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戏剧化评论员,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吴江市改区规划图?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吴江市改区规划图(以苏州吴江的东西部)

吴江市改区规划图

作者:@戏剧化评论员

原创,转载须注明作者和出处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1983年的行政区划调整,苏州是占了便宜的。与清代相比,太仓直隶州被沪苏瓜分,苏州拿到了太仓、昆山,上海分得嘉定、宝山和崇明。常州府不但被无锡分走了一半,江北的靖江也不在手中,补进的镇江府溧阳、金坛,却是杯水车薪。南京相比江宁府,少了一个句容县,补给镇江。

2012年10月29日,吴江撤市设区,为苏州市吴江区。

于是,苏州形成了小马拉大车的格局,县级市很强,市区“首位度”低。后来吴县、吴江先后并入市区,这样市区的GDP占比立刻上升,经济大市名正言顺了很多。吴县的精华在东南部,主要是园区,行政划分上苏州工业园区仍是吴中区的身份证号。剩下的吴中区,也就是甪直和郭巷两个地方区位好点,但是吴中的主要部分是在西部,原先的县级能力,几乎已经丧失。

东南季风是全年主导风向

基本的经验是,城市的发展,无论是商业还是工业,人口还是建设,东部、南部有着先天强大的优势。这份优势是决定性的,若不具备,规划、固投很难弥补。以吴中区为例,从北向南延绵两排山地,再向西到了太湖。实事求是说,除了农业,这里最适合旅游业,然后就是占地面积少的产业。

吴江太湖新城

吴江也有类似的问题,虽然没什么山地,但是吴江离市区更远,西临碧波万顷的太湖,风景非常不错。笔者去过吴江东太湖,当时叫做吴江太湖新城,这里的建设非常好,规模很大,在江苏省的新城区中,出类拔萃。有地铁交通,有优质教育,有商业中心,有都市风貌,可就是没几个人。

原因很简单,一是紧邻太湖,任何辐射都只有180度,自然减半,不具备中心禀赋。这样的地方建设新城,期待不宜过高,先天的不足很大。二是偏远,太湖新城距苏州市区需经过吴中区西部山地湖泊,几年下来人口稀少也是好事,如果人多的话,公路交通很难满足需求,基本上是独立封闭的区域。

吴江撤市设区以前,是全国数得上的强县,其经济主力在东部,原因很简单,东部区位条件优越。所以,国家级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东部,到苏州近、上海都近,去浙江的苏嘉杭和常台高速都在东部,未来的通苏嘉甬高速铁路也在东部。显然,吴江最好的地方在东部。

产城融合

既然产业在东部,离市区也近,东部的人口自然容易聚集。但问题是,吴江东部的规划建设,仍然停留在县城郊区的地步,连产城融合都不像有,这与西部的太湖新城对比十分明显。旱的旱死,涝的涝死,这一东一西,都不怎么好,有钱有人的建设差,没钱没人的建设好。

松陵镇仍是30年前框架,不如许多苏北县城,确实需要新城

这是为什么呢?吴江经济再强也就是一个县的水平,根本没有能力支撑一个规模庞大的空洞新城走向繁荣,连做大型睡城的能力都没有。太湖新城确实漂亮,但只适合工作生活在吴江县城的人,服务半径很短。随着人口增量趋减,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增大,不具备条件的新城将会越来越难。

震泽县志,乾隆11年

如果从县和区的不同角度分析,就有两种解读。太湖新城在吴江身后,开发区在吴江和市区之间。县是独立的,区是市属的。如果吴江仍是县,太湖新城就是县城的西迁,虽然方向较差,但很“稳定”。东部开发区和北部靠近市区,说不定哪一天被“调整”走呢?这种事情并非不可能,很多城市都发生过。城郭县今天挖一块,明天又一块,总是伴随着大城市的发展陆续而来,沪宁杭都是如此,苏州也是大城市,吴县能一分为二,凭什么吴江就不可以?清代还有个震泽县呢,民国重新并入吴江。

与吴江开发区类似,江宁开发区由于厂多,人就多,拥有南京仅次于新街口的第二大商圈,隔壁就是西门子等厂。

现在沪宁线的高端经开区,都在学苏州工业园区搞产城融合。南京、镇江、常州、无锡都已搞了七八年,成效非常明显,有机结合区位、产业和人口,水到渠成进行综合升级。然而,这个问题可能会困扰住县不县、区不区的地方。如果吴江当年把太湖新城放在东部,一个强大的新吴江立竿见影,放在西部虽然比较安全,但是这里是发展不起来的,哪怕多少年等待也不会有大的起色,已被很多城市证明。

吴江撤市设区已经10年,但与市区的融合进展十分有限

这个问题该如何呢?与其如此,不如提前调整区划,将东部开发区划走,或以管委会形式托管起来。未来的苏州南站非常重要,今后城区必然南延,吴江的东部便是主要载体,价值很高。这样好的区位,给市区接手发展,能发挥更大的效益。同时,吴江可以专心致志经营太湖新城,将城厢老镇松陵的人逐步向西疏散,搞个十年八年下来,太湖新城的人气或将明显提升,真正做成一个低密度、环境好的生态县城。

吴江不是没分过家,乾隆震泽县志序为证,雍正年间吴江一分为二,直至民国重新合并

既然是区,而且距离不远,就应该有市区的样子,否则十年前为什么撤市设区呢?

作者:@戏剧化评论员

原创,转载须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