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堤坝在农村非常常见,作为最重要的水利设施之一,它们发挥了非常大的调节蓄能功能,成为一方水土的标志之一。游走湖北武汉,在远城区外也发现了很多水库,比如在黄陂长轩岭街道官桥村,就有一座泥河水库。水库规模极大,遍布在群山沟壑之中,偶然驱车路过,在高山峻岭间,既看到村落,又有平整的水面,显示出绿水青山的和谐景观,那画面感令人难忘。

黄陂生态水库规划图(在武汉黄陂区随拍一座水库)(1)

从水库的名字也能看出来,一般它只会建设在特定的区域里,比如周边有可供利用的地势地貌,也有需要灌溉和生活的村舍院落,细数之下,能够满足这些条件的地方就只有在乡镇以下的区域了。也就是说,从地理角度来看,武汉城区很少会有水库存在的因素,只有远城区,有乡村和田地的区域,才会有水库建设使用至今。泥河水库都满足这些条件,路过这座水库是意外,如果刻意驱车前往,那要走的路途就不远了。比如,首先要从武汉城区赶到黄陂,然后再在黄陂城区走木兰大道,之后在泊沫港村转到y274乡道,如此长路,没有导航基本上找不到。

黄陂生态水库规划图(在武汉黄陂区随拍一座水库)(2)

而即便走到了泥河水库所在的官桥村,关于水库的位置,还是需要反复确认导航,顺便找当地的村民问路。好在小编前去的时候有向导,根据本地土著指引,驱车走在狭窄的乡道上,前路后路都是原野和山岭,有种自驾户外闯荡的感觉。越野车底盘高,碰到坑坑洼洼也能一闪而过,最终在水库所在的山地前停下,看到一座高大的堤坝,堵在面前,像是一座巨大的人工幕墙,即便使用了几十遍,仍然透露着一股霸气。

黄陂生态水库规划图(在武汉黄陂区随拍一座水库)(3)

不过,泥河水库周边的地形地貌并没有想象中那般“僻静”,而是处处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风貌。这边一条主路,铺着水泥,直通水库大坝上,由于路面只有两车道宽,还没有画路标,双边路基上顶着水泥石墩,是最好的护坡。但这毕竟是乡镇级别的马路,机动车通过的数量实在不多,偶尔一辆越野车来,发动机轰鸣,很远就能听到。也因为人少车少,马路路面反而很沉淀,铺着厚厚的泥泞印记,还有野鸡走过的痕迹,道路头飞向无边的天空。

黄陂生态水库规划图(在武汉黄陂区随拍一座水库)(4)

上泥河水库的大坝,凉亭和水泥路灯是标配,像是一个公园。凉亭非凉亭,而是排水闸口上的点缀物,这也是所有水库的必备结构,与此相同的,还有垂直向下的排水闸混凝土支柱,建在水面以上和以下,距离大坝水岸咫尺。大坝上的护栏不高,人可以轻松跨过,然后下到大坝梯形的内侧,那表面全是巨石累积,再用混凝土浇灌平面,看着固若金汤。想到这些工程,极其浩大,但建设年代久远,机械工具用得不多,全是人力接力,殚精竭虑,前辈建设者们的确付出了相当大的努力。

黄陂生态水库规划图(在武汉黄陂区随拍一座水库)(5)

从大坝的这一头望到另一头,可以发现,斜面的坝体平整度很高,混凝土在经过几十年的风雨摧残后还是厚重的样子。与之相反的是,坝面外侧,长满了草皮,柔软得像是棉弹,几条步梯依次拓展而下连接着水平地面,接驳处自然深沉。看到这些步梯就有了念想,儿时老家后面也有水库堤坝,孩子们喜欢拾级而上,然后顺着步梯边缘光滑的水泥墩,蹲着顺溜而下,欢快的不得了。玩得高兴了,还要多遛几下,然后看着裤子上摩擦出的破洞,悻悻而归。

黄陂生态水库规划图(在武汉黄陂区随拍一座水库)(6)

现在,再看到这个场景,已经是二十几年后了。有意思的是,这座泥河水库与记忆里老家的水库很像,地理地貌像,结构布局像,连站在大坝上吹风的畅快感也像。一月冬季,天南地北处,户外景致多是冰冷,坝顶处,北风正盛,从远处的山间吹来,顺着平整的水库水面,再嗖嗖上来,刮着人脸生疼。站在原地看到的水库全貌,又以绵延的青山和明净的水体为主,相互衬托,形成一整块明镜。

黄陂生态水库规划图(在武汉黄陂区随拍一座水库)(7)

在水库坝顶这边,看到的是水库全景,它们蔓延着进了山体峡谷间,又缓缓沉降到不远处的山脚,再明快地堵在这边水泥坝体下。另外一边,是脚下的村舍和田地,他们的轮廓明朗,蜿蜒的水渠和田埂有序分开,淡淡的炊烟缓缓流走,似乎带着香味和泥土的味道。顺着坝体走下去,底下的景致很平静,没有风吹过耳边的“撕裂声”,一切悄悄归于安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