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橘子
共和国十位大将,排名第一的是功勋卓著的粟裕将军。不过如果是单纯以战功作为评选军衔的第一标准,粟裕当然也是元帅的重要人选;排名第二的是立下特殊功勋的徐海东大将,第三位则是黄克诚,其知名度和读者的熟悉度,和粟裕等“明星战将”相比要小,乃至许多人不太清楚他的重大贡献以及特长。
黄克诚将军
诚然,黄克诚戴着犹如玻璃瓶底的近视眼镜,性格谦逊低调,看外表并不像杀伐战场的职业军人,反而更容易让人联想到书生、知识分子。黄克诚也的确不是完全因为身经百战、战无不胜的战功评为大将的,而是在战功之外,在好几个关系革命胜败的历史关键时刻,高瞻远瞩地提出至少三个足以改变历史方向的重要战略观点和意见,并被最高决策层采纳,产生无可估量的巨大作用,这一功勋无疑给他评衔加了高分。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中国步入抗日统一战线共同御敌的历史新篇章,红军之后改编为八路军。与此同时,抗战初期的时代巨变,不可避免地在我军一些官兵的意识中产生“被招安”的错误意识,并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而从未在内心放弃消灭我军的蒋氏集团,更是试图借助这一“历史机会”,大肆鼓吹“一个领袖”的观点,妄图从意识形态方面解除我方的“精神武器”,其首要一招,就是要求八路军新四军不得延续红军时期的政工制度。
众所周知,人民军队之所以优越于蒋军和其他军阀的军队,根本不同就在于我军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而部队各级都建立有相应的组织,设立政委,成为实现这一原则的有力保证,而蒋军却禁止我军保留这一重要制度,目的显而易见。
更严重的是,有一段时间竟没有多少人对此持强烈反对,一些人与蒋军高级军官走得过近,受旧军官堕落享受生活模式的诱惑,开始动摇,以至于甚至出现师参谋长周昆携款潜逃的严重事件。如果听任这种不良趋势蔓延,人民军队可能没在战场上被敌人打败,最后却被无形的腐化攻势前失败。
在这样的情况下,黄克诚成为第一个站出来强烈反对取消政工制度的干部,他力陈政工制度是我军保持先进性和战斗力的根本法宝,绝对不能丢,不能上敌人的当。黄克诚高屋建瓴的谏言,得到主席的肯定,立即恢复了政工制度,事实后来也证明了这一建议的重要性。
黄克诚第二个重要历史贡献,是实现了华北华东两大战场的相互策应。红军实现战略转移后,长江以南几乎成为敌人的天下,只有陈毅粟裕等人领导的少数部队坚持斗争,抗战时期他们虽然也成立了列入蒋军军队序列的新四军,但蒋氏和日寇汪伪都对战斗在他们视作心腹地区的新四军怀有莫大憎恨,急于铲除。
新四军孤军奋战,处境是非常艰难的,黄克诚对此非常担忧,1940年5月他率344旅和新编第2旅南下豫皖苏边区,同新四军第6支队会合,组建八路军第4第5纵队,随即率部东进,同发起黄桥战役的新四军苏北部队会师,共同创建了苏北地区的根据地,打通了华北、华中两大战略区的联系。
黄克诚的南下和新四军八路军在江南的壮大,令蒋氏惊惧万分,不惜破坏统一战线,制造“皖南事变”,企图消灭新四军。
这时,又是黄克诚第一时间将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粉碎蒋氏从法理上取消新四军的阴谋。
抗战胜利后,蒋氏像峨眉山里的猴子一样,急急忙忙下山抢夺胜利果实,当时中国最大的一个胜利果实,当属东北三省的辽阔土地,这里是当时中国乃至远东最大的重工业基地,战略价值无比显著,谁抢先占据东北,谁就有可能在此后的战争中占据巨大战略优势。
黄克诚又首先向组织提出,至少要派五万至十万精锐部队,以最快速度占据东北,并且像当年南下驰援新四军那样,又一次率领新四军第三师35000人率先挺进东北战场,是东北解放区重要开拓者之一,他带到东北的军队,后来都成为东北野战军的骨干之一。
历史证明,黄克诚关键时刻提出的建议,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成为此后一系列伟大胜利的先决条件和前提基础,诚如陈毅元帅风趣幽默的评价黄克诚那样:“黄克诚虽然生理上是个高度近视眼,可是在战略层面上,黄克诚却是一个千里眼!”有这样重要的战略决策方面的贡献,黄克诚当之无愧成为十大大将中的佼佼者。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