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修车夫妻(他在咸阳找到幸福)(1)

张亮正在修理发动机

9月16日上午7时30分许,将两个女儿送到学校,张亮开车来到店里,换好工装,趁着暂时没客人,打开“问题”车的引擎盖,摆弄起了发动机。

从当初的学徒到如今的店主,经过12年的奋斗,今年36岁的他有了自己的小生意。

张亮家住在陕北绥德县吉镇马家山村,家中有两个妹妹和年迈的双亲,8亩土地种植土豆、玉米,山地自然条件不好,土壤贫瘠,加之交通不便,农产品运输也是麻烦事,一年到头本就没有多少利润,即使如此那确曾是这个五口之家全部的收入来源。

屋漏偏逢连阴雨,2002年父亲患胃病,东拼西凑得来的35万元手术费,几乎耗尽了这个贫寒之家最后的老本。

手术后,父亲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家中经济支柱倒了。初中毕业后找工作四处碰壁,无奈之下经村里人介绍,开始在当地跟着师父学习修车技术。

“学习不行,掌握一门技术也算有了饭碗。”张亮说,两个妹妹出嫁后,2004年他带着父母离开家乡,来咸阳投奔亲戚。

父母跟着亲戚从事蔬菜生意,他在毕原路找了家修车店当学徒,每月150元包吃包住,学习奥拓、夏利等品牌出租车修理技术。

“汽车品质升级,服务也要跟上。”2007年咸阳出租车市场新上捷达品牌,较之过去高了一个档次,但之前并没接触过,于是他去了西安学习最新技能,起初负责更换空滤、机滤、机油等简单的车辆保养,但每月收入涨到400元。

包吃包住一直是张亮找工作的“底线”,用他的话说,能最大限度节约资金攒点钱。“咱小时候吃过苦,不讲究花里胡哨,吃饱为目的,谈营养太‘奢侈’。”他说。

两三月回来一次,给住在铁二十局附近民房的父母买些东西,几乎是他当时唯一的“大额消费”。

2010年,经过数年积累,他在汽车北站陈老户寨租了间40平方米的门面房,开了第一家属于自己的汽修店。

一个人既是老板也是员工,开始连房租都包不住,后来慢慢有了人气,没想到生意刚有起色,陈老户寨面临拆迁,只得将汽修店挪到如今的三普市场附近。

“生意陷入低谷,但却收获了爱情。”对于他来说,算是人生的一次转折。

“当时真的好巧,就在给最后一辆车做完保养,闲聊时,车主给他介绍了一个对象,因车结缘娶了一位咸阳婆姨。”回忆起当年的一幕,他一脸幸福。

夫妻二人共同撑起了这家位于渭城区三普市场附近,占地200多平方米的修理店,如今张亮的汽修技术已经很全面。

“钣金喷漆、大灯修复、机修电路,这些活儿比较容易,最复杂的是发动机修理。”说起专业,不善言辞的他打开了话匣子。

气门、油封老化、活塞环磨损导致发动机故障,全部拆卸清洗,再对零件进行更换安装,重新组装,没有三天的工夫拿不起来,即使修理完毕,还必须保证80000公里不出问题,否则要重新返工。

由于操作空间太小,螺丝套筒伸进去没有地方使劲,几小时的捣鼓,才终于把发动机弄出来,此时他的工作服满是油污和灰尘,指甲缝里沾满了黑色油脂。

中午12时许,在店里简单吃过饭,他坐在沙发上,眯眼休息了下,掏出口袋的槟榔嚼着。

“老板,估计是拉缸了,排气管冒青烟。”午休就这样被打断了。

换上气缸套、活塞、活塞销、活塞环、曲轴轴瓦,他用手从桶子里抠出一坨黄油抹在掌心,挤到圆柱轴承里,从一侧推到另一端。

修理完皮卡送走车主,此时已经是下午6时许。

提着大塑料桶张亮到100米外倒垃圾,在附近一家小卖部,买了五毛、一块的辣条、燕麦棒、巧克力棒等零食,那是父亲早上对两个女儿的承诺。

一切收拾停当,晚8时许,华灯初上,他开车回家。

12年的奋斗,他在咸阳火车站附近购买了一套90平方米的住宅,对于现在的生活他很满意。

“婆姨、娃儿热炕头,每天虽然累,但沾床就入睡,不用和别人比较,就不会有烦恼。”张亮说,希望生意越来越好,能雇一个员工,做真正的老板。

咸阳日报全媒体记者:李石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