓶子装着同样的饮料,他会知道他们同样多,但如果你把其中一瓶装入其他容器中,他就分辨不出哪一个多了。

孩子6岁左右,才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萌芽。

2.让孩子的学习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了解幼儿思维发展规律的家长,就应该知道,不该让孩子去学习数学知识。可悲的是,大多数孩子都在让孩子学,甚至学完了小学一二年级的知识,并且孩子也学会了。

家长沾沾自喜,殊不知,孩子为了这种收获,付出的是正常学龄孩子所用时间的几倍甚至是十几倍!

经常有学生升入高年级后,看到低年级的学生作业,像家长一样感叹地说:“这么简单的题怎么都不会呢?”我就问他:“你在这个年纪的时候,不是也不会吗?”可见,当时孩子怎么都学不会的东西,等到了年纪,他轻易就学会了。

揠苗助长这个故事告诉我什么道理(揠苗助长的故事)(5)

3.扼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许多家长都喜欢把孩子送到个体幼儿园,理由是:学校幼儿园啥也不教。而个体幼儿园正是迎合了家长的心理,全力以赴开展“超前教育”。当一个家长在朋友圈晒孩子幼儿园写的满篇的“好”字时,我为孩子感到深深的悲哀!学校幼儿园真的是什么也不教吗?那是家长只把写字、算数当做了学习,却忽略了孩子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培养。学校幼儿园完全遵循国家规定,使用幼儿园统编教材,那么多专家研究、编写的教材,不如一个没有受过专门教育的、乡镇幼儿园的老师?

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将学习与痛苦联系起来,又怎么会不厌学呢?

4.养成了一些坏习惯。

作为学校,招收学生是按属地划分的,所以,即使没有上过正规幼儿园,年龄满六周岁,学校也是无条件招收的。

可是,一年级的老师都知道,那些没有在正规幼儿园上过学的孩子,二年级开始就成绩下滑;许多孩子用笔姿势不正确,却怎么提醒也改不过来;不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阅读的内容;不爱完成作业、上课溜号……

揠苗助长这个故事告诉我什么道理(揠苗助长的故事)(6)

许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给孩子造成的伤害,却振振有词地质问老师:我家孩子在幼儿园都会乘法口诀了,怎么你一教,加减法都不会了?让老师哭笑不得。

许多个体幼儿园为了留住孩子,总是夸大孩子的成绩,让家长感觉自己的孩子就是“神童”,可是,一进入学校,和其他孩子一比较,“童话”立刻就破灭了。

幼儿阶段该怎么教?

1.把握幼儿的敏感期。

儿童在早期发展阶段有几个所谓“敏感期”或称“关键期”。在敏感期阶段,儿童接受某种刺激的能力是异乎寻常的。比如,从2岁起孩子开始进入空间敏感期,家长可以通过仍球等游戏进行培养;0—6岁是语言敏感期,家长要多和孩子说话、讲故事,或多用“反问”的方式,加强孩子的表达能力;3.5—4.5岁是认识符号、书写符号敏感期,家长可以结合实物进行识字训练;4.5—5.5岁是阅读敏感期,家长可以为孩子打造温馨的阅读环境,为孩子提供适合的阅读书目。

揠苗助长这个故事告诉我什么道理(揠苗助长的故事)(7)

2.培养孩子的兴趣。

一般孩子在一岁左右的时候就会展露自己的天性,家长认真观察,就会发现孩子的兴趣喜好。家长可以在幼儿时期,培养、发展孩子的兴趣,让孩子主动参与到活动当中。同时,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引导他们体会其中的乐趣,从而鼓励孩子坚持到底,培养他们的意志力。

3.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性。

曾经有记者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获奖者回答:“是在幼儿园。”提问者愣住了,又问:“您在幼儿园学到些什么呢?”科学家耐心地回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揠苗助长这个故事告诉我什么道理(揠苗助长的故事)(8)

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时期良好的习惯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在幼儿时期,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性,懂得规则,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实践中培养自信心、责任心、同理心等,让孩子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孩子。

结束语:

作为父母渴望自己的孩子更加优秀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请不要忘了,教育是慢的艺术,是农业,不是工业,我们播下了种子,需要它自己发芽、生长,我们只需要给他适时浇水、除草、施肥就可以了。

揠苗助长这个故事告诉我什么道理(揠苗助长的故事)(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