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点击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在《孟子》中,孟子的弟子桃应问了一个有趣的两难问题:假如天子舜的父亲瞽瞍杀人被判死刑,舜该怎么做呢?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

孟子曰:“执之而已矣。”

“然则舜不禁与?”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也。”

“然则舜如之何?”

曰:“舜视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䜣然,乐而忘天下。”(《孟子》)

孟子认为,舜会像扔掉一只破鞋一样放弃天子之位,偷偷地背着父亲逃到海滨,即窃负而逃,和父亲一起愉快地度过一生。

孟子与三人成虎的关系(舜帝应该如何做)(1)

有人说,舜这么做,是徇私枉法,违背了法律。

其实很多国家在不同时期都曾经制定相似的法律,允许人们帮助犯罪的血亲逃脱法律制裁。如我国自唐代至民国各朝代的法律中皆有包庇、藏匿犯罪亲属者不受处罚的条款。《中华民国刑法》规定,帮助犯人逃脱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但如果是犯人的亲属则免于处罚。

不独我国是这样,很多西方国家都曾有过类似的法律条款

如1810年《法国刑法典》第137、248条,1871年《德国刑法典》第157、257条等分别规定,知道近亲属犯罪而不告发、故意隐匿、令他人隐匿自己亲属、为亲属做伪证、帮助亲属脱逃等均不受处罚。(范忠信:《中西法律传统中的“亲亲相隐”》)

现代一些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之中,也曾有类似的法律条款

如捷克斯洛伐克刑法第163-165条,波兰刑法第247-254条,保加利亚刑法第110、188、266条,罗马尼亚刑法第170、173、221、234、264条均规定,为帮助近亲属而实施包庇、藏匿罪犯、知犯不举、伪证或湮灭证据、代替受刑、隐匿赃物等行为,不罚或减轻处罚。(范忠信:《中西法律传统中的“亲亲相隐”》)

我国古代推崇孝道,法律也极有可能是这么规定的,那么舜窃负而逃的行为并不违反法律。

孟子与三人成虎的关系(舜帝应该如何做)(2)

不过舜被儒家认为是最英明的天子之一,据说在舜的统治下,民风淳朴,百姓安居乐业,那是一个令人羡慕的时代。天子之位对于舜来说,是造福天下万民的职责。舜选择抛弃天子之位“窃负而逃”,岂不是放弃了尧交给他的职责,放弃了天下百姓的福祉吗?难道在孟子眼中,舜是一个自私的人吗?

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则是一个充满痛苦的时代。混乱的战国时代正需要像传说中的舜这样伟大贤明的天子,孟子感叹道:“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在《孟子》一书中他总是热切期盼着王者的出现,孟子为何会假设圣王舜会为了个人亲情而抛弃天下呢?

笔者认为,通过考察《孟子》一书中舜是如何治天下的,可以解答这些问题。

孟子与三人成虎的关系(舜帝应该如何做)(3)

《孟子》中的舜,到底是如何使天下大治的呢?

孟子并没有提及舜是如何施政、如何治理天下的。每次提到舜,孟子都是在赞扬他对父母兄弟的爱,赞扬他始终贯彻“亲亲”的价值观。

在《孟子》一书中,舜就是亲亲和孝悌的代表。如孟子赞颂舜到了五十岁还爱慕父母,认为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大孝,

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孟子》)

甚至连舜没有告知父母就娶妻这一看上去违背礼法的行为,也被孟子认为是真正的孝。孟子为舜辩护道: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孟子》)

孟子与三人成虎的关系(舜帝应该如何做)(4)

舜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孝子,而是整个天下的统治者。孟子强调统治者对百姓有榜样作用: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孟子》)

孟子认为舜以天子之尊践行事亲、亲亲之道,是为天下人做了一个榜样,起到了教化天下人的作用。孟子说道:

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厎豫,瞽瞍厎豫而天下化,瞽瞍厎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孟子》)

舜好亲亲,其治下的百姓必然亲亲。因此孟子认为舜的伟大就在于为天下立下亲亲的法则,这一法则可以传之于后世。

孟子与三人成虎的关系(舜帝应该如何做)(5)

《孟子》一书只赞扬舜的亲亲之道,而绝口不提舜的治国之道,因为孟子认为在舜统治之下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太平,根本原因并非舜高明的治理手段,而是舜倡导并力行亲亲的价值观使天下人也亲亲。

《史记》记载了舜在当天子之前,就能够以自身的德行影响身边的百姓,使他们和睦相处,久而久之生活富庶的故事:

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史记》)

孟子与三人成虎的关系(舜帝应该如何做)(6)

孟子如此推崇亲亲的价值观,认为倡导亲亲可以让天下大治,有如下理由:

一、亲亲是先秦分封制度的基础。

周朝的统治是建立在分封制的基础上的,即将周天子的亲戚以及异姓功臣分封到各地,成为诸侯,以屏卫周王室。如王国维指出:

(周)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齐、晋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王国维:《观堂集林·殷周制度论》)

孟子与三人成虎的关系(舜帝应该如何做)(7)

整个天下就如同一个大家族,因此君臣之道就和父子之道统一起来了。孟子说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奉行亲亲之道,侍奉父母能够使父母愉悦,就可以获得君主的信任,天下就可以大治。:

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孟子》)

孟子与三人成虎的关系(舜帝应该如何做)(8)

二、亲亲是人的天性。

亲亲不仅仅是宗法上的义务,更是人天然感情的流露,这一点从无知的孩童身上就开始体现出来了,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长,无不知敬其兄也。(《孟子》)

亲亲是人天然的情感,只有先爱亲人,才能推而广之爱其他人。亲亲是社会的润滑剂,如果人们同亲人相亲相爱都做不到,更不必说同其他人亲爱了,如此社会必将陷入混乱之中。

孟子与三人成虎的关系(舜帝应该如何做)(9)

三、亲亲是仁义的基础。

每个人都有亲亲的天性,如果能够将这种天性推己及人,扩充到其他人身上,做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那就是仁义了。孟子说: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

如果天下每一个人都能以仁义之道相处,天下就可以大治。

孟子与三人成虎的关系(舜帝应该如何做)(10)

“亲亲”在先秦社会的各种价值观中处于主导地位,对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具有积极的作用。

比如邓晓芒教授虽然认为儒家“亲亲”会带来腐败,却也不得不承认“亲亲”的正面意义:

试想在春秋战国的历史条件下,天下分裂,年年征战,兵荒马乱,老百姓不得安居乐业,迫切希望有一个推行家庭亲情的大家长来统一天下,将小家、大家和国家的等级秩序安排得井井有条。这一政治设计的成功,应当说是中华文明两千年大部分时间处于居于世界最繁荣昌盛的文明之列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邓晓芒:《再议“亲亲相隐”的腐败倾向》)

《孟子》中记载,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订立盟约,第一条就是诛杀不孝之人

葵丘之会,……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孟子》)

孟子与三人成虎的关系(舜帝应该如何做)(11)

可见亲亲就是是当时中国社会最核心的价值观之一,孟子赞颂舜的亲亲之道,不仅是出于对父子伦理的重视,更有其积极的政治学意义。

在父亲杀人之后,如果舜选择徇私枉法,为父亲开脱罪责,会践踏法律的权威,导致百姓不再重视法律,天下会陷入混乱;如果舜坐视父亲被处以极刑,又会破坏“亲亲”这一宗法制的基础,同样会动摇统治的根基。所以他只能选择偷偷地背着父亲逃走,自我流放到海滨去。舜是通过“窃负而逃”为天下人树立亲亲的榜样。

孟子与三人成虎的关系(舜帝应该如何做)(12)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点击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孟子与三人成虎的关系(舜帝应该如何做)(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