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用什么来测量长度的单位(古代长度单位解锁万仞)(1)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三千尺有多深?“堂堂七尺男儿”,七尺有多高?“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又有多长?在中国古代的文章诗句中有很多长度单位,但是那些单位究竟有多长,今天我们就解密一下古代的长度单位。

古人不像现在一样有全国统一的计量单位,厘米、米、千米等等,起先他们在生活中运用自己身体部位的长度作为计量单位,之后为了统一单位,就产生以首领、统治者的身体长度作为单位的情况,再后来重新制定单位就成为每一个朝代上位者必做的一件事。

“寸”在古代就是大拇指第一关节的长度,大约2、3厘米左右,和现在的“寸”相差不大。我们从小就被教导拿笔的时候,手指距离笔尖一寸远是最标准的,而这一寸就是执笔人大母手指第一节的长度,据说这样才是最科学的距离,而不是大人小孩都一律按照3厘米为一寸的标准来,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智慧。

“尺”的长度就是我们手掌,也就是一拃的长度。男人的手掌普遍比女人的手掌大,所以男人的手掌长度为“尺”,女人的手掌长度为“咫”。“咫尺”一词就是源于这两个长度单位,现在“咫尺”一词表示距离近,就是源于“咫”和“尺”差距很小。“尺”的长度在古代大约20多厘米,现在3尺为1米,约30多厘米。尺在不同朝代,长度也不一样,周朝时不到20厘米,汉代时大约23厘米,隋唐以后就大约30厘米左右了。尺的长度越来越长和古人按尺来征收丝、麻、布、缕的赋税方式有关。



“丈”就是一个人的身高,“丈夫”一词传说源于是夏代禹将自己的身高定位一丈,平均分为10等分为一尺。和“丈”差不多的单位还有“寻”,寻的甲骨文字形就是一个人张开双臂丈量自己的席子,所以寻就是双臂张开的长度,而一个人双臂张开的长度正好是自己的身高长度。“常”是两倍的“寻”长,由于“寻”和“常”是古代经常使用的单位,所以后来“寻常”一词就引申为平常普通的意思了。

古人用什么来测量长度的单位(古代长度单位解锁万仞)(2)

寻的甲骨文字形

“仞”这个单位经常和“万”连用,一仞的长度大概是八尺长,和“丈”、“寻”的长度差不多,都大概是一人高。万仞有多高呢?咱们来算一下,一仞是八尺,一尺按汉制来算是21~23厘米,咱们这里就约等于20厘米,那么一仞就有160厘米,万仞就是1600000厘米,合算成千米就有16千米,而珠穆朗玛峰最高峰才有8千多米,那么万仞就相当于两个珠穆朗玛峰最高峰的高度,所以古人用“万仞”并不是表示具体的长度,而是表示极高,带有夸张的成分在里面。

“步”是古代用来丈量土地的单位,从名称就可以看出古人用自己的步子的大小来丈量土地,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古人的一步并不是现在跨出一脚的意思,而是左右脚各走一下,而“跬”才是跨出一脚的意思。一步的长度大约为5尺,约1米,还有一个长单位是“里”,大约为300米,而现在的一里指500米。

有了这些常识,再去读古文里出现的长度就不会有“这都什么鬼,到底是多长啊?”的疑惑了。也了解到咫尺、丈夫、寻常、跬步的文化渊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