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弥井“四月八农耕节”的巡游队伍里。有人突然问我“书影老师你还认识我吗?”仔细看这个老太太装扮的人原来步是昨天村剧团排练现场的二条吗?怎么反串角色了。

后来在传统巡游的表演上,耕读渔樵四出戏,他在最重要的“耕”中扮演一个送饭的农妇。戏不多,也不是主要角色,但他锄地的动作给我留下印象,完全不是表演,就是实际动作,非常流畅自然,也告诉我他就是一个真实的农民。

牛二条最初(二条与牛哥两百年)(1)

在巡游上第一个表演的传统剧目是“渔”,由两个人来完成,女角是我住客栈的老板娘何四萍,男角叫牛哥。两人以对唱形式演绎在打鱼与生活中的琐碎细节,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展示夫妻的日常生活快乐与质朴。非常有趣,逗得大家笑声不断。

牛二条最初(二条与牛哥两百年)(2)

牛哥叫李春发,今年也是四十岁,他说自己就是个农民,一直也没有离开过农村。

牛二条最初(二条与牛哥两百年)(3)

云南省剑川县弥沙乡弥井村在古代产盐,因此富甲一方,成为滇西重镇,非常繁华富足。鼎盛时三天一小集五天一大集,也引来了戏班子连轴演出,使这个地方的百姓痴狂的爱上了戏剧,把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定为“农耕节”,这一天除了祭祖、巡游,最重要的是村民要自己演出一场滇剧,这习俗一下子已经传承了200多年。

牛二条最初(二条与牛哥两百年)(4)

牛二条最初(二条与牛哥两百年)(5)

二条与牛哥还有老班主的儿子(也在村剧团),还有一个同龄人都喜欢文艺,早年这四个人组成弥井村的“小虎队”,唱歌、跳舞,疯玩了很多年,引领着村里年轻人的时尚,他们喜欢的不是戏曲,而是更为时尚的现代歌舞音乐.......

牛二条最初(二条与牛哥两百年)(6)

现在他们都是年近四十的人了,人到中年却是剧团里的小字辈,小学徒,不仅唱不了主角,挑不起大梁,要学习的也太多了。戏曲不像唱歌,嗓子好有乐感就成,唱戏剧需要功底,需要一板一眼、一招一式的学,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而这基础非几年功夫才成,他们还都太嫩了。

牛二条最初(二条与牛哥两百年)(7)

牛哥也是一样,现在主要是一些跑龙套的角,虽然没有唱腔,没有戏文,甚至舞台上只是站台和过场,但他总是很认真,候场时紧盯着戏台,怕错过出场的时机,神经绷得紧紧的。

牛二条最初(二条与牛哥两百年)(8)

二条在演出戏中出现的并不多,他还有一个任务就是管理音响功放,“四月八农耕节”弥井村要唱两天大戏,但白天场或晚上换场是还有很多歌舞以及学校儿童演出,二条掌握“发声权”,不敢懈怠。

牛二条最初(二条与牛哥两百年)(9)

二条对我说他现在是最忙的时候,为了唱戏他把工程项目都停了,损失挺大的。如果可以他宁可掏两千块钱而不参加活动。可是如果大家都这样想、都这样做,那没有人唱戏了,钱又有什么用?现在最需要的就是人啊,必须要舍弃自己。其实他们这些年轻人对戏剧了解的并不多,也谈不上爱好,但为了传承必须要做,这是责任也是义务。

牛二条最初(二条与牛哥两百年)(10)

其实这也是弥井人的普遍想法,也是我在弥井村感受最深的传统文化凝聚力。每年的农历四月八,弥井的村民无论是在外面打工的,还是已经远嫁他乡的,不管千里万里,这一天都要返回故里,寻根欢聚祭拜祖先,表达最纯真的赤子情怀。弥井农耕节只是一种方式,对家乡的热爱才是最直接的真情告白。

牛二条最初(二条与牛哥两百年)(11)

牛哥说他就是农民,他的工作就是种地,他给我演示锄头的各种使用方法,很专业,他在这块土地上已经耕耘了二十多年。

牛二条最初(二条与牛哥两百年)(12)

其实牛哥还有一个角色,家里开办了农家乐,满屋子挂着腊肉,可惜这里比较偏僻,不是每天都有外人来。有时好几天也没有生意。弥井的腊肉与火腿都非常好吃,但还藏在深山人未识啊,远道的游客品尝后都会大加赞扬。

牛二条最初(二条与牛哥两百年)(13)

今年村里由集体出资建了一个新客栈,二条说是他负责装修建筑的,住宿环境很不错了,可惜没有多少游客过来,大部分时间也是空着。

牛二条最初(二条与牛哥两百年)(14)

弥井村在古代产盐,这里有古老的盐井,也有淡淡的咸味清泉,可惜这些资源不知如何利用,就白白的流淌了。而弥井村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民俗资源也都很丰厚,就是离城市太远了,知道的人不多,前来的游客更少了,到现在这里还是贫困的高寒山区。

牛二条最初(二条与牛哥两百年)(15)

在“四月八”传统古典戏剧演出中间,二条、牛哥和小伙伴们加演了一个现代小品《碰瓷》,他们说是用半天时间编排的,结果非常成功,“小虎队”的文艺天才不是吹牛。演出诙谐幽默,剧情紧凑,环环相扣,看出了他们的演绎功底和舞台把控。历史的传承与文化基因是深植于弥井人心里的,给他们舞台就会给你精彩。

牛二条最初(二条与牛哥两百年)(16)

文化在、根基就在;热情在,传承就在。除了二条、牛哥还有其他年轻人加入进村剧团里来,把责任与担当融入自己人生与生活。同老一代村戏班人不同,他们不是爱好戏剧,而是责任使然。可惜没有多了解这些年轻人的想法,演出完后匆匆都奔赴自己的工作岗位了,有的还是很远很远的异乡。

牛二条最初(二条与牛哥两百年)(17)

弥井唱大戏不会中断,因为在他们眼里、心里看到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对故土的留恋,这是他们的根,更是他们的魂。

作者:书影 微信 shuying-916;QQ:1154429719;微信公众号“sy916-”(已入住各大网媒,抄袭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