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题答题技巧大全 阅卷老师亲自解析11个答题模版(1)

小铎说

最近有很多小伙伴吐槽,新传笔记实在是太多了,大约50万字,传播学一科就写了两本,背也背不完。你是否也遇到了类似令人头秃的问题?

其实,问题不在于笔记本身,关键还是要看自己如何把笔记内容运用发挥到极致!抄下来,背下来不是最后一站,答题写出来才是根本呀!

接下来小铎手把手教你,如何利用自己的笔记进行输出,呈现完美的答题逻辑。不为别的,只为助你专业课冲130 !

考题答题技巧大全 阅卷老师亲自解析11个答题模版(2)

论述题开头结尾模版

1

定义阐释法

大家的笔记里会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例如大众传播、沉默的螺旋、第三人效果等等,这些基础的概念一定要记牢,至少应把其要点记清楚。这些基础的概念可以作为初学者的论述题开头,将题目中涉及的关键概念解释清楚,能够让老师看到你扎实的基础,也是很不错的呢!

题目:

答题开头示例: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卢因在《生态心理学》和《群体生活的渠道》中提出了“把关人”概念,1950年怀特将它引入新闻研究,明确提出了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把关”机制,后来麦克内利、巴斯等进行了发展和完善。“把关人”是指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人或组织。从传统媒体到门户网站时代,媒体编辑承担了把关人的角色,随着社交媒体兴起并占据市场后,传统把关人的作用开始弱化,逐渐让位于基于推荐引擎的商业媒体的“人工”与“机器算法”,“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媒介生态为用户赋权,冲击了传统把关人的角色地位。

阅卷老师解析:

这道题目的开头,其实就是将大家笔记上的“把关人”的演变做了一个总结写出来。

把概念写出来,其实是比较稳妥的一种开头形式,不会非常亮眼,但是能够让你有一个还不错的分数。所以大家笔记里的基础概念一定要记牢啦~

2

对比法

题目:

答题开头示例:

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大数据时代下人们的思维方式朝全数据思维、混杂性思维、相关性思维靠拢,并且人们利用大数据技术基础介入从内容采集到制作、分发、接收的新闻生产全流程,给传统新闻业态带来了丰富、活力的未来。但是,大数据本身在数据的合法性、代表性、可靠性和解释力等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值得我们警醒。

阅卷老师解析:

这个案例,就是一个对比式开头的案例,将一个问题分成两个维度去分析,能够让阅卷老师看到自己的辩证思维,这是我们快速改卷时比较容易看到的信息点,同时也能够呈现你下文的一个逻辑结构。

3

列数据法

题目:

答题开头示例:

媒介的进步在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据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考试时用当年最新的CNNIC报告】以网民为中坚力量的公民新闻随着时间的演变迅速发展,公民新闻在社会中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有许多人认为记者的职能变得越来越弱,但我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只会给记者带来更多的挑战以及应该要承担起更重的责任与义务。

阅卷老师解析:

我看到我的学生在备考时,笔记中会收集各类型的数据,比如网民规模,或者是抖音用户,微博本科学历以上用户所占比重等,这些都可以用在你的开头或者结尾部分,数据的出现能够让你的答案非常亮眼。不过有一个小问题哦,大家一定要关注最新的数据,自己的数据库要实时更新。【注意关注行业内最新的报告】

新传学界前沿!2022上半年6大报告盘点,数据案例、行业发展.pdf

4

名人名言法

题目:

答题开头、结尾示例:

概言之,人工智能对新闻传播领域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或好或坏的影响,正如媒介环境学派先驱者刘易斯·芒福德所言:“技术只是人类文化中的一个元素,它起作用的好坏,取决于社会集团对其利用的好坏。”面对人工智能的强势崛起,我们应理性看待其优势与弊端,结合新闻业特征有效发挥人工智能最大的价值,推动新闻媒体自身发展。

总之,正如尼尔波兹曼在《技术垄断》中提到“每一种技术既是包袱也是恩赐,不是 非此即彼的结果,而是利弊同在的产物”。因此,面对人工智能的双重影响,新闻媒体不 能陷入“技术决定论”的窠臼,而需要看到技术狂热后的价值回归,需要通过“冷思考” 和不断变革来为自身的发展厘清思路和扫清障碍。

阅卷老师解析:

我知道“名人名言”是大家笔记的常客,但是同学们一定要点到为止,虽然考试的时候写在答案里会给老师眼前一亮的感觉,但不是每道题,每个老师都是这样,尤其是在每年阅卷中发现大量(非常多)的学生过分牵强附会、生拉硬拽,印象分一下就没了,阅卷这个事情是有主观判断存在的。尤其是大家后期练习论述题的时候,那些被频繁使用的也不要出现在试卷里,建议使用国外新闻学界、传播学界顶级大咖的经典理论、经典论断。尽量不要用国内当前学者的名号,容易踩雷。

考题答题技巧大全 阅卷老师亲自解析11个答题模版(3)

论述题小标题

1

罗列特点法

题目:

答题小标题示例:

1.新闻采集的前馈化、智能化与精准化

2.新闻生产的机器化、智能化与分布式

3.新闻分发的个性化、定制化与场景化

4.新闻呈现的临场化、互动化与泛在化

铎解析:

小标题写好了对于大家拿高分也是很有重要哒。第一种特点法,就是将你的每个小分点用形容词名词化的形式概括出来,这样你的标题不仅格式规整,而且表达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2

概括分类法

题目1:

答题小标题示例:

(一)思维适应:主流媒体利用互联网思维设置议程,把握主动权

(二)领域适应:主流媒体从传统领域转向新领域,更加贴近群众

(三)内容适应:主流媒体不仅发展人们喜闻乐见的内容,还转变话语

题目2:

答题小标题示例:

(一)议程设置主体泛化:新媒体议程与公众自我议程的崛起

(二)议程设置内容泛化:议题的内容多元,从国际到民生

(三)议程设置焦点泛化:微议程的兴起

阅卷老师解析:

分类法也是我们在拟小标题时常用的一种方法,从不同的维度、面向去思考,去分析,阐述你对于题目内容的理解。用这样的方法答题能够让老师看到你思维的逻辑性以及思考的全面性。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不仅能够让你的答案更丰富,而且也能凸显你基本的学术功底。

3

总结评价法

题目:

答题小标题示例:

1.算法缺陷,带来马太效应和低俗内容泛滥

2.众声喧哗,带来群体极化和狂欢效应

3.把关泛化,带来伦理问题和版权意识单薄

阅卷老师解析:

评价法,也就是在小标题中直接概括说明你对于一个问题的评价,褒或贬,利或害。老师能够通过你的小标题直接看出来你思考的结果,这样的标题如果写的亮眼,能够吸引老师去看你的具体论述。

考题答题技巧大全 阅卷老师亲自解析11个答题模版(4)

论述题主体部分

1

案例法

题目1:

答题主体示例:

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新闻中,数据成为新闻的本体,为了顺应“读图时代”受众需求,交互式、参与式的数据可视化已逐渐成为目前数据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由英国《金融时报》团队开发的Uber游戏故事就是基于现实生活的司机采访,营造出类似于模拟人生的生存经营类游戏,Uber游戏采用了一种新的呈现数据新闻的媒体格式。受众每次根据游戏情景做出一个“yes”or“no”的选择之后,都会有相应的真实数据信息提供给受众,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帮助受众在情感上理解一个新闻事件。不仅扩大了新闻报道的作用,而且还能带给人们正确的认知途径,与用户对话。

题目2:

答题主体示例:

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新媒体平台发展迅速,在激烈多变的媒介竞争中,运作模式 的转变成为了传统媒体必然举措。传统媒体原本的“广告 发行”模式正在坍塌,在人 工智能下,利用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构建以新闻生产为基础、以用户关系为核心、以 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新闻媒体运作模式,例如:基于新闻 服务模式的浙报集团的民生服 务 app“最美浙江”、上海报业集团旗下“界面新闻”app,利用新闻 社交模式发展, 此外还包括新闻 电商运作模式,水平垂直细分市场,创新新闻媒体运作模式。

阅卷老师解析:

以上两个参考题目答案,都是按照案例法去进行论述的。不过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第一个答案是将一个案例说清楚,具体阐述,而第二个答案是通过列举法,说明了多个案例。这两种运用案例的方式都是可以的。案例的运用,能够凸显你平时知识的积累,也是很好的加分项。

2

基础知识整合法

题目:

答题主体示例:

技术环境的变化,并未颠覆“内容为王”的基本要求,反而对优质内容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这需要主要内容生产者即媒体"走转改”进行调整。

1. 走基层——下放话语权引导互动内容

“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要求媒体变传统的单一传播过程为双向的互动过程,这需要媒体以受众为中心,形成“三贴近”的工作理念。另一方面,把优质的UGC作为媒体报道的有益补充。如CNN成立的iReport向全球民众征集实发事件的照片影像,这就打造了一个以主流媒体为主导、开放有序的“参与式报道”的内容生产机制。

2. 转作风——发挥专业优势阐释深度内容

技术赋权使得公民也可以成为内容的生产者、提供者和传播者,面对主流话语权被解构的困境,媒体应变新闻传播者为阐释者,发挥其专业优势,为受众提供深度报道。如《三联生活周刊》的“中读”app,还有“澎湃新闻”以原创深度时政新闻为主,进行权威解读和深度报道,这些都是媒体将自身定位为新闻报道阐释者的有力实践。

3. 改文风——利用科技表达创新内容

新媒介技术环境下,数据新闻、VR/AR新闻,新闻游戏等层出不穷的报道形式给传统的文字和图片报道注入了新的活力。如新浪新闻推出的VR新闻《人民大会堂全景巡游》,通过手机变换完成场景体验:BBC的新闻游戏《叙利亚之派》,让人们通过游戏亲身感受战乱。这些先进的技术应用于新闻内容生产,革新了传统的新闻表达,使其更加吸引受众。

阅卷老师解析:

已经学了一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同学会发现,“走转改”是我们在这一个专题里学到的内容。这个虽然可以说是一个基础知识,但是在论述题答题过程中也能够用上,只需要大家发散思维,进行整合,联系材料即可。这一点就是要告诉大家,学会整合笔记中的基础知识,并且整理出每个知识点可以应用的范围。

3

数据引用法

题目:

答题主体示例:

根据清华大学《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 2018》显示,我国人工智能杰出人才数量 为 977 人,不及美国的五分之一,而在媒体内部的专业人才就更为稀少。随着 AI 与媒 体的进一步融合,媒体需要复合型的人才队伍,需要记者掌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以弥 补人才体系的短板。

阅卷老师解析:

在论述题的答题中,如果大家能够善于运用数据,将平时积累的数据运用在论述过程中,能够增加你答题的严谨性。

新传学界前沿!2022上半年6大报告盘点,数据案例、行业发展.pdf

4

分层递进法

题目:

答题主体示例:

一方面,新闻产品已经从无偿使用的公共产品开始转化为一种具有竞争性的产品, 而《著作权法》规定,单纯的时事新闻不受保护,这导致许多新闻从业人员辛苦采编的 最新新闻成果刚刚面世就被迅速转载且不注明来源,严重挫伤了积极性。另一方面,社会化的新闻生产模式缺乏对内容的审核与筛选,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被破坏,新闻专业主义受到冲击。

阅卷老师解析:

很多小伙伴不知道怎么论述,而这样的分层递进,能够让大家一步一步拓展自己的答题思路,同时也能丰富答题的面向,让你的答案更有逻辑,更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