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民间流传很多谚语、俗语这是古人长期对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观察结果,经验总结 ,其中有一些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古人生活智慧俗语?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古人生活智慧俗语(古人的智慧结晶)

古人生活智慧俗语

古往今来,民间流传很多谚语、俗语。这是古人长期对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观察结果,经验总结 ,其中有一些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春分秋分,日夜平分”,

“夏至至长,冬至至短”。

这是对天象的观察,对昼夜长短不一的具体时间的认定。

“清明要晴不得晴,谷雨要雨不得雨”,

“不怕五月十三落,只怕五月十三断雨脚”。

这是对气象的观察。

“清明时节雨纷纷” ,然而,人们在这个时节要外出扫墓,踏青,难得遇上艳阳高照的好天气。谷雨是播种季节,人们希望天降甘霖,可是,这时却雨水难得。

农历五月是洪水季节,相传五月十三日的洪水是关公的磨刀水。所以,五月十三日涨洪水正常;这天不下雨不涨洪水就反常了,可能预示这年是旱年。

“牛作田 ,马食谷” ,

“上梁不正,下梁斜;角子(椽子)不正会漏瓦”,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

这些是对社会的观察。

“牛作田,马食谷”揭露古代社会分配不公。

“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是对杜甫“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最好的诠释。揭露古代战争对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映古人的厌战情绪。

“懵懵懂懂,芒种下种”,

“秧好禾一半,娘好女一半”。

这些是对农事的经验的总结。告诉人们种田既要不失时机掌握生产环节,又要选择良种,培育好秧苗。

“三岁定老,七岁定规”,

“男服先生女服家”

“谷不净稗,米不净沙”。

这些是对人生的观察。“三岁定老,七岁定规”说明对幼儿教育的重要。“男服先生女服家”,揭示一个规律:再调皮的男孩子老师都能管好,不听话的女孩子到了婆家就服服贴贴了。“谷不净稗,米不净沙”既指出落后的生产工艺不能得到纯粹的米谷,也告诉人们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有什么样的命,得什么样的病”,揭示了“病”与“命”的关系。

这“命”不是高深莫测的,不是唯心的,是指人们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人们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不科学,就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久而久之,积少成多,由量变引起质变,到一定的时候,就会得病。这也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全部都报!”

像这样的谚语、俗语还有很多,这些都是古人的智慧结晶。与名言警句比较,它们是下里巴人。但是,它们运用了对比,类比,对偶等修辞手法;语言有节奏感,朗朗上口;有的还押韵。所以,到现在还有一定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