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后觉字志仁,号弘山,茌平人张后觉是一个生有异质的人他对父母十分孝顺父母去世之后,他非常悲哀,在几个月的时间里痛哭流涕整整三年,悲伤使得他没有与妻子同房,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聊城历代清官名人 聊城历代清官之张后觉?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聊城历代清官名人 聊城历代清官之张后觉

聊城历代清官名人 聊城历代清官之张后觉

张后觉字志仁,号弘山,茌平人。

张后觉是一个生有异质的人。他对父母十分孝顺。父母去世之后,他非常悲哀,在几个月的时间里痛哭流涕。整整三年,悲伤使得他没有与妻子同房。

张后觉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张文祥由举人出任广昌知县。家里,有一些藏书。家境,自然也算过得去。于是,张后觉便健康、幸福地成长起来。在他年近二十的时候,不只学养丰富,而且身体发育得非常魁梧。他有一部长而黑的胡子,被人称为美髯公。他的眉毛又粗又长,额头又高又亮。这样的相貌,谁见谁敬。与乡亲相处,总想着把好处让给乡亲。与朋友交往时,既温顺又谦让。凡是认识张后觉的人,一致认为他早晚会成大器。

年近二十,张后觉听说县里的教谕颜钥讲授“良知之说”,便带领几个私塾同窗前去拜师。颜钥与张后觉一接谈,很是欣赏。于是,颜钥找到一间房子,开始对几个年青学子讲解阳明心学。隆冬天气,屋子里没有取暖的炉子。酷暑天里,学子们连扇子都不扇。其原因,就是自觉地在寒冷炎热之中接受考验,砥砺心志。两年后,张后觉等人的学习有了很大进步。之后一两年,王守仁的再传弟子徐樾到山东任参政一职。后觉又率领对心学有爱好的人,跑到济南,真诚地拜徐樾为师。继续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后觉的学问在山东省更加有名了。

茌平知县聘请张后觉担任教谕。张后觉于此任有驾轻就熟之感。这一天,他在去济南时,与恩县举人王牧在长清王遇岭相遇。于是,二人相约五年之后默居于此,研究心学。山东提学副使邹善经过岭下,正好遇见二人。听说二人的志向后,邹善很是感叹。于是,邹善亲自勘探风水,筹建书院。长清县知县柴宗义出资,买地建造房子,称之为愿学书院。书院的宗旨为:“自有而愿,愿在我也;自愿而学,学在我也”。其后不久,东昌知府罗汝芳,也在长清境内离愿学书院不远的地方,为张后觉建起见泰书院。见泰书院提倡学生主动学习,勤于思考;强调事无大小,遇无顺逆。两个书院相互讨论,相互切磋,师生们的学术思想都有精进。

在两个书院讲授、学习了几年,张后觉感觉自己认识的有学问的朋友还不是很多。于是,他北走京师,南游江南。所到之处,遍访著名学者,虚心提出疑惑。在这样的过程中,他接受其他学者的邀请,向士子们讲解治学心得。遇到道德高尚、学问精湛的贤人,张后觉待如亲人。这样,张后觉的门生弟子便一天多似一天,遍及大江南北。此时的张后觉,学术思想已是形成:“以良知为本体,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良知”的“良学”体系。

张后觉有过短暂的为官生涯,就是以岁贡生的资格任华阴训导。这个时候,华阴县发生地震,好多人被倾压而死。当时,知县不在县上。于是,上官便命令张后觉代理知县,管理全县事务。张后觉感觉义不容辞,便带领县里的大小官员,投入到救灾扶伤的事情当中。这件事,让官员、百姓十分佩服。

在他辞去官职离开华阴的时候,人们一边流泪,一边送行。从县城出发,张后觉走出去将近一百华里的路程了,还有依依不舍的人。这些人的内心里,巴不得张后觉能够在华阴永远地干下去。这样,他们就能得到更多的恩泽了。可惜,他们是草头百姓,不是吏部尚书。

在茌平老家,张后觉收下两个高徒:孟秋、赵维新。张后觉与赵维新共同整理出《弘山教言》。官员、士子经过茌平时,都对张后觉进行拜访。巡抚李世达先后两次,到张后觉家里造访。当时,张后觉身体不好,不能向李世达行礼。两个人坐在一张席子上,热烈地交谈。张后觉让家人做了几样热的凉的青菜,款待李世达。李世达吃下去很多,高高兴兴地离开。

张后觉慢慢地老去了。他不写一首诗,不谈一句佛。别人劝他著书立说,他不听。他说我有一本教言,就可以了。他的行为,影响了远处近处的士子。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故乡的二十多年里,张后觉白天黑夜地研究心学。充实感、愉悦感时时产生。这,让他不知老之将至。一肚子学问、一身本事的张后觉,并没有怀才不遇的感觉。他认同“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一生践行。万历六年(1578)七月三十日,他与世长辞,享年七十六岁。其后,东昌知府李士登专门为张后觉修建一座祠堂,以便让人们随时祭祀。

张元忭是隆庆五年的状元,对心学十分热爱。他在京师拜访张后觉的门生孟秋,见到《弘山教言》。他读了几条之后,便感叹地说,文成之学的传人就是这个人。江南学人写书,明良知之说的很多。但是,有的过于玄远,有的大而无当,有的牵强附会……而张先生的书,融会贯通,没有一句话不本于心得,没有一句话不符合宗旨。对张后觉的一些著名论断,如“良即是知,知即是良,良外无知,知外无良”、“人心不死,无不动,时动而无动,是名主静”、“真知是忿忿自惩,真知是欲欲自窒,惩忿如沸釜抽薪,窒欲如洪炉点雪,推山填壑,愈难愈远”张元忭大加赞叹:“凡此类直揭本体,非高远,非凑泊,即令文成复起,且首肯之矣!” 张元忭这样的评价,不可谓不高,但却恰切。

聊城 武俊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