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源县,隶属于山西省大同市,位于山西省东北部,总面积为1966平方公里,总人口34万。
一、历史沿革
1、西汉在今县西置崞县,属雁门郡。东汉末废。西晋复置崞县。北魏改为崞山县,属繁畤郡。北周废。
2、唐初为云中属地,后析置浑源县,因地处浑河源头得名,属应州。五代唐改为浑元县,后复为浑源县。辽属应州。金贞廞二年(1214年)于县置浑源州。《寰宇通志》:浑源州“取浑源川为名”。
1、北岳恒山。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44处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景区面积 359.62平方公里,由天峰岭、翠屏山、千佛岭、天赐沟、神溪、落子洼、龙盆峪、大川岭、上桦岭、凌云口、五峰山、西河口、汤头、永安、龙山等15个各具特色的子景区组成。
2、大云寺。位于浑源县西南十公里处的荆庄乡(乡镇合并后属东坊城乡)荆庄村,原名“大云禅寺”。始建于北魏后期(386年-534年),大殿主体构架为金代(1115年-1234年)所建,元、明、清历代均有过修葺和增补。
3、千佛岭。千佛岭顶上有一块天然磐石,上面建有一座7米多高的仿木小砖塔,刻着“千佛宝塔”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塔为四层实心楼阁式,塔座高两米,平面呈六角形,塔身四周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图案。塔下岩石南面有3个石洞,名曰“千佛洞”。洞的正面和东西两侧分别雕刻着近两米高的大石佛,洞的四周还雕刻着数以千计的小石佛。
4、悬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峭壁间,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建成于1400年前北魏后期,是中国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三、北岳移祀
恒山,古玄武山,崞山,高是山,玄岳。明朝中期经多次争辩,又曲阳之古北岳明末因邯郸大地震轴射于曲阳,曲阳北岳庙多数毁坏,于明末改封浑州天峰岭为北岳恒山,改封后一直未举行祭祀。至到清入关,顺治帝正式祭祀于浑源北岳庙。从此山西浑源就成了国家祭祀北岳恒山的地方,享受曾经古北岳(今河北)时的政治待遇。
四、著名人物
1、苏保衡,(1113—1167)祖籍应州浑源,生于云中天成(今山西天镇县)。字宗尹,中国金朝官员,官至尚书右丞。
2、刘撝[liú huī](1095——1155),字仲谦,号南山翁,浑源(今山西浑源)人,金太宗天会二年(1124)词赋进士第一。刘撝中第后,累官安东节度副使、大理寺少卿、石州刺史、中大夫、翰林学士,有“一代词学宗”之称。
3、刘祁(1203-1250),字京叔,号神川邂士,应州浑源(今大同浑源)人。金末太学生,入元后,出为山西东路考试官,又在蒙古征南行台粘合重山幕中作幕宾七年。著有《归潜志》 、《处言》等。
4、孙 威(1183—1240)浑源人。金贞右年间应募为兵。后归蒙古,授义军千户。善治甲胄,曾创制“蹄筋翎根铠”献于元太宗,特赐名“也兀兰”(意为大匠),授顺天、安平、怀州、河南、平阳诸路工匠总管。
5、孙公亮(1222—1300),字继明。至元五年(1268)拜为监察御史。任职期满,宪长(察院最高长官)上奏朝廷说孙公亮办事公正无私,可让他继续担任,使后辈有所取法。后仕途多次升迁,官至工部尚书。
6、孙 拱,孙公亮之弟。初授为监察御史。后袭父职为顺天、安平、怀州、河南等路甲匠都总管。元世祖至元十一年创制叠盾,可张可折,便于携带。嗣后,历任武备少卿、大都路军器人匠总管、工部侍郎、两浙都转运使。元大德八年(1305)改任益都路总管。
7、栗毓美(1778-1840),字含辉,号朴园,浑源州人。历任光州知州、汝宁、开封知府、湖北按察使、河南布政使兼黄河东河道护理巡抚、河东河道总督等职。
8、田应璜(1865—1927) 字子琮。山西浑源蔡村镇海村人,清末举人。先任山西大学堂历史教授,后任湖北来凤、恩施县知县。中华民国成立后任施鹤司令部参谋长、山西省都督府高等顾问,翌年当选为国会议员、参议院副院长。民国四年(1915)出任山西大学校长。民国十五年(1926)被任命为内务总长,以病辞未就。
9、石作衡(1905—1941),山西省浑源县人,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石作衡因战功升任第二。九旅参谋长,1938年秋又调任第八旅代理旅长,1939年初升任旅长,1940年秋因战功卓越晋升为第四十三军第七十师少将师长。1941年在中条山战役中,壮烈殉国。
10、于镇河(1898-1985),字疏九,山西省浑源县西留乡贾庄村人。国民革命军第15兵团副司令官兼大同守备指挥部总指挥,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1949年5月1日在山西省大同率部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