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疫里默杆菌病又名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杆菌引起的一种重大细菌性疾病。主要致2~3周龄小鸭感染和发病。发病主要因育雏密度过大、空气不流通、潮湿、饲料中缺乏维生素和蛋白质水平过低等因素诱发本病。一旦传入本病,病原即在发病鸭场持续存在,引起不同批次的幼鸭感染发病,且难以扑灭,常导致大批幼鸭发病死亡。

【病原】鸭疫里杆菌菌体呈杆状或椭圆形,偶见个别长丝状,多单在,少数成双或短链排列。可形成荚膜,无芽孢,无鞭毛。瑞氏染色可见两极着色,革兰染色阴性。血清型比较复杂,目前发现有21个血清型,我国从京、沪、闽、川等地分离的100多个菌株鉴定结果均属1型,近几年报道有2型等存在。不同血清型及同型不同菌株的毒力有差异。

怎么判断鸭病是什么(什么是鸭疫里默杆菌病)(1)

鸭疫里默杆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鲜血琼脂培养物置4℃冰箱保存容易死亡,通常4~5天应继代一次。对庆大霉素、新霉素、壮观霉素、磺胺喹林等敏感,但易产生耐药性。

【流行病学】本病主要是经呼吸道或皮肤感染。主要侵害2~6周龄雏鸭,2~3周龄雏鸭最易发生,发病率和死亡率在20%~70%不等,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临床症状】急性型最常见,主要临诊表现为精神沉郁、厌食、脚软、不愿走动或行走蹒跚、蹲伏不起、昏睡、缩颈或以嘴抵地。患鸭咳嗽、打喷嚏,眼和鼻有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粪便稀薄,呈绿色或黄色,有的腹部膨胀。

怎么判断鸭病是什么(什么是鸭疫里默杆菌病)(2)

出现严重神经症状,如头颈震颤、摇头或点头,背、脖和两腿伸直呈角弓反张,不久抽搐而死。

部分病例出现头颈歪斜,当遇到惊扰时呈转圈运动或倒退,且不断发出鸣叫声。常常出现单侧或两侧跗关节肿大,未死者往往发育不良、消瘦,最后死亡。

【病理变化】肉眼可见的最明显病变是脏器浆膜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最常见为心包炎和肝周炎,心外膜和肝表面覆盖一薄层白色絮状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包膜增厚,使心外膜与心包膜粘连,不易剥离;肝脏表面覆盖着一层易剥离的灰白色或灰黄色纤维素性薄膜。

怎么判断鸭病是什么(什么是鸭疫里默杆菌病)(3)

气囊混浊增厚,有纤维素性渗出物,颈、胸气囊较明显。胆囊、脾脏肿大,表面常有纤维素膜。

【诊断】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可作出基本诊断,通过实验室病原检查可确诊。

鉴别诊断注意与鸭大肠杆菌败血症相区别:鸭疫里默杆菌病病鸭在临诊上常有头颈震颤、歪颈等神经症状,而大肠杆菌病则没有;鸭疫里默杆菌病在心脏和肝脏表面附着有白色絮状、湿润的纤维素性薄膜,而大肠杆菌病覆盖于心脏和肝脏表面的渗出物是增厚且带干酪样的纤维素膜。

怎么判断鸭病是什么(什么是鸭疫里默杆菌病)(4)

【防治措施】

1.预防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 在育雏阶段注意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改善育雏室的卫生条件,鸭舍地面应保持干燥,勤清扫粪便,加强消毒。

(2)做好冬、春的保暖工作 尤其是育雏阶段。应注意室温的控制,尽量减少应激因素的刺激。

(3)免疫接种 由于本病病原菌有多种血清型,且不能交互保护,而本病在流行过程中又可能会出现多种血清型混合感染。因此,在应用菌苗时必须选用同型菌株的疫苗,以确保最佳的免疫效果。在缺乏条件确诊本病流行菌株血清型的情况下,应选购本病的多价菌苗免疫,才能保证免疫效果。目前国内已研制出鸭疫里默杆菌铝胶灭活苗、蜂胶菌苗、油乳剂灭活苗和鸭疫里默杆菌与大肠杆菌油乳剂灭活二联菌苗。

怎么判断鸭病是什么(什么是鸭疫里默杆菌病)(5)

免疫方法:商品肉鸭于4~7日龄在颈部皮下注射,一般接种1次后其免疫力可维持到上市;种鸭于4~7日龄首次免疫后,隔2周可进行第二次免疫。

2.治疗措施

鸭疫里默杆菌病血清型比较复杂,耐药菌株比较多,且当前多数与大肠杆菌病并发或继发于禽流感,给治疗增加了难度。治疗时应采取多种药物配方。

(1)硫酸丁胺卡那霉素皮下注射,每千克体重3万单位,每天1次,连用2天。同时用硫酸新霉素饮水,连用3天。

(2)利福平(利氟霉素)用于饮水,每200千克水加入100克;用于拌料,每吨料加2千克,连用2~3天。

(3)氟苯尼考肌内注射,每千克体重0.4毫升,每天1次,连用2次,并配合用二甲氧苄氨嘧啶拌料,连服3天。

怎么判断鸭病是什么(什么是鸭疫里默杆菌病)(6)

(4)用氟苯尼考和新霉素0.2~0.3克/千克混合拌料饲喂,每日2次,连用5~7天。甲磺酸培氧沙星可溶性粉饮水1~2克/升,每日2次,连用5~7天。

(5)复方乙酰甲喹(鸭疫先锋)每100克拌料100千克,连用2~3天。

(6)强力霉素组合配方(康泰宝)饮水,100克加水200千克,早、晚饮用,连用3~4天,也可同时用盐酸二氟沙星拌料。

(7)复方磷霉素钠可溶性粉(含磷霉素钠、头孢拉啶、增效因子等),用于饮水,每50克加水200千克;用于拌料,每50克加料100千克,连用3~5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