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6 月,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与中国空间站成功“握手”本次任务中,中国航天科工三院 33 所研制的高精度加速度计组合再立新功,让交会对接又稳又准,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牢记初心使命奋力前行?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牢记初心使命奋力前行(牢记初心使命谱写壮美篇章)

牢记初心使命奋力前行

今年 6 月,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与中国空间站成功“握手”。本次任务中,中国航天科工三院 33 所研制的高精度加速度计组合再立新功,让交会对接又稳又准。

这一幕在中国载人航天的历史上虽然已经多次上演,但其背后却是几代惯控人充分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以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不断突破自我的默默付出。

这份付出,不仅换来对载人航天工程的有力支撑,也为我国惯性技术的发展乃至国防实力的提升增添了不竭动力。

担当责任 牢记“国之大者”

肇始于白山黑水之间的惯控事业,自57年前的诞生之日起,就深深地浸染着强军担当和报国情怀,一代又一代惯控人在党的领导下接续奋斗,生动地诠释着“国之大者”的深沉内涵。

从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南迁入京,到扎根云岗不断壮大事业;从填补技术版图支撑海鹰翱翔,到自我革命不断拓宽技术领域;从翻建几间厂房起家创业,到形成北京、涿州、青岛三地四区发展格局;从仅有一个研究室的技术火种,到如今五大技术方向各领风骚的迭代巨变。33所全体干部职工始终把党的嘱托记在心中,把国家的需要落实到行动中。

载人航天,国之大计。1992年,代号“921工程”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拉开大幕,很多航天单位都领到了工程相关任务,其中神舟飞船加速度测量的重要部件——加速度计的研制任务落到了33所的肩上。

从接到任务的那一天起,33所科研人员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攻克各项技术难题,打造出顶尖的产品。1999年,“神舟一号”一飞冲天,由33所研制的加速度计成功在飞船中搭载应用。此后,随着任务不断延续,加速度计、IF转换电路以及以它们为核心器件的高精度加速度计组合陆续参与神舟、天舟系列飞船以及空间站各舱段的发射任务,性能稳定,留下了连战连捷的美名。

事实上,无论是一飞九天巡游星汉,还是深入海底挑战极限,无论是展翅长空精准导航,还是“驯龙”入地探索矿藏,33所始终将目光牢牢锁定国家需求,用实实在在的业绩擦亮军工国企“姓党为党”的政治本色。

33所所长周祖洋表示,全体干部职工时刻牢记新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和责任,用实干实绩为支撑世界一流军队建设和航天强国建设提供坚强保证。

矢志报国的情怀和担当不仅体现在科研生产工作中,还体现在识大体顾大局的鏖战上。面对疫情,33所坚决贯彻上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从严从紧常态化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积极推进新冠疫苗接种,总接种率达97.57%,配合社区和三院开展志愿服务千余次,累计值勤超8000小时。全所上下共同努力,最终实现了防疫“零感染零失误”目标以及科研生产任务完成的双重胜利。

党的十九大以来,33所在集团公司党组和三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所上下持续聚焦支撑快速发展的新动能、新增量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升效益效率,主动把握市场机遇,不断汇聚创新要素,不断提升企业治理能力,全面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导航与控制技术研究所建设新征程。

支撑惯控人完成这些创举的,是对祖国母亲深深的热爱,是对国防事业的忠诚与担当,是对干事创业的热情与执着。

矢志创新 加快科技自立自强

作为一个拥有2000余名干部职工的骨干研究所,争当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是33所各项工作的重心和落脚点。

通过57年的努力,33所走出了一条从仿制生产到自行研制再到自主创新的跨越式发展之路,形成了系统的科研体制与布局,逐步构建了以惯性技术、伺服控制技术、智能传感技术、卫星导航技术、综合电子集成及微电子技术等为核心的专业技术体系,为我国多型航天防务装备、国家重大专项、装备预先研究、高新技术探索等任务配套研制了种类齐全的惯性系统、惯性器件和控制部件。

着眼于新时代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33所深入研究国家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所专业能力与资源禀赋,瞄准战略性、基础性、前沿性领域,紧前布局专业发展方向,承担了以国家重大基础技术及重点研发计划、装备预先研究等为代表的100余项研究课题。各类新型惯性仪表、大功率伺服技术等重点方向进入“国家队”。面向民用领域的10余项课题获得科技部、工信部、国防科工局、集团公司、三院立项。

惯性传感系统在石油管道测绘、无人装备、商业卫星、管道检测、地理信息测绘等领域成功配套应用,影响力持续提升。伺服控制系统大力拓展应用领域,大功率机电伺服系统首次实现在商业航天的成功应用。旋转导向系统历经10余年的潜心钻研,突破多项关键核心技术,系统整体被中石油科技成果委员会认定达到行业先进水平。智慧防灾系统研制工作在成功开发了一二级地灾监测专用设备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了系列化普适型地灾监测系统研制,应用范围覆盖甘肃、湖北、福建等17个省份和多个地区,及时感知地灾险情并发出预警信息。

近5年,33所共获得298项发明专利授权,获得17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中国惯性技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毋庸置疑,一次次创新突破已经成为33所在技术更迭不断加速的时代,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密码。

改革调整 提升效益效率

回顾33所57年的发展史,系统级产品从自动驾驶仪演变为新型惯导系统,惯性器件从仅有的挠性陀螺不断丰富成为当前庞大的家族。可以说,主动求变、创新发展的基因和禀赋一直在33所航天人的血液中。

该给的给,该放的放,这是近年来33所党委抓改革创新的生动写照。所内持续营造良好业态,持续完善创新相关的体制、机制,推行“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聚焦技术进步、管理创新、产业扩大,为创新人才释放活力消除阻碍枷锁,让创新的思维、点子持续迸发,实现技术有突破、整体有创新、管理有改进、产业上规模。该所以“专业化、职业化”的思路持续开展组织机构调整优化和职能整合,通过整合专业资源、压缩管理链条、构建跨部门的项目团队,适应所任务需求,助推专业技术和产业双生长。

此外,所内还积极构建专业技术绩效、综合管理绩效综合评定机制,初步形成以科研生产任务量化基础绩效考核为主、专业技术发展绩效和综合管理绩效为辅的绩效考核体系,有效提高考核科学性、合理性和导向性;优化供应链管控策略,针对重点外协产品成立供方管理小组,实施一厂一策管理;开展结构化工艺设计和工艺流程再造,支撑制造体系数字化转型;设立硕博创新基金,全面提升新员工独立科研能力、创新的激情和主动性;深化薪酬分配激励机制建设,实现业绩考核结论与薪酬待遇的直接挂钩,充分发挥考核的正向牵引作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转,企业发展的活力有效激发,改革调整的成效逐步显现。企业经营各项指标均达到行业优秀水平,资本运营手段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产品数字化设计研发能力、集成制造能力以及经营管控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传统工艺设计和管理向数字化转型。人员总体规模得到有效控制,人员结构不断优化,管理和辅助岗位人员同比减少13.6%。2017年至2021年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64.9%,人力资源价值创造能力显著提升。

党建引领 不忘初心使命

在谈及党建工作时,33所党委书记张崇学曾不止一次地表示,抓好党的建设就是最大的政绩,就是对33所事业最大的负责。

一直以来,33所党委始终秉承军工企业党建工作的优良传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扎实落实集团公司党组和三院党委的重要部署,不断提升党建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不断增强党建工作活力,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在创新党建工作抓手方面,33所探索“互联网 党建”新形式,利用微信、手机互联网等载体引导党员“线上线下相结合”自主开展学习,多个微党课作品获中宣部党建网重要奖项。持续开展示范党支部建设、“一对一结对子”和“一支部一策”,促进基层党支部创新创效。

在火热的奋斗中,一批优秀的集体和个人脱颖而出,全国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中国质量工匠、中国国防邮电产业劳模与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中国国防邮电产业“最亲娘家人”、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感动科工人物、感动飞航人物等奖项花落33所。一项项荣誉和奖励肯定了33所5年来持续加强思想建设、厚植文化根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的实际成果。

党建工作既要创造精神财富,也要为职工群众创造物质财富。在33所党委的不断努力下,民生工程取得可喜进展。导航楼和量子技术工程中心相继投入使用,有效改善了职工的工作环境;完成18栋住宅楼加装外墙保温层工程和7栋符合条件的住宅楼加装电梯工程,并通过多种方式稳步改善职工生活条件。

进入新时代,我国航天事业和国防装备建设面临快速发展关键期,33所全体干部职工将始终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肩负“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神圣使命,聚焦主责主业,履行强军首责,围绕集团公司“一个目标三步走”发展战略和三院“一二三三六”发展战略,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共同创造惯控事业更加美好的明天。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詹媛 崔兴毅 通讯员李庆勤 唐新培)

来源: 光明日报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