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小人物的戏份很少,往往挤在字缝里,抠出来未必是个故事,却可能隐藏着真相。

汉武帝即位后,就有个小人物倒了霉,他叫灌夫,父亲张孟是颍阴侯灌婴的家臣,所以父子跟着主家姓了“灌”,平定七国之乱的战争中,父亲灌孟老迈,领兵出征已经很勉强,偏偏憋着一口气,一定要冲杀在前面,战死在吴军阵前。

儿子灌夫一样勇烈,放弃了护送先人灵柩的机会,带着两个人和十几个奴隶冲向吴军报仇,杀死数十人,身受重创十余处,因之名扬天下。

这个人,既不是开国元勋后人,也不是文帝、景帝、武帝的近臣“智囊”,只是一个因武功而仕进,又反复犯法丢官的“二愣子”。这样的人,因为性格本身就能“带着戏”,太史公自然喜欢在他身上着墨,不过更重要的却是“戏中之戏”。

在《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里,灌夫成为魏其侯窦婴和武安侯田蚡斗争的导火索。

且不论灌夫对窦太后死去后逐渐失势的前丞相窦婴的“义气”,以及种种琐事冲突,只看最后决定窦婴、灌夫命运的决战过程,很是耐人寻味。

汉武帝留下的四大辅臣(汉武帝究竟哪块)(1)

电视剧《汉武大帝》中的田蚡和窦婴

早在灌夫在田蚡的宴会上作死之前,田蚡已经收集了灌氏家族在老家颍川郡(在今河南省)横行霸道的证据,并向汉武帝申请立案,说法:

灌夫家在颍川,横甚,民苦之。

汉武帝的回复是:

此丞相事,何请?

这是丞相的职责,申请什么?随你便。

灌夫更狠,直接掐住田蚡的短处,尤其是收受淮南王贿赂与之勾结,最后的结果是宾客谈判,两方各退一步。

这是春天的事儿,到了夏天,就出了灌夫大闹田蚡婚宴的好事,田蚡直接给灌夫扣在了府中,接着是:

遂按其前事,遣吏分曹逐捕诸灌氏支属,皆得弃市罪。魏其侯大媿,为资使宾客请,莫能解。武安吏皆为耳目,诸灌氏皆亡匿,夫系,遂不得告言武安阴事。

注意加粗部分,堂堂丞相田蚡(汉帝国的二把手)亲自交办的抓捕任务,还是“斩首”的大罪,结果是“皆亡匿”,也就是跑了、藏起来了。

接下来,窦婴决定掺和进去为朋友保命,瞒着苦劝他的夫人:

乃匿其家,窃出上书。立召入,具言灌夫醉饱事,不足诛。上然之,赐魏其食,曰:“东朝廷辩之。”

汉武帝留下的四大辅臣(汉武帝究竟哪块)(2)

电视剧《汉武大帝》中的王太后

东朝是王太后宫廷的朝廷,用后世的说法是太后正殿,不过秦汉太后权重,不但称陛下,还有自己的属官,更有召开朝会的权力,因此,年轻的汉武帝的这个选择,很是耐人寻味,他究竟是真的“然之”,准备在太后面前为窦婴、灌夫开脱,还是为了让太后出气?

廷辩是召集三公九卿一同论事,窦婴此时有爵(魏其侯)无官,却敢于盛赞灌夫的功劳,进而反诘丞相田蚡诬告、犯罪,田蚡的反诘犀利:

蚡所爱倡优巧匠之属,不如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桀壮士与论议,腹诽而心谤,不仰视天而俯画地,辟倪两宫间,幸天下有变,而欲有大功。臣乃不知魏其等所为。

翻译过来就是,我是有毛病,不过我是爱钱爱享乐,可我不像他俩,招纳豪杰壮士,窥伺皇帝和太后的变故,换句话说,田蚡承认自己有“经济问题”、“作风问题”,但是窦婴和灌夫是“政治问题”,是大是大非的问题。

话说到这个份上,其实已经是两个政治集团摊牌,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真正神奇的,并不是摊牌,而是百官的态度。

汉武帝问,他们俩谁说的对?

御史大夫韩安国的回复是:

魏其言灌夫父死事,身荷戟驰入不测之吴军,身被数十创,名冠三军,此天下壮士,非有大恶,争杯酒,不足引他过以诛也。魏其言是也。丞相亦言灌夫通奸猾,侵细民,家累巨万,横恣颍川,凌轹宗室,侵犯骨肉,此所谓‘枝大於本,胫大於股,不折必披’,丞相言亦是。唯明主裁之。

翻译过来就是,都对,请领导自己决定。

再往下,是九卿:

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内史郑当时是魏其,后不敢坚对。余皆莫敢对。

总结一下,就是在“东朝”这个皇太后的地盘上,三公九卿竟然没有一人无条件支持太后的亲兄弟、当朝丞相田蚡。

汉武帝留下的四大辅臣(汉武帝究竟哪块)(3)

电视剧《汉武大帝》中的汉武帝

这符合剧本吗?

从汉武帝大怒离席来看,绝对不符合。他搞这个民主形式的目的和王太后说得很清楚:

俱宗室外家,故廷辩之。不然,此一狱吏所决耳。

因为两边都是外戚宗室,所以搞朝会辩论,否则,一个狱吏就能办了。

说到这里,大家难道没有觉得奇怪吗?窦婴上书、廷辩,本来是为灌夫,接下来的事态进展,却完全脱离了灌夫案:

於是上使御史簿责魏其所言灌夫,颇不雠,欺谩。劾系都司空。

汉武帝“派”御史去对照审查窦婴所说的灌夫的情况,发现很多不对路的地方,属于欺谩,抓进监狱了。

被捕之后,窦婴仍不气馁,拿出了景帝遗诏“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用这九个字换取了再次被武帝召见的机会,但是查阅档案,发现这封诏书并没有记录,只是在魏其侯家里被家臣封印收藏,终于有一条大罪了:

乃劾魏其矫先帝诏,罪当弃市。

矫诏肯定是死罪,窦婴终于被填进了灌夫的大坑,灌氏也终究不免族灭。

那么问题来了,灌夫为什么必须死?窦婴又为什么必须死?

汉武帝留下的四大辅臣(汉武帝究竟哪块)(4)

电视剧《汉武大帝》中的灌夫

灌夫的罪名如下:

灌夫通奸猾,侵细民,家累巨万,横恣颍川,凌轹宗室,侵犯骨肉,此所谓“枝大於本,胫大於股,不折必披”。

太史公记录的事实如下:

夫不喜文学,好任侠,已然诺。诸所与交通,无非豪桀大猾。家累数千万,食客日数十百人。陂池田园,宗族宾客为权利,横於颍川。颍川兒乃歌之曰:“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

(1)资产数千万,偏偏喜欢结交豪侠,广蓄门客,每天靠他吃饭的食客能有上百人;

(2)宗族、宾客在老家颍川置办产业侵犯小民利益,搞得当地儿歌都在唱:“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这里的族是族诛、族灭,也就是死全家,可见有多招人恨;

(3)欺凌宗室、侵犯骨肉。在汉武帝、王太后眼中,窦婴作为汉室外家宗室,尚有资格和田蚡拮抗,你灌夫什么出身,也配对皇帝的舅舅无礼?

人情的问题我们不能否认,也是过往解释中最津津乐道的,其实如果从这种人际关系鸡汤文角度讨论,魏其、武安之争,还潜藏着窦太后、王太后的婆媳关系;汉武帝朝的新贵和文景旧臣的关系;乃至于军功勋贵与外戚新贵之间的关系等等。

但这玩意儿并不重要,真正决定窦婴、灌夫生死的,还是“东朝廷辩”展示出的严重问题,对于汉武帝来说,就是龙之逆鳞,触之者死。

汉武帝留下的四大辅臣(汉武帝究竟哪块)(5)

电视剧《汉武大帝》中的游侠郭解

那就是“豪强”。

《史记·平准书》中盛赞文景之治的国富民饶之后,直接触及这个问题:

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於乡曲。

什么意思呢?自汉文帝开始,官府执法宽平,承袭自秦朝的法律秩序,在皇帝的刻意松弛下愈发粗疏,百姓财富积累迅速,富人、豪强通过兼并等手段,开始横行乡里,争夺国家的执政主导权。

其中甚者,已经到了“二千石莫能制”的地步,灌夫这个豪强渠首,更是到了“丞相莫能制”的地步,之所以如此,即在于灌夫这个土豪,攀上了魏其侯窦婴这个权贵。

正如《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所记录的:

灌夫家居虽富,然失势,卿相侍中宾客益衰。及魏其侯失势,亦欲倚灌夫引绳批根生平慕之后弃之者。灌夫亦倚魏其而通列侯宗室为名高。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相得驩甚,无厌,恨相知晚也。

窦、灌二人互相引重,一个借名进入上层社会,一个借财、借力以为爪牙,形成一个抱团取暖的CP组合,以至于对于朝堂上的三公九卿产生影响,所谓百官“皆是之”,这种财富、势力对政治权力的渗透,岂能容忍?

更让汉武帝不安的是,在汉初政治、社会生态中,人们已经对此习以为常,比如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就作《游侠列传》为之张目,绝非偶然之事,全因豪强游侠在汉武帝之前的时代,早已成为这个世道自然而然的一部分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