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话方言起源(济宁的民俗及其土话方言)(1)

祭孔大典:两千多年未间断的奇迹

祭孔,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而主要在孔(文)庙举行的隆重祀典,两千多年来从未间断,成为世界祭祀史、人类文化节史上的一个奇迹。

济宁话方言起源(济宁的民俗及其土话方言)(2)

济宁是运河民俗最集中的地方。当年慈灯寺门前有热闹的庙会,春天有城隍爷出巡,夏天汛期有迎送小龙王,吕洞宾诞辰时吕公堂烟火兴旺,每年春节,龙灯、旱船、高跷、秧歌、狮子舞,走街串巷,络绎不绝,还有常年的渔鼓、相声、快书、戏法、气功、武术,各展绝技,热闹非凡。

这里,需要特别提到的是济宁的小土山(现在的人民公园)。小土山位于济宁旧城东南城墙脚下,这是当年疏浚运河时挖土堆成的大土堆,这里是济宁传统的公共游乐园,它在鲁西南远近闻名,其行业之众,喧嚷之盛,毫不亚于北京天桥和南京夫子庙。

三教九流各种下层行业会聚于小土山,唱卖估衣、熬膏药、修表、拔牙、焊锡壶、补锅、算命、指画、摆棋局、点痣、修脚、抽签子、抓彩、押宝、推牌九,吆五喝六人声鼎沸。

长沟镇民间艺术奇葩“二人斗”

济宁话方言起源(济宁的民俗及其土话方言)(3)

在济宁市任城区长沟镇回林村,活跃着一支民间艺术剧目“二人斗”,一人扮演,栩栩如生,引人入胜,她成了民间艺术花园里一支独特奇葩。

“二人斗”原名两鬼摔骨碌,传说在明末崇贞年间,天下大旱,连续几个月不见一滴雨,地里的禾苗都晒死了,庄稼颗粒无收,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全村老少一齐动手,集思广益,经过一个多月的忙活,扎制了一条长约20米多长的巨龙,活龙活现,栩栩如生,龙身上都按距离布置了腊烛,腊烛点燃舞动起来,在夜色的苍穹中婉如一条真龙在飞腾。同时,为了烘托人们虔诚的祈求气氛,人们还别出心裁,制作了两个打斗的小鬼,两个小鬼打斗情景意在表示“下雨”与否的争斗。经过虔诚的祈祷后,人们选择良辰吉日舞龙求雨,也许是村民的真诚感动了上天,“龙灯会”刚进行了一个多时辰,只见东南角慢慢升起了一层层乌云,不大一会儿,便是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豆大的水滴落了下来,继而是倾盆大雨,人们欢呼起来,雀跃着,纷纷双膝下跪,向天空叩头,感谢“龙王爷”,一场甘霖润泽了人们干涸许久的心田。从此,人们每年都在天旱季节举办一次“龙灯会”,为了避开农忙季节,人们就把“龙灯会”设在了每年的年末岁首的正月里举行,久而久之,约定成俗,便形成了当地的民俗。

箫韶乐舞

济宁话方言起源(济宁的民俗及其土话方言)(4)

《箫韶》乐舞简称《韶》。系距今四千多年前中国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虞舜与其司法官皋陶合作歌词,乐官夔配曲编舞合成。后经西周时期加工整理,更加规范完善,定为祭祀“四望”(即四方之神)的典范乐舞,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其享誉之高,无与伦比。

《箫韶》是集乐、歌、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其主题思想是倡导团结祥和,励精图治,创业兴邦,具有伟大而深远的意义,体现了“乐与政通”。其乐体属大雅。

砰砰鼓

砰砰鼓是流行于兖州一带的民间说唱歌舞表演形式,每年的正月和二月,兖州民间“请神”、“还愿”、婚丧嫁娶、过生日等,有“迎春请砰砰”的民俗,于是砰砰鼓班巡回演出,走遍兖州城乡各地。砰砰鼓演出一般有铺坛、取水、演出、送神几个场景演出形式。铺坛就是请神。用五彩纸、高粱秸扎成“神坛”,供奉七十二全神位,院内竖起高一丈五尺“神幡”,打鼓奏乐,摆上供果烧上香,请神听戏。取水是为菩萨奶奶梳洗打扮。演出是在铺坛第二天早饭后进行,演出砰砰鼓剧目,如:《唐王李世民征东》、《三宫娘娘许愿》、《三皇姑出嫁》、《魏征受刑》、《九春上马》等。其中《九春上马》为保留剧目,有时还加进走鼓、花鼓、渔鼓演唱等。送神演出结束后,砰砰鼓班子打鼓奏乐送神出门。砰砰鼓有时也扎台演出,边舞边说边唱,风格独特,深受群众欢迎。

兖州的回民村和回民街

兖州有回民村和回民街,汉回民族融合已然形成,但回民还保留一些自己的生活习俗和禁忌,当汉人与回民进行交流时,应当对回民朋友的习俗给予尊重,回民有哪些特别的习俗呢?

回族因长期与汉族杂居,其房屋、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只有在民族节日、礼拜宗教活动,回民男子多戴白帽,又称礼拜帽,因白色象征清净和纯结,为回族长盛不衰的风习。妇女戴黑色盖头巾。在清真寺举行会礼时,阿訇和信仰者还要用长幅白布缠在头上,称为"帖斯带",以示洁净和庄重。

济宁话方言起源(济宁的民俗及其土话方言)(5)

回族的主要禁忌和习俗

回族的禁忌习俗主要有三大类,禁食猪、狗、驴、骡、马、猫及一切凶猛禽兽,自死的牲畜、动物以及非伊斯兰教徒宰的牲畜;禁止抽烟、喝酒等;禁止崇拜偶像、禁止玩赌,禁止放高利贷等。

漕河斗蟋蟀

兖州市漕河镇素有“江北斗蟋第一镇”,主要分布在漕河镇周边村庄,以谈家村为中心,可捕蟋面积近100多平方公里。漕河出名蟋,漕河蟋蟀(当地称为蛐蛐儿)素有个头大、性情烈、弹跳力强、好斗而着称。漕河斗蟋品种主要有近百余种,仅单青虫就不下30种。

“漕河斗蟋”是以农耕生活方式和相当稳定的文化环境为依托形成的民间风俗活动,展示了当地群众智慧、勤劳、乐观达天的精神风貌,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风俗文化标志,具有传承价值。“斗蟋文化”形成传承平台,促进文化交流和商贸活动,具有文化产业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斗蟋蟀显示了“漕河人”艺术审美观、工艺制作水平和文化创意才能。围绕“斗蟋”形成系列风俗文化,折射出兖州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山头花鼓戏

邹城市流行演唱的花鼓戏以大束镇山头村的最为有名,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山头花鼓戏”。花鼓戏根据唱腔的不同,有南路花鼓和北路花鼓之分,山头花鼓属北路花鼓,也是北路花鼓戏唯一保持原味的一支。山头花鼓戏最早是艺人们用来上门乞讨的,演唱者自敲自唱,二人一组。女角(多由男性扮演)额头顶一彩球,上穿女花褂,下穿皱褶裙,脚穿花鞋,男角身侧挎鼓,二人对唱。

夯歌

夯歌是民间劳动号子的一种,是一种独具特色的鲁南民间音乐,现已被列入济宁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邹城夯歌旋律简单、优美、朴实、动听,属五声宫调式音阶,所唱内容多为民间传说、生活伦理故事、历史故事。打夯唱夯歌,不仅能够活跃气氛、振奋精神,而且还能协调劳动动作,增加喜庆气氛,使繁重的体力劳动变成一项愉快的活动。

端鼓腔

端鼓腔是流传于微山湖渔民中的一种杂戏。端鼓是一种击打乐器,状似芭蕉扇。鼓身用直径33厘米,宽1厘米的铁圈,一面蒙上羊皮做成。鼓把长14厘米,把尾装有一套“8”字形的铁环。但“8”字形的上下两部分不等,上部圆圈直径为10厘米,下部圆圈直径为3厘米;上部套有6个铁环,被平均分隔在左、右两边,下部套有3个铁环。“8”字形铁环上共装有9个小铁环,谓之“九连环”。端鼓腔由表演者边击鼓边演唱而得名。建国前,渔民逢年过节,续家谱,敬大王(蛇神),请愿,还愿等上供时,一般要请端鼓腔艺人即时演唱,故端鼓腔又称“端供腔”,渔民大多称之为“打端鼓”。端鼓腔由洪泽湖传来,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

湖上渔家婚俗

济宁话方言起源(济宁的民俗及其土话方言)(6)

在春和景明的三月,在气清云白水碧天蓝的中秋,湖面上泊一簇船,船间飘红旗彩帜,有“物子”高高挑起,有乐声依依,有笑声哗哗,有红男绿女,有船载宾至,那就是举行湖上婚礼了。

渔家素以豪饮著称。吉日良辰,更是酒兴浓酣。条条船头上,摆满了鱼鲜美酒,杯满而尽,尽而杯满,笑声沾酒饮,饮酒发笑声。如有船驶过,好客的主人还会邀上船饮一杯喜酒,或者隔船抛过来一包喜糖,共贺青年人新婚之喜,共享生活的甜蜜。入夜,只只船上挂上桅灯,灯红酒绿,洋洋喜气飘夜空。这时,常常会有一只只小船,悄没声地靠近作新房的船舷.那是姑娘小伙子在偷听房哩。

鱼台木版年画

济宁话方言起源(济宁的民俗及其土话方言)(7)

鱼台木版年画是齐鲁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文化寓意深厚,有手绘、木版套印、木印填色三种,以线条粗犷、色彩绚丽、造型简练、构图饱满、装饰性强为特色,装饰手法以丹作底色,色彩强烈富丽,人物衣饰上的花纹用线条流畅的写金描银渲染,俗称“写花”,极富民间画的韵味,为其他地区民间年画所罕见。它创始于唐代,在明清得以繁荣和发展,“家家点染,户户丹青”是当时鱼台木版年画繁盛的写照。

鱼杆轿

济宁话方言起源(济宁的民俗及其土话方言)(8)

初冬时节,行走在素有“孝贤故里”之称的鱼台县,一股民间民俗文化活动的热潮扑面而来。其中颇具特色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独杆轿”尤其吸引观众的眼球。

据了解,民间传统艺术“独杆轿”,起源于明末清初,是董家店(今鱼城镇)民众在节日或闲暇时自娱自乐的一种活动方式,以其独特的意蕴和精彩的表演形式流传于鲁南、苏北一带,在众多民间艺术门类中独树一帜,被认为是“稀有艺术品种”。

金乡花鼓

《花鼓戏》自明朝洪武年间起源于安微凤阳,迄今已有近七百年的历史,当时主要流行于皖北、苏北、豫东和鲁西南地区。演出形式以舞为主,唱念为辅,表演自然淳朴,生活气息浓郁。那时花鼓戏艺人周中环、李新元等艺人结社成团,先后到汴京(今河南开封)、曹州府(今山东菏泽)、济宁州(今济宁市)和南四湖等地区进行巡回演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在鲁西南地区一带曾留传着“唱花鼓的进了庄,家家户户不喝汤(吃晚饭)”,“听见花鼓响,急急忙忙去戏场”等民谣,充分说明了群众对花鼓戏的喜爱和它深厚的群众基础。

金乡四平调:风风雨雨六十年

济宁话方言起源(济宁的民俗及其土话方言)(9)

金乡四平调形成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迄今只60余年的历史,在我国众多戏曲种类中属于一个比较年轻、稀有的剧种。它是由“花鼓”发展演变而成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曲调优美动听,简单易学,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四平调由流行于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几省接壤地区的一种民间演唱艺术“花鼓”演变而成。它的名称来源有两种说法:(1)因为它以“花鼓”为主,吸收了豫剧、评剧、京剧的曲调而形成,开始叫“四拼调”,后改为“四平调”;(2)因为它的曲调四平八稳,四句一平,所以叫“四平调”。

济宁的土话方言

俺-------------------(我)

昂囊人-------------( 讨厌人)

唉怪----------------(感叹词) (惊讶的感叹词)

白慌-----------------(别着急)

傍黑----------------(傍晚)

白吵了-------------(不要闹了)

憋了气------------(蜂窝煤炉子)(焚烧烟煤或块煤的炉子)

倍儿倍儿哩-------(好)

蹦喜欢-------------(很喜欢)

不孬----------------(好,不错)

布鸽---------------(鸽子)

玻璃叉子---------(玻璃碎片)

鼻疙疤------------(鼻屎)

拔啦吭------------(唢呐)

棒子---------------(玉米)

粑粑-----------------(大便)

八棍子------------(木棒 )

蹦~~---------------(真~~ )

不柔,不屌------(不搭理 )

扁食----------------(水饺 )

不易爱------------(不一定)(听起来有点像不耶)

搓椅子-------------(簸箕子)

嗤喽花-------------(光会说,不办实事。或不响光喷花的礼花)

嗤喽----------------(废话)(事情办错了或者没成功)

呲毛----------------(不好)

长果----------------(花生)

车橛子-------------(农用地排车的车轮子 )

车箍轮子-----------(车轮子 )

刺恼,扎歪里杭----(皮肤刺痒,不舒服)

操我,坑我-------(骗我)

济宁话方言起源(济宁的民俗及其土话方言)(10)

吃喜面--------------(类似喝喜酒 区别在于 人家生孩子 呵呵)

不得离儿------------(差不多 )

不得劲---------------(不舒服)

达----------------------(父亲:70后生人还有这种叫法)

堆---------------------(撞,如堆着我了:撞到我了)

颠憨------------------(不听话,一般是长辈对晚辈的批评)

呆哪------------------(在哪)

捣鼓--------------------(收拾东西,拆装东西)

灯泡子-------------( 灯泡)

大角子-------------(水饺形状的大包子)

电棒子--------------(手电筒)

打狗子-------------(杀狗卖狗肉的人 )

得为意儿地------(故意的)

当街-----------------(大街上)

干月----------------(恶心、有呕吐感)

耳碎------------------(耳屎)

儿地也-------------- (感叹词~)

恶样的慌----------(讨厌、烦)

分哥子------------(硬币)

赶明-------------(明天)

搁了拜子 ------(膝盖)

盖体--------------(被子)

跟脚不-----------(问鞋穿着合不合适)

个了绷子--------(脖子)

怪怪---------------(感叹词)

怪~~--------------(挺~~ )

胳扶肘子---------(肘部)

格拉子-------------(液窝)

疙瘩汤-------------(下面的清汤)

告点油--------------(添加点润滑油 )

干熊----------------(干什么)

齁hoū咸-----------(很咸)

呼你-----------------(扇耳光 )

憨巴子(迂沫)----( 二百五,傻瓜,神经病)

和稀泥------------(瞎搅和)(求人办事或帮别人办事)

花塞(sei)-----( 有意思)

喝汤-----------------(吃饭)

好家伙(he)----(感叹词)

很恶------------------(很厉害 )

糊涂------------------(玉米面做的粥)

火烧-----------------(烧饼 )

会操-----------------(好玩,有意思)

糊弄------------------(办事不认真)

喝豆腐汤------------(白事) (济宁农村白事被称为挖豆腐)

胡揉八扯-------------(没实话)

河蟆-------------------(蛤蟆)

唠唠-------------------(猪)

记秋的猜、灭儿----(猜拳)

节了(liao)龟---------(知了的幼虫)节了(liao)蝉

吱吱歪歪-------------(光说不干 )

绝户头----------------(全是女儿或没有子女的家庭 )

羯子--------------------(公羊)

羊蝎子-----------------(熬羊汤用的羊脊梁)

吱歪、嘟喽 ----------( 啰嗦,说个不停)

脚-------------------------(jue阴平)

局面、面儿------------(气派)

绝对地也---------------(是,必须)

可奥儿了---------------(真改了,一个感叹词)

坷垃头子-----------------( 土块)

蔻(Koú)-------------(形容女人泼辣、凶)

老妈子------------------(老太太,用来称呼年长的女性)

落落----------------------(数落、批评)(你管这干吗)(含有理论)

六地、就地------------(地面)

落落啥?---------------(干嘛呢)(不要理论或吵了)

啦呱---------------------(说话、聊天)

裂了吧----------------(算了吧)

寥寥-------------------(口头语(一般般)~~哩(~~呢 )

老娘们------------------(老女人 )

凉阴里儿--------------(指阴凉处 )

咪咪、抖抖------------( 婴儿称妈妈的乳房)

干粮--------------------(馒头)

毛包毛----------------(乱七八糟)

嘛------------------------(干什么)

骂誓--------------------(发誓)

茅子--------------------(厕所)

马古油子-------------(一中比较象蛐蛐的昆虫)

寐儿寐儿--------------(小汽车)

没心烦-----------------(不用担心 )

木的---------------------(人力三轮)

门对子-----------------(春联)

嬢------------------------(母亲,济宁嘉祥发音nià)

那何---------------------(那里)

嫩-----------------------(你或你的)

年逝儿------------------(去年 )

脑袋瓜子---------------(头)

泥翘--------------------(泥鳅 )

炮仗---------------------(鞭炮)

蒛quě手----------------(不好弄,有难度)

大清起来----------------(大早晨)

欠里---------------------(前天)

球球--------------------(QQ)

全焕--------------------(完整)

去了----------------------(除了)

蛐蜷-------------------(蚯蚓 )

黢qǖ黑---------------(很黑)

儒了子----------------(没能耐)

日喽----------------------(乱跑)

拾维--------------------(收拾、鼓捣)

绳嘛熊么儿么儿---------(不是东西)

绳嘛幌子--------------(什么东西)

生炉子-------------------(点炉子)

筲------------------------(水桶)

手指甲盖---------------(指甲)

扫芙力子--------------(蜥蜴 )

烧包或片能-------------(向外人展示自己的长处或别人没有的物品)

思--------------------------(思考)

山咋子--------------------(喜鹊)

烧汤----------------------(做晚饭)

腮帮子------------------(腮部)

糖疙瘩--------------------(糖豆豆)

踏拉板儿-----------------(拖鞋)

调羹-----------------------(汤勺 )

屋当门----------------------(-----客厅)

屋喽牛---------------------(田螺)

杌子------------------------(小方凳)

王八羔子------------------(王八蛋)

吾怨-------------------------(原来)

蝎虎子--------------------(壁虎)

瞎话篓子白话舌--------(口没有真话)

瞎话流淌-----------------(胡说八道)

血呼啦地----------------(血肉模糊)

小媳妇儿----------------(小女人(已婚)

熊黄子--------------------(骂人的话 )

信人(骗人)----------(还有一种方法叫削xue人)

瞎了-----------------------(看走眼,办错事)(也可以说差胡了)

下巴磕子------------------(下巴)

相好-------------------------(男女恩爱 )

瞎鼓捣----------------------(做事不认真 )

瞎腰---------------------------(弯腰 )

小蜂子-----------------------(麻雀)

夜猫吼子----------------------(猫头鹰)

夜嘛呼子---------------------(蝙蝠)

胰子---------------------------(肥皂)

艳门或艳里 -----------------(昨天)

夜嘛黑-----------------------(傍晚)

洋车子-------------------------(自行车)

芋头----------------------------(比喻人很笨,例:你乍这么芋头也)

洋茄子-----------------------(气球)

癔癔症症---------------------(神经病,时好时坏的那种)

月老娘------------------------(月亮)

洋火---------------------------(火柴 )

原是--------------------------(当然,就是 )

烟巴子-----------------------(烟头 )

扎实--------------------------(好)

柱壮--------------------------(形容东西很结实)

早尾--------------------------(什么时候)

咂------------------------------(干什么?)

嘉祥特有的方言咋呼----(大声说话)

知不道 -----------------------(不知道)

揍饭----------------------------(做饭 )

纸缺子------------------------(一般指纸箱子)

百逗了——就是不要闹了,用济宁话一说那简直绝了~

儿地也(儿地波)——也不知道怎么冒出来的,初中开始有的,具体什么意思还真不好说,就是一感叹词~

吱歪——应该是吵闹的意思,济宁版《无间道》里面曾志伟操一口流利的济普“你吱歪嘛”太正宗了。

呃养人(干月人)——用通俗一点的话说就是讨厌人,但是没有讨厌人严重,有一点讨厌就对了,不算贬义词。

几丘的SEE(灭儿)——只要是济宁人一念就明白,除非你没有童年。这可是咱小时侯猜拳分派时用的,好怀念~。

憨巴子(吁磨)——二百五,神经病的意思。

老猫吼子——从小我不听话妈妈生气就用它吓唬我,应该是种怪物吧~?!

什么熊买儿卖儿——济宁贬低人的一个词儿,正宗的济宁人说了有味。

落落——就是“管”的意思,“你落落嘛”大概意思是“你管这干吗”。

呼你——可不是原来说的用传呼机呼,是打,扇耳光的意思~~~~。

干月——恶心、有呕吐感。

恶样哩慌——讨厌、烦。

什么黄子——什么东西。

搁了拜子——膝盖。

搁了绷子——脖子。

胳腹肘子——肘部。

绵绵呼子——蝙蝠。

搓椅子——簸萁。

憋了气——蜂窝煤炉子。

溜地——地面。

掘——脚。

蝎虎子——壁虎。

可了头子——土块。

毛儿包——乱七八糟。

落落嘛?——干嘛呢。

儿哩也——我的妈呀……不同的场合意思不同,升降调也不同。

次喽花——光会说,不办实事。

和稀泥——瞎搅和。

花SEI——有意思。

憨啵子——白痴。

儒了子——没能耐。

倍儿倍儿也——好。

扎实——好。

局面——气派。

恁嫂哩个逼——骂人俗语。

球球——QQ。

全欢——完整。

瞎话流云——胡说八道。

柱壮——形容东西很结实。

拉呱——说话、聊天。

分格儿——硬币。

屋当门——客厅。

额了盖子——额头。

月匙——钥匙。

易子——肥皂。

甭喜欢——很喜欢。

、可奥了——可干好了。

你拜先——你别急。

侯咸——很咸。

歇酸——很酸。

倍苦——很苦。

杠甜——很甜。

日你帽子——... ...脏话... ...大家不要学 。

几没儿——今天。

赶明儿——明天。

过明——后天。

头晌午——上午。

过晌午——下午。

黑家——晚上。

青起来——早晨。

五更——凌晨。

晌午顶——中午。

傍黑——傍晚。

燕门儿——昨天。欠门儿——前天。

吊根——固执不开窍,不会周旋,经常用来骂坚持原则的人。

憨熊——傻瓜。

充熊——逞能。

经脉里病——农村对妇科病的称呼。

黄子——玩意儿的意思。

瞎腔——盲艺人说书,大多是河南坠子。 72、喝汤——吃晚饭。

掀锅——开饭。

烧汤——做晚饭。

揍饭——做饭。

扁食——水饺。

条庚——勺子。

罩立——盛水饺的东西。

豆枕——枕头。

忌讳——醋。

叨——拿筷子夹。

肉子——被子。

姥姥——外婆。

外爷爷——外公。

老妈儿妈儿——老太太。

窝了牛儿——田螺。

长虫——蛇。

甜杆子——甘蔗。

耳水儿——耳屎。

鼻个渣儿——鼻屎。

卜土——灰尘。

股拥——身子动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