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和夏娃有什么故事(为什么让亚当和夏娃变)(1)

亚当和夏娃有什么故事(为什么让亚当和夏娃变)(2)

图为查尔斯·兰姆

查尔斯·兰姆(Charles lamb)曾经说过,当他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最大的心愿就是用烟斗吸最后一口气,然后用双关语把这口气呼出来。他确实是个非常棒的双关语专家。

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打算把这个腼腆得出了名的英国散文家介绍给一群陌生人,朋友对他说:“答应我,兰姆(Lamb),别再那么害羞了。”

他回答道:“我会的(I wool)。”(注:英文中,lamb有羊羔的意思,而wool的意思是羊绒。)

兰姆和他的好友柯勒律治对双关语有着共同的爱好。他们不仅把双关语当成茶余饭后的炉边娱乐,更是把它作为具有想象力的思维运作方式的典范。

柯勒律治宣称:

“所有同时拥有活跃的幻想能力、想象力和哲学精神的人都偏爱双关语。”

柯勒律治认为双关语本质上是一种富有诗意的行为,它是对最细微、最遥远的关系表现出的敏感,同时也是一种智力上的杂技表演,将原本并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他将其解释为“由一种可笑的相似性所引发的真正类比的发现”。

小说家和文化评论家阿瑟·凯斯特勒则继承了柯勒律治的观点,并将其作为他在科学、人文和艺术领域的创作性理论的基础。

凯斯特勒认为双关语是“由一个声音打成结而捆绑在一起的两股思想”,是“异类联想”最有力的证据之一,并且他觉得将相似性从差异性中剥离的过程是所有创造力的基础。

凯斯特勒认为:

双关语迫使我们同时对两种自成一体但互不相容的参照物框架进行认知

虽然这种不同寻常的情况会持续下去,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时的情况不再只是与单一的参照物框架相关,而是与两个参照物框架都密不可分。

当牛顿坐在花园里沉思时,他看到一个苹果掉到了地上,他明白这既是一颗成熟的果实最平凡的宿命,也是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惊人证明。这就是牛顿在进行异类联想。

塞尚将美妙的苹果既呈现为精心摆放的真切的果实,也呈现为只存在于他笔触之间及颜料之中的令人难以置信的作品,他也在进行异类联想。

当圣哲罗姆在四世纪将古拉丁语《圣经》翻译成简单易懂的通俗拉丁文译本的时候,他注意到意为“邪恶”的一词malus的形容词形式恰巧是malum这个词,也意为“苹果”,于是他便选用“苹果”来作为先前亚当和夏娃偷吃的那种不知名的水果的名称,这也是异类联想。

亚当和夏娃有什么故事(为什么让亚当和夏娃变)(3)

科学家的异类联想经历与艺术家、圣人或普通人的异类联想经历并无明显的界线。从科学发现时的“啊哈!”,到美学的“啊!”,再到双关语和妙语的“哈哈”,这些创造性的行为天衣无缝地进行着。

凯斯特勒甚至在异类联想这一别出心裁的领域中为喜剧找到了一席之地:“喜剧的发现是提出悖论,而科学的发现解决了悖论。”凯斯特勒相信,异类联想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因为“潜藏在创造力背后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过程本质上是组合活动,即把先前分开的知识和经验领域结合在一起。”

异类联想是一种即兴的、重组的智能形式,它将知识和经验整合起来,将分裂的世界融合起来,将相似的与不同的东西连接起来。它是发现过程本身的一种模型和隐喻。而双关语则是异类联想最深刻却也最常见的例子

亚当和夏娃有什么故事(为什么让亚当和夏娃变)(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