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第七交响曲赏析(舒伯特的抒情与狂乱)(1)

文/祝茗

舒伯特,这个徘徊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的“小人物”,这个土生土长的维也纳人,为许多知名或不知名的诗歌谱上了绝妙的旋律。他是有能力“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歌曲之王”。他的许多歌曲后来又被李斯特等浪漫主义音乐家改编为钢琴版,致使《小夜曲》《水上吟》等小品成为舒伯特的标签。

在钢琴小品盛行的19世纪,大部头的钢琴奏鸣套曲显得不合时宜,重要的浪漫主义作曲家在这个古典体裁上留下寥寥无几的经典,如肖邦、舒曼和勃拉姆斯都只写了三首钢琴奏鸣曲,而李斯特唯一一首钢琴奏鸣曲还变成了单乐章的“键盘交响诗”。似乎,在舒伯特之后的作曲家看来,“海顿爸爸”确立下来的条条框框已然是古老的套路。

浪漫主义音乐究竟始于19世纪的第几个十年?这个问题之所以没有标准答案,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舒伯特的音乐离贝多芬那么近,同时又那么远。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被后世誉为“新约全书”,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却留下大量残片断章给后人拼凑,而其中独具个性的天才乐思直到一百年后才被人们重新挖掘,大部分器乐作品在他逝世前并未受到太多关注。直到20世纪中叶,越来越多的理论家开始重新认识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而通过其钢琴奏鸣曲又可以看到其性格的另一面。

舒伯特的标签——抒情。的确,他充满幻想与诗意,他的作品亲切而温暖,有一种发自肺腑的、扣人心弦的感性与抒情,这种抒情性开辟了浪漫主义风格的最主要特点。但在中后期作品中,冲突与矛盾逐渐显现,舒伯特狂乱与矛盾的一面也开始呈示出来。他的早期作品未完成的状态较多,乐思简洁,贯穿着其惯用的重复手法,用细腻的和声形成强烈的色彩变化。中期较为稳定,并已出现死亡的悲凉之音,开始发掘音乐深度和技术语言,凝练成抒情-叙事诗,给人以欲言又止,犹豫、迟疑的感受。晚期的三首风格迥异,孤独的作曲家与世界为敌,成为内心中孤独的流浪者,对于死亡的接受与思考,以及在顺从中的无奈与平和感之间徘徊不止,这是他年轻的生命即将终止时对人生的彻悟。

舒伯特的三首晚期钢琴奏鸣曲(D.958,c小调;D.959,A大调;D.960,降B大调),是他用钢琴这件乐器唱出的“天鹅之歌”。这位当时并不被大众认可的作曲家已进入梅毒晚期,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内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却写出洋洋洒洒的系列作品,偶像贝多芬的榜样力量清晰可见。《c小调钢琴奏鸣曲》(D.958)写于1828年,此时贝多芬刚刚离世。《c小调钢琴奏鸣曲》沿袭着贝多芬的《c小调主题及32首变奏曲》的音乐语言,在古典主义风格的基础上加入抒情元素,就此成为新型浪漫风格钢琴奏鸣曲的开创者。

舒伯特第七交响曲赏析(舒伯特的抒情与狂乱)(2)

《c小调钢琴奏鸣曲》共四个乐章,末乐章长达717小节。钢琴家阿劳曾这样评价:“舒伯特需要这口长长的气息,作品的长度根本不是一个正确的准绳,作曲家的风格需要这样的扩散。人们听得不耐烦是因为他们的注意力集中不了那么久,听一首作品时想到长度,这件事本身已经说明他没有深入地、敞开地听。”

《c小调钢琴奏鸣曲》展现了峰回路转的多重调性关系。音乐学家唐纳德·托维指出“舒伯特奏鸣曲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是调性关系。要寻找它们背后理性的动力,没有必要仅仅埋首于主题处理手法或贝多芬的结构组织中;在舒伯特的转调模式中,在调性色彩的并置与结合中,同样可以发现这种动力,而舒伯特通过创作中所使用的调性对此进行了暗示。”

“贝多芬情结”甚至可以作为《c小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标题。呈示部的主题充满英雄气概,开头就仿自贝多芬的变奏曲——附点节奏和大量休止构成的桀骜面貌,原本低声部的下行半音阶在此成为旋律的上行半音阶,气口之间的连音音阶在舒伯特手中被无限放大。贝多芬的主题仅用8小节的动机凝练而成,舒伯特的主题则是20小节竭力攀爬的稠密音型。副部主题的歌唱性旋律一咏三叹,织体晶莹剔透。展开部以密集的十六分音符连续转调,最终在五连音及六连音的踉跄中将乐曲推向了高潮。再现部的狂乱之后,以水银泻地般的华丽音阶趋于平静。

第二乐章是歌谣式的三段体。古典式的构思驾驭了庞大的篇幅,慢乐章并未沉浸在幻想中。主题的轮廓颇似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钢琴奏鸣曲》。副部与主部形成鲜明对比,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及三连音如泣如诉。再现部相对主题更为舒缓,这是在经历了乐章中间部分的惊涛骇浪之后的回归,虽然旋律与开头相同,但已全然是不同的境界,正所谓“曾经沧海难为水”。这个慢板乐章篇幅较短,极具表情性,流畅的音乐线条听后使人安稳而舒展,抒情风格的旋律格外动人,其旋律若被填上诗词,就是一首令人心碎的艺术歌曲。

第三乐章转为快板,小步舞曲体裁清新怡人。首部清新流畅,旋律声部以八度的级进为主,伴奏声部则以规整的八分音符为主,舞曲的风格格外明朗,随后,和弦与八分音符分解进行。中段标记为三声中部(Trio),贝多芬的谐谑曲三声中部时常是无穷动式的重复动机,而舒伯特则回归至极富趣味的小步舞曲,展现出一个土生土长的维也纳人特有的“小清新”。

第四乐章运用了庞大的回旋曲式,极具塔兰泰拉舞曲特色。呈示部长达242小节,连奏与跳奏交织出嘉年华般的梦幻世界。插部主题延续无穷动的长短节奏型,令所有听者忍不住随之俯首顿足,这支旋律在19世纪的人听来乡土气息十足,如今却是再洋气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舒伯特使用了较多的小颤音的装饰音伴奏,增添了旋律的色彩。在全曲的尾声,舒伯特将再现部省略的主题再现,像反复做着同一个无比欢乐却极不真实的梦,这个梦渐渐消失在持续的渐强之中,这部分是钢琴文献中最为漫长的渐强之一。

舒伯特第七交响曲赏析(舒伯特的抒情与狂乱)(3)

《c小调钢琴奏鸣曲》被收录在许多钢琴家所录制的舒伯特晚期奏鸣曲专辑中,本文在此仅选取三个较有代表性的演奏家版本。

先看理性的波利尼。他所演绎的舒伯特,最具电光火石间的强烈感染性。他的每一个触键,都相当利落,尤其开头贝多芬式的动机。此外,波利尼对于音阶的演绎最为流畅,行云流水的上行音阶,瀑布般倾落的下行音阶,将舒伯特跌宕起伏的心境完美表达出来。长达40分钟的奏鸣曲,需要高难度的技巧,波利尼完全做到了,他的无敌指法,再加上所持有的那种干净的理性,十分符合暮年看透一切音乐家的心态,用以诠释这部舒伯特晚期作品再合适不过了。

内田光子,这位生于日本的女性钢琴家对于舒伯特的演绎如同这位早逝的作曲家那般敏感细腻。她的快板乐章速度甚至快过男性演奏家;而慢板乐章又极慢,相对于男性演奏家,多了一份女性的细腻、柔和、低沉,而且沉得化不开,一直在心底回荡。“亲爱的舒伯特,一位不可思议的天才,过着如此凄凉孤独的生活。”2018年底,DECCA发行了内田光子在2000年前后录制的六部舒伯特钢琴奏鸣曲,这一经典重现版本值得推荐。

俄国钢琴家里赫特被人称为“来自另一个星球的演奏家”。人们总能在俄国音乐家的演奏中,听到一股相当沉重的、但砥砺前行的欲望,里赫特就是如此。作品中的柱式和弦,更像俄式的舒伯特,有一股伏特加般的烈性。里赫特的演奏速度不是最快,但每个音符都格外清晰有力,在抒情部分又能听到独有的欲望。在火爆的战斗民族手中,舒伯特的《c小调钢琴奏鸣曲》堪称宏伟,尤其是末乐章的狂飙,足以将听者带入九霄云外。

“悲愁是可耻的,它会偷袭一颗高贵的心,在它侵袭你的心灵之前,就应该把它从你身边赶走,并让它见鬼去吧!”舒伯特曾在给朋友的信中如是说。而在日记中,他却发泄着自己的痛苦,认定伟大的艺术品是痛苦的结晶。他的双面性格在晚期钢琴奏鸣曲中被发掘,或许内心中隐藏的焦虑与狂躁、甚至野性,只有面对死亡时才开始爆发。

舒伯特的苦与乐在其“天鹅之歌”中获得了最真实的抒发,他用音符续写着贝多芬式的奏鸣篇章。这个1827年在“乐圣”的葬礼队伍前举着火把的人,一年后被葬在偶像的身边,迟到的个人音乐会和墓志铭镌刻着永恒的抒情与狂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