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

这一期我们加快步伐,快速走完3年历史。

先来简单温习一下周赧王九年(前306)的两桩大事:一是秦国政权更迭之后,人事斗争白热化,甘茂被迫逃亡;二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初见成效,不但开疆拓土,威服中山国和林胡、楼烦,还在外交方面很有建树。

秦昭襄王与赵武灵王关系(赵武灵王很喜欢管闲事)(1)

在《资治通鉴》的记载里,本年度还有一件事,只被简略提了一笔,那就是楚怀王改变立场,跟齐国、韩国建交,加入了合纵阵营。司马光没交代前因后果,从《史记》的记载来看,这背后是齐国在搞小动作,涉及的重要关系有这么几个:

一是齐国已经和韩国加强了联盟关系,韩国公子昧到齐国当总理去了,韩国开始向着合纵阵营靠拢;二是秦国元老樗里子本来就有亲韩倾向,现在韩、齐、楚一起力挺樗里子,意在加重樗里子在秦国的发言权,通过樗里子给自家捞好处。

如意算盘打得啪啪响,可想而知的是,这反而会让樗里子在秦国很难做——宣太后和魏冉集团虽然会竭力拉拢他,但同时也会想方设法剥夺他的实权。樗里子后来在秦国再也无所作为,但还好得了善终。

至于楚怀王,虽然和齐、韩两国结盟,看上去加入了合纵大家庭,却并没有因此就跟秦国绝交,第二年就和秦国联姻,还推荐向寿担任秦国总理——这算是顺水推舟,因为向寿原本就是宣太后集团里的自己人,无论楚怀王推荐与否,向寿在秦国注定飞黄腾达。

那么,楚国这样两面三刀,真的可以左右逢源吗?

当然没那么简单,过两年就会有后遗症发作了,这是后话。

转过年来,周赧王十年(前305年),《资治通鉴》记载了3件大事。

秦昭襄王与赵武灵王关系(赵武灵王很喜欢管闲事)(2)

一是彗星出现,二是赵武灵王讨伐中山国,三是宣太后和魏冉在秦国专权。宣太后和魏冉这段历史前边已经讲过了,所以这一讲只需要重点谈谈前两件事,首先就是彗星问题。

彗星的政治意义,以及彗星在北宋政治环境里的特殊涵义,我在前边已经详细讲过了,但现在很让我们困惑的是:这是《资治通鉴》第一次记载彗星,但这颗彗星出现得实在毫无来由,到底针对着谁呢?

司马光完全没讲,大概这就是无神论者特有的腔调吧:出于“神道设教”的实际政治需要考虑,彗星一定要提一笔,但提了一笔就可以了,不去牵强附会。

事实上,《资治通鉴》这段内容出自《史记》。在《史记》的记载里,彗星出现在秦国的夜空,于是,秦国发生了季君之乱,叛乱分子被杀得干干净净,就连秦惠文王的王后也没得好死,秦武王的王后跑回了魏国娘家。也就是说,这一次彗星的出现,严格对应着秦国的季君之乱,跟周天子和山东六国都没关系。

再看赵国这条线:赵武灵王自从胡服骑射改革以来,军事实力大增,所有眼中钉、肉中刺挨个去拔。上一年才打过中山国,这一年继续用兵,攻城略地,收获颇丰。

《资治通鉴》列举赵武灵王的战果,说他“取丹丘、爽阳、鸿之塞,又取石邑、封龙、东垣,中山献四邑以和”这些地名考证起来非常繁琐,我就不细讲了,总之都在今天的河北省境内,其中只有东垣特别值得一提,大约就是今天的河北正定,它还有过真定、常山这些名字。“常山赵子龙”的“常山”就是这里。

这段记载取材于《史记·赵世家》,《史记》交代过赵武灵王的排兵布阵,说赵国军队分为左、中、右三军,各有统帅,赵武灵王统领全局。而除了左、中、右三军的安排之外,还有车兵、胡兵、代兵三大武装力量,胡兵和代兵很可能就是以胡人为主的骑兵部队了。

秦昭襄王与赵武灵王关系(赵武灵王很喜欢管闲事)(3)

经此一役,中山国遭受重创,从此一蹶不振,在以后的若干年里被赵武灵王不断蚕食,直到灭国。回头来看历年来赵武灵王的各项举措,就会发现在他心里一直都有着吞并中山国这个战略目标,每一步旁人眼里的闲棋其实都在为这个目标服务。

早在燕国发生子之之乱的时候,齐国、赵国、中山国都有插手,但赵国借机跟齐国交换土地,使中山国偌大疆域完全处在赵国的包围圈里。如果不是为了有朝一日能把中山国收入囊中的话,那么这种安排纯属自讨苦吃,平白增加管理成本。

赵武灵王长远布局,徐徐图之,如果再往前追溯几代人,看看赵国攻灭代国的经过,我们能感受到世袭制的优势——可以做更加长远的布局,一代代人接力,只要继承人挑选得当,就能够超越自然生命的极限。当然,继承人到底给不给力,往往要看运气。

转过年来,周赧王十一年(前304年),《资治通鉴》的记载里只有一件大事:秦昭襄王和楚怀王在黄棘会盟,秦国把曾经从楚国侵占来的上庸归还给了楚国。

秦国为什么主动示好呢?原因很简单:正值权力更迭的关键时期,需要握紧拳头打击内部政敌,所以必须避免两线作战,对外必须撒糖。

秦昭襄王与赵武灵王关系(赵武灵王很喜欢管闲事)(4)

《资治通鉴》没讲的是,秦昭襄王这一次之所以亲自会见楚怀王,是因为秦昭襄王在这一年刚刚行完冠礼。所谓冠礼,就是古代的成人礼,需要郑重其事地举行一个仪式。对于普通贵族来说,不但要头上戴冠,还要由嘉宾给自己取字,从此以后,自己就以“字”行走在成年人的世界,同时也就具备了娶妻生子的资格。

20岁是普通贵族的冠礼年龄,而对于国君,或多或少总会有些例外。如果按照《左传》的说法,国君可以15岁就行冠礼,然后赶紧结婚生子,但是,从《史记》采录的秦国档案推断的话,秦昭襄王是在22岁那年举行冠礼的。

举行冠礼之后,理论上说就成年了,可以亲政了,所以才会以秦王身份会见楚怀王,还从楚国那边给自己讨了媳妇。

那么,秦昭襄王知不知道楚怀王已经被齐宣王策反,加入了合纵阵营呢?

应该是知道的,但眼下国内刚刚平定了季君之乱,安定内政才是当务之急,外面的欠账要么等到秋后再算,要么算账的目的首先是为内政服务。所以等到秦国真的稳定内政之后,果然就对楚国下手了。

楚怀王一手合纵,一手连横的如意算盘终归落了空,两头都没落好。无论是国际外交还是办公室政治,凡是站队,就算看不清未来,立场鲜明地赌一把在大概率上总会比首鼠两端要好。

秦昭襄王与赵武灵王关系(赵武灵王很喜欢管闲事)(5)

需要我们格外留意的是,秦昭襄王虽然在名义上亲政了,能够以对等身份会晤外国元首了,但秦国的政坛仍然是宣太后和魏冉的天下。所以未来几十年间的秦国政坛更像是共和制,秦国更像一个共和国,秦昭襄王作为国君既不能够独断专行,但也并不是宣太后和魏冉操纵的傀儡,而是宣太后核心亲属集团里的重要一员。

我们读历史,正因为对专制政体太熟悉,所以遇到这种情况,总会随手就拿外戚专权的框架去套。但是,框架总是简单的、模式化的,现实世界总是千差万别,充满复杂状况的。

到此我们就可以跟周赧王十一年的历史告别了,下一年又会有彗星出现,并且再一次来得莫名其妙。我们下一期再谈。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下期再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