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中很多诗都入选中高中生必读课外读本,因此看这本书的一大乐趣是品诗,另一大乐趣就是读诗的时候怀念学生时代的念诗趣事

初中的时候特别特别喜欢每周二和周四的早读课,让我这种走读生起早去学校上晨读课的动力就是读现代诗(走读生的晨读课是可免的,但周二/四从不缺席)。念着海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仿佛我也能拥有一幢海边的房子,感受到那份“诗歌与远方”的情怀与追求;读到舒婷的《致橡树》里那句“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直接就开启少男少女们对爱情的启蒙,那会的少年们真心盼望一场势均力敌的爱情。念到余光中的那首“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时寄托了远方游子的无尽思乡之情,就想着以后绝对要守在家乡,守着父母,不去远方。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声呢喃写尽了爱国青年对祖国的深情厚爱,爱国之情就蹭蹭的,升国旗的时候特别认真。那会我们也很喜欢郭沫若的诗,念着《天狗》就贼有气势.” 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便是我了“,班上男生们最喜欢齐心协力把这首吼的震天响,别说,就特别有范儿,特招人稀罕,学校早读的纪委最喜欢来我们班检查,大概是喜欢来听他们念诗吧,“我是全宇宙最energy底总量“这句话大概了也代表了青少年时期少年们那独有的自信,尤其那会的少男少女们最喜欢用郭沫若的诗来改写情书,甚至有人每天创作一首改写的《晨安》来向心仪的女生表白,回忆起曾经真是好光景!

郭沫若在自序中说,后来的他依然还是会写诗,但是像《女神》创作时期那种火山爆发式的情感没有了,潮退后的一些微波,或甚至是死寂,有些人是特别喜欢,但我始终是感觉着只有在最高潮时候的生命感是最够味的。确实,每每读到郭沫若《女神》同时期的诗作时,也总能感觉他内心磅礴的情感爆发,那种遣词造句中,形成天然气势,跟古典式较为含蓄的表达方式不一样,郭沫若的诗大部分都是白话直抒胸臆,句式不求对仗工整,但诗词中热血喷张,解放天性,咆哮派表达方式的表达还是很吸引人的,虽然现在看起来郭沫若的诗中有过度舞台剧的戏剧夸张效果,谁又能否认这真是拥有别具一格的美感。

郭沫若的诗词赏析也是初高中的课本里必考考点,因此,初高中时期常常会把《女神》,《天狗》,《凤凰涅槃》等诗词拿出来反复翻翻,也算是调剂压抑的考学生涯的小乐趣,现在的我偶尔陪小朋友读书,也会偶尔会念一些郭沫若的诗词,3,4岁的小朋友也是懂得,虽然不懂赏析诗的创作背景,单从韵律感和遣词造句他就是喜欢的,大概也是郭老的诗天然亲和,又比较招人喜欢的原因吧。

郭沫若的女神为什么能成为经典(谁还曾经不是个爱念诗的文艺少年呢)(1)

《女神》书封

关键词:诗歌赏析;中高中必读;郭沫若;女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