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10日讯(荀远航 记者 王亮)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的第一生产力。在今年的春耕生产工作中,黑龙江省阳农场抢抓气温转暖的有利时机,连日来掀起了44.6万亩水田插秧作业的高潮。

哈阳农场水稻种植(黑龙江普阳农场44.6万亩水田插秧全面展开)(1)

普阳农场第七管理区无人驾驶插秧和辅助直行插秧作业现场。荀远航 摄

黑龙江省阳农场克服疫情防控期间用工压力紧张的实际困难,广泛推广使用无人驾驶和辅助直行驾驶插秧技术,有效地节省了人力成本,提升了作业标准,加快了作业进度,确保将水稻秧苗全部高标准插在高产期。

记者从普阳农场第六管理区了解到种植户张景宏322.5亩水田插秧工作已经全面告捷,较往年相比,农时提前了10天左右。面对今年农业生产雇工难等影响,该种植户是如何加快作业进度的?

据了解,张景宏在清雪扣棚、摆盘育秧、泡田整地等各项生产环节都抢前抓早。在插秧工作中,抓住天气回暖的有利时机,在本月5日就开始了插秧工作。同时,广泛应用了新技术和新机械,积极响应农场“减埂扩池”的号召,使用卫星平地机进行了全面积的旱平整地作业,随后根据地块的实际情况进行筑埂作业,将原本118个稻池缩减为47个,有效增加了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作业效率。另外,他使用了两台高速插秧机开展作业,仅用时三天半,就把原本需要六、七天才能完成的插秧工作顺利完成了。

“管理区的领导之前跟我商量扩大稻池,我想不通,不想花钱。后来他们给我算了一笔经济账,稻池变大了,插秧机行进速度快了,人工费就省了不少。同时种得多粮食肯定打得也多了,又能多挣钱,我就同意了。”张景宏表示,下一步他打算用雇用一台无人机,开始施加返青肥,这样既可以节省肥料、节约成本,也可以提升肥料利用率。

据了解,普阳农场科学应对疫情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抢抓农时的同时,认真落实集团“双控一服务”要求,广泛使用新技术、新机械,在降成本、强科技、提效率、增收入上下功夫,最大限度克服了疫情防控期间雇工难、采购难等诸多实际困难。同时,有序推进“减埂扩池”格田标准化改造工程,扎实落实水田“三减”措施,积极推广旱平整地、卫星平地、无人驾驶、侧深施肥、无人机施肥施药等农业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