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的提问。写格律诗词肯定要按格律来写。比如唱戏,ni你唱京剧,就不能那昆曲的那个调去唱,对吧?尽管你的昆曲也不差,但是,你非要说这就京剧,还说京剧也是从昆曲来的,现在用昆曲唱,是打破京剧的清规戒律,有这么打清规戒律的吗?

诗词形式很多,我们完全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艺术形式去写出好的诗词作品,这才是正道。

中国诗词歌赋,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非常辉煌的艺术形式,这些形式,主要就是诗歌要有格律。

古代汉语怎么判断格律诗(写格律诗词不按格律还说要打破清规戒律)(1)

中国诗歌的格律,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强制的一种艺术形式的桎梏,而是艺术美的法则,所以,这个格律呢,对写诗的人来说,必须要懂,必须要善于运用,才会写出优美的诗词作品来。

当然,我们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也看得到,一些人喜欢写诗词,但是,不要说合什么格律了,起码的诗歌语言都不是。

看不起这些作品的,给他一个“顺口溜”,或者老干部体的美名来贬低人家,其实,顺口溜也不是,很多老百姓的顺口溜,比这些“诗词”好多了。

究其原因,不外乎不懂诗词歌赋的语言和艺术要求。

诗歌自古就有“诗有别才”的说法,什么意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诗歌有自己的艺术形式和思维特点。

古代汉语怎么判断格律诗(写格律诗词不按格律还说要打破清规戒律)(2)

诗歌要用想象思维来说话,不是用直白的术语口号来写的,诗歌要创造艺术形象来感人,给人以美的享受。例如文天祥的诗歌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里的“丹心”和“汗青”没有直接回答为什么要不怕死,但是,“丹心”就是“赤心”,“赤心”就是“忠心。”汗青“也不是直接说了与”忠心“有什么关系,但是”汗青“是制作竹简的一道工艺,没有这一道工艺,就无法产生竹简,没有竹简就不能写文字。从”汗青“与写文字的关系,可以联想到名垂青史。所以”丹心“”汗青“,在这句诗里,就是把赤子之心留在史册,让高尚的精神永远激励人们的意思。

这就是形象思维。”丹心“”汗青“让你想到的,首先不是赤子史册,而是生活中常见的忠贞与竹简。

诗词都是来源于生活的,把生活的美写出来,基本上就是诗歌了,无需加油添醋。很多诗都不是因为格律好而成为诗歌,而是诗歌本身就是格律。

当然,我们很多人其实心中没有诗的格调,生活没有精彩的感受,往往无病呻吟,这样写诗,怎么能写出好诗呢?

古代汉语怎么判断格律诗(写格律诗词不按格律还说要打破清规戒律)(3)

诗歌的语言与我们生活化的语言是不一样的,比如,生活中十个字的语言,要用五个字来写,这本身就是一个格律了,那你说,我不行,我写六个字一句的。下一句还是五个字,你非要用七个字,一个也减不下去,你这样写,怎么写出好诗?

这还是最简单的。

很多人也知道,写诗的句子有字数要求,五言七言也不违规。但是,绝句诗都写不好,他要写律诗。

古代汉语怎么判断格律诗(写格律诗词不按格律还说要打破清规戒律)(4)

七七八八凑凑活活写出一首”律诗“,貌似也对仗了,但是,要知道一首律诗的对仗是有一定逻辑关系的,中国古代没有写诗写文章有”逻辑“的概念,但是有”起承转合“的概念,这个”起承转合,实际上就是一个严格的逻辑关系。

一句话,写出来的诗,要有合理的联系,不能重复,也不能东拉西扯。

诗歌的格律看起来是格式和平仄对仗押韵,其实比平仄对仗押韵更要紧的是语言和逻辑。

如果连sh诗词写作的语言逻辑都没有解决,还要跳出格律写诗,那就住手吧!

你要真正能写出好诗何必“打破”什么清规戒律呢?你以为打破清规戒律就能写出好诗了?根本没有这个道理。

我的建议是,如果写诗的基础没有,最好不要写诗,真正写诗的人,根本不在乎格律不格律的问题,而在乎是不是一首诗的问题。

我们普通诗歌爱好者就不要打破什么戒律了,先把自己的诗歌写得有点味道再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