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蔡宇丹

各省市GDP公布引发各种年终PK之时,青岛和烟台携手打造山东首个一体化示范区新鲜出炉。

2022年开年,2019年就启动建设的莱西莱阳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全省战略。同在胶东经济圈的青岛和烟台,终于找到最大公约数;同在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济南和青岛,怎么唱“双城记”?

1月6日,《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21-2035年)》正式出炉,这个新规划强调了济青双城联动,协同推进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物流枢纽联盟建设,分别以两市为中心构建1小时通勤圈,合力打造高水平协作发展样板,建设全国最具创新力、竞争力的发展轴带。

不是比拼、竞速,而是济青如何唱好“双城记”。作为连接城市群经济的核心纽带,打造“济青廊道”的全国竞争力已是当务之急。

这种变化,已体现在山东省对“一群两心三圈”发展格局的表述中。

2020年6月8日,山东省召开区域协调发展新闻发布会,提出山东省将构建“一群两心三圈”发展格局,支持济南和青岛建成国家中心城市,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山东半岛城市群。

此次山东半岛城市群最新规划中,没有再出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法,而是“支持济南建设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支持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2035年济南青岛进入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行列”。

当“廊道经济”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核心纽带时,新动能和新红利从哪挖掘?济青双城如何让经济潜力进一步释放?产业一体化下,济青廊道如何从一条“交通廊道”升级为一条有全国竞争力的“创新走廊”?

1.“廊道经济”升级

济青廊道串起济南、淄博、潍坊、青岛四市,是山东经济最为活跃地区,2020年,这四市的GDP总量占到山东经济总量的44%。

沿着交通廊道发展的经济轴带,最富盛名的当属京沪廊道。

几天前,被民间称为“京沪高铁二线”的津潍高铁获批,“江苏、山东、天津迎来大利好”的沸腾舆情,展现了沿线城市对“京沪廊道”寄予的巨大期望。

京沪高铁串起中国经济最富裕地区,从上海到北京,最快4小时18分抵达。这条号称“全球最赚钱高铁”,日均收入近1亿,日均净赚3270万元。受益于京沪廊道,枣庄的锂电和高端机床产业享受到来自上海、杭州的“溢出效应”。在产业链上与长三角的高效协同,促进了枣庄的发展。

长三角在“廊道经济”上的探索远远走在前面,它有两条著名“走廊”——

青源智谷最新规划(一群两心三圈悄然变局)(1)

一个是G60科创走廊。2021年11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联合发布了“G60星链”计划,合力打造以“G60星链”为龙头的卫星互联网集群。

自2018年以来,G60科创走廊相继成立了15个产业联盟和11个产业合作示范区。2021年11月,G60科创走廊成立了第15个产业联盟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协作联盟。通过这种方式,G60沿线九市不断深化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合作,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沿走廊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千亿级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前面提到的“G60星链”(卫星互联网产业集群)就是典型样本。

青源智谷最新规划(一群两心三圈悄然变局)(2)

青源智谷最新规划(一群两心三圈悄然变局)(3)

青源智谷最新规划(一群两心三圈悄然变局)(4)

青源智谷最新规划(一群两心三圈悄然变局)(5)

青源智谷最新规划(一群两心三圈悄然变局)(6)

近年来,济南以齐鲁科创大走廊的产研院创新圈、超算中心创新圈、未来产业创新圈、山东大学创新圈“四圈”为平台,先后规划建设了药谷、世界透明质酸谷、国际激光谷、量子谷、中国算谷等五大产业载体。

但齐鲁科创大走廊这些重量级科创平台如果仅仅是为济南服务,效能并没有发挥出来。

工业产值超4万亿的苏州,正在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服务等九大生产性服务业。2020年7月,在苏州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大会上,时任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说,生产性服务业只是为一个城市服务,是没有出路的。现在,苏州的生产性服务业正将辐射范围尽量向外扩散至长三角甚至全国。

包括偏居山东威海的威高集团,现在都在借助苏州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平台和人才,谋求创新和发展。

济南超算中心作为科技部批准成立的八大超算中心之一,总投资105亿,建成后可形成年产值百亿的超算应用服务产业。这样一个超级基础平台,正是当下发展智能制造、海洋产业、生物制药、石油勘探、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金融分析、信息安全等产业能够广泛应用的基础平台。

这种在数字经济时代提供超强算力的“发电厂”,每个城市都需要,但不可能每个城市建一个。怎么把这个百亿投资项目的价值最大化?现在,长三角沿江滨海城市协同创新走廊已经提出沿线城市建立大科学设施共享机制等发展思路。

济青发展轴带如果能借创建济青综合性科学中心之际,打造无缝衔接的创新走廊,恐怕是大家都乐意看到的双赢局面。

山东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齐鲁工业大学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海波曾撰文表示,从山东省科教资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顶尖科学家队伍、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尤其是工作推进成效等方面来看,必须集全省之力,单打独斗绝对不行,应花大力气将济南、青岛两地各种力量资源统筹起来,形成合力,才能在全国竞争中占据优势。

不光济青之间,济青淄潍四市之间的科技产业合作范围越来越广,能级越来越高,尤其淄博和潍坊在发展新兴产业时,需要更高资源配置时,加强区域创新一体化、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就成为刚需。2020年,歌尔在青岛建立全球研发中心,2021年潍柴在青岛建立全球未来科技研发中心就是这种体现。

济青之间的强强联合,一定会超出北方经济最强省省会城市或北方第三城的城市辐射力,加快推动技术创新优势溢出。

这也是打造最强竞争力“济青廊道”的实质——通过加强沿线区域的经济联系与空间重组,串联起大大小小增长极的发展轴线,放大原有增长极,推动沿线各增长极的联合,进而生成范围更大、一体化水平更高的经济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