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词理解性默写(高考诗词鉴赏常见意象)(1)

意象释义

《说文》谓:“舟,船也。古者共鼓、货狄,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济不通。”我国制舟造船的历史悠久,传说在黄帝时代就已发明和制作舟船了。《世本·作篇》谓:“古者观落叶因以为舟。”一枝漂流直下的树干,一片浮于水面的叶子,都给原始初民发明创造提供了灵感和启示。

我国水资源丰富,江河湖泊星罗棋布,舟作为水上交通工具,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舟不仅载文人们远游,也走进文人的内心世界,以它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审美意蕴备受文人青睐。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已有《柏舟》《二子乘舟》等以舟船为题材的诗文。到了唐宋,诗词的顶峰时期,舟的意蕴更加丰富、饱满。

高考诗词理解性默写(高考诗词鉴赏常见意象)(2)

分类用法

一、羁旅漂泊,孤苦无依

舟作为水上漂泊之物,行驶在茫茫的江湖之上,其无所依持、行无所止的特性,自然容易让人想到孤独漂泊,特别是在诗人离家或无助的时候,舟便成了他们表达内心情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物象。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登岳阳楼》)

【解读】

这是杜甫晚年的作品,“亲朋无一字”说的是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诗人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漂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渺,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诗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这句写的是他生活的实况。诗人借孤舟表达孤苦无依的身世飘零之感,读来令人怆然。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解读】

“月落”“乌啼”“霜”“江枫”“渔火”,这些意象营造了一个意韵浓郁的氛围,诗人看到这些景物,不免愁绪满怀,难以成眠。“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点明了诗人此时的处境——羁旅在外,诗人独处在舟中,凄冷的钟声声声敲打着他愁绪满怀的心。游子孤独的心犹如漂泊的孤舟,任凭风吹雨打,羁旅漂泊之愁跃然纸上。

二、抒发离愁别绪

江淹《别赋》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世间的“生别离”而浩叹、惆怅,发而为诗,便出现许多传世佳作。其中离别诗多与“舟”有关,诗人踏上行舟,告别故土、故人,行舟见证也记录了诗人的离别。

……(略)

高考诗词理解性默写(高考诗词鉴赏常见意象)(3)

三、远离尘世喧嚣,追求自由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舟”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这种思想可以追溯到庄子,《庄子·列御寇》中说:“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对于后世许多文人来说,“泛若不系之舟”,成为颇具吸引力的人生理想。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

……(略)

高考诗词理解性默写(高考诗词鉴赏常见意象)(4)

四、表达理想与志向

舟作为一种交通工具,人们可以借助它到达彼岸。舟就像是连接起此岸和彼岸的一座桥梁,因此,文人们常借舟表达渴望能够得到引荐,一展宏图,实现匡时济世之志。

……(略)

舟船的发明不仅仅是一项伟大的物质创造,更是文化和艺术的精神创造。它不仅启迪了原始人类智慧,更激发了人类无限的创作激情。舟从交通工具走向文学审美,从世俗走向艺术,饱蘸文人们的家园之思、离别之情、孤独之感、归隐之向和援济之求,从这些丰富的情感之中,我们可以看到舟作为成熟的审美意象所绽放的深厚文化底蕴。

高考诗词理解性默写(高考诗词鉴赏常见意象)(5)

相关诗词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2、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抒怀》)

3、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

5、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王之涣《宴词》)

6、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孝廉因岁贡,怀橘向秦川。四座推文举,中郎许仲宣。泛舟江上别,谁不仰神仙。(孟浩然《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