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认为汉末魏初,在文学创作上起了一个重大变化,形成了清俊、脱俗的风格,而曹操(155-220年)则是此时期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客观评价曹操本来的历史面目(改造文章的祖师)(1)

曹操豪迈绝伦,敢说敢当。他写文章一扫前人陋习,不落俗套。如他的《让县自明本志令》,本是一篇自述大半生奋斗经历,分析当时形势,剖析自己的心志的文章,倘他人执笔,不知要说多少冠冕堂皇的谎言,而曹操却以真情实话感人。他在文中举了自己以赫赫战功,跻身高位之后,写道:“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种毫无忌讳的写法,正表现了曹操的真诚坦白而有气魄。

又如,有人要他交出军权以明心迹,他直率的回答道:“诚恐已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以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也。”这些自白,信笔直书,有胆有识,质朴无华,英气勃勃,有一种不可抗拒的感人力量。

曹操还正式发布命令,用行政干预的方式,对当时“浮华”的文风,提出批评,要求写文章要注意实际效果。因此,曹操时期的章表一类的文章,大都能做到言简意赅,不太讲求文辞华丽。

曹操还是以为优秀的诗人。他的诗在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感情。如他的《蒿里行》,诗中他以同情的笔调,写出了广大人民在战乱中所罹的深痛苦难;《苦寒行》作于建安11年征高幹时,极言行军的艰苦,同时也写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曹操的诗不仅显示了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风格,而且推动了古乐府的进一步发展。

客观评价曹操本来的历史面目(改造文章的祖师)(2)

曹操在文学创作上大胆革新,身体力行,为当时的作家树立了良好的风范,对“建安风骨”的形成和建安时期文学思想的转变起了积极地促进作用。“英雄割据今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曹操一生英雄割据的事业,早已经称为历史陈迹,但他作为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的风流文采,却至今令人钦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