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盐池河游玩(发现十堰之美丹江口盐池河)(1)

盐池河镇庄子村花崖屋岩洞上密密麻麻的孔洞,像极了蜂窝。一些凹洞有半人高。

蜜蜂打造的蜂窝,以其精巧的构造令人惊叹。而在丹江口市盐池河镇,有一处岩洞,洞壁布满密密麻麻的坑洞,拥有蜂窝状的精巧结构。专家认为,这处蜂窝岩是一处典型盐风化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观。此说法佐证了传说中的盐池河产盐史。

岩壁上孔洞似蜂窝

“远看像蜂窝,近看像蜂窝,用手摸一摸,却不是蜂窝。”在丹江口市盐池河镇庄子村,流传着关于当地一处岩洞——花崖屋的民谣。近日,记者在盐池河镇政府干部钱高伟、庄子村文书郭晶晶的带领下,对此进行探访。

在庄子村公路旁停车,一座高不过百米,看起来平凡无奇的山峰出现在眼前。趟过当地称为“上河”的小河,就来到山脚下,徒步约15分钟就可到达花崖屋。

这是一处约30平方米,岩壁凹陷进山体的岩洞,蹊跷的是岩壁呈蜂窝状——上面布满密密麻麻的空洞,大小均匀、深浅不一,叫人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你看,这岩壁上一个个孔洞像不像大片盛开的花朵?”郭晶晶指着岩壁上的“蜂窝”说,花崖屋这个地名也是由此而来,在当地老百姓眼里,这处布满孔洞的岩壁充满神秘,是一道奇观。

岩洞较深可供人居住

由于花崖屋紧挨河流、公路,所以当地妇孺皆知,很多人都曾到这里游玩过。在当地,不仅流传着关于它的很多传说,还有它为当地人遮风挡雨的温馨记忆。

细看之下,花崖屋的大部分孔洞都有烟熏火燎的痕迹,让人疑心是远古时代先人留下的生活痕迹。不料,家住河流上游的三岔河村、1959年出生的舒登柱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当地安排村民建设“盐水路”(盐池河—水珠岩)时,受当时经济条件限制,包括他在内的三四十名村民在岩洞里吃住一年多时间。“这烟熏火燎的痕迹就是那时我们做饭留下的……”

舒登柱说,由于岩洞“进深”较深,可供人居住,当年很多人在此长期居住。

蜂窝地貌为盐风化形成

岩壁上的蜂窝是怎么形成的?当地人说不出个所以然。记者请教了近年来致力于丹霞、天坑等地貌研究的著名探险家、《中国国家地理》特约作者税晓洁。

税晓洁认为,这是一处盐风化作用形成的蜂窝岩地貌。盐类晶体结晶产生的张力将靠近表面的碎屑颗粒撑开而脱落,其中部分盐晶也随着脱落的碎屑颗粒和黏土掉落在岩块下方边缘。经过长时间的连续蒸发或者频繁干湿交替的短暂蒸发作用,岩石碎屑脱落的地方就逐渐形成凹槽。

通俗地讲,岩石孔隙(或裂隙)中的盐类结晶膨胀而导致的岩石露头表面颗粒分解或脱落的物理风化作用。盐风化作用在地貌上表现为形成大小不等的风化穴,小的厘米级,大的可以达到几米以上。盐风化现象可见于陆地上任何气候带,但在内陆干旱区和海边表现更为明显。

另外,对十堰户外线路十分了解的驴友“郧水遥”告诉记者,他在武当山地区的牛鼻子洞、哑巴寨、大粮仓、隐士岩、升真岩,以及鲍竹路旁的鸡公寨,都发现过这种蜂窝岩地貌。

税晓洁说,蜂窝岩地貌是大自然孕育的神奇景观,它的形成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因此,我们需要珍惜和保护它们。

蜂窝地貌

或佐证当地产盐史

既然花崖屋这处蜂窝地貌是盐风化作用形成,那么岩体中的盐分从何而来?当地人口口相传的说法和种种迹象表明,岩石、山体中含有盐分在盐池河并不稀奇,盐池河曾经产盐。

在盐池河,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本地的山洞里盘踞着一条盐龙,洞外有一个10亩大的水池,也就是盐池。一到夜晚,池中就涌出水,天亮以后池水风干,表面留下一层白盐,被当地百姓收集食用。后来,真武祖师爷决定修建武当,便找到盐龙说:“我在此地修炼,一山不容二主,你可以迁走。”于是盐龙飞走了,盐池里的盐也消失了。

“我们这儿的盐池湾有个盐池,古时候产盐。”在镇上随便找一个当地人,都能说出盐池河地名的来历。不仅如此,盐池的位置也是尽人皆知。

沿着盐池河旁的河流向上游石门山前行,约5分钟路程,山麓一座岩壁出现在记者眼前。只见岩壁下方杂草丛生,掩映着五六平方米大小的一个水池,水色深绿,表面覆盖着一层浮萍。这个不起眼的水池就是盐池。

《湖北省均县地名志》中对于盐池湾有这样的描述:盐池湾附近有一个盐罐庄。传说这里的一个大岩屋里有个罐状的石坑,石缝里的盐水正好流进这个“罐”里,俗称“盐罐”。由此推测,这个“盐罐”就是盐池。(十堰晚报秦楚网全媒体 记者 韩玉砚 编发: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