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汉武帝真是靠卫青、霍去病用军事武力臣服匈奴,还是靠册封赏赐?是它,千年思想传承!

匈奴是如何被汉朝臣服的?很多人包括很多资料一定认为是汉武帝用武力征服匈奴的,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具有极高的军事谋略,碰巧帝国又出现了百年不遇的军事战神卫青,霍去病;在这帝国双星闪耀下,卫青七次出征,霍去病六次远程突袭匈奴,他们袭龙城,收河套,战河西,荡涤匈奴王庭,最后封狼居胥彻底解除威胁大汉百年的匈奴边患。

事实上是这样的吗?根据《史记·匈奴列传》可知,匈奴在鼎盛时期人口将近200万,而汉武帝曾三次发动对匈奴大规模战争,第一次在河南之战中,斩获和俘虏匈奴3万人;两次河西之战,匈奴被斩获或者投降的近9万人,漠北之战,匈奴亦被斩获近9万人,在后来的西域之战中,匈奴被歼灭三万人,由此可知,汉朝直接歼灭匈奴24万人以上,虽然对近200万人口的匈奴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但也不至于一蹶不振,完全臣服于汉庭。

汉武帝除了军事手段打击和威慑匈奴外,还有一个更高明的策略,那就是采取怀柔政策招抚匈奴。我们来详细了解下,匈奴降附汉朝的历史。

汉武帝比卫青多活多少岁 汉武帝是靠卫青(1)

匈奴政权自从冒顿单于统一大漠草原后,到西汉末年乌珠留若鞮单于统治期间,匈奴内部附汉人员络绎不绝,大家所熟悉的事件有匈奴太子於单、汉武帝时浑邪王率众附汉、呼韩邪单于对汉俯首称臣。

中原王朝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样大一统思想观念引导下,历代王朝对少数民族政权最大希望就是将其纳入自己的政权范围,而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当中原王朝强大时,归附汉民族王朝的人员增多,反之则减少。

对于匈奴政权来说,也大致遵循这个规律,匈奴的鼎盛时期时冒顿单于至老上单于时期,这一时期匈奴附汉人员数量比较少;到了君臣单于时期,其内部局势不稳定,而此时汉朝又实行争夺人口策略,这时出现了大量的附汉人员;从伊雅斜单于到狐鹿姑单于期间,正是汉武帝在位的汉朝武力鼎盛期,此时汉朝又出现了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军事天才,匈奴人员归汉的人数大幅度增加,主要原因是汉朝强大武力所威慑。

匈奴内部政治环境到了壶衍鞮单于、乌珠留单于时期,又出现了大批归附汉朝人员,特别是匈奴出现的五单于争位的局面,促使呼韩邪单于率领大众匈奴人员归附汉庭,此时,匈奴也开始成为汉朝依附国。

西汉时期都有哪些匈奴人投降汉朝,又受哪些册封呢?匈奴冒顿单于时期,实力空前强大,军队战斗力非常强悍,先后击败其周边多个小民族政权,东胡、月氏、屈射、丁零、隔昆、新梨等国,此后又征服楼兰、乌孙等西域二十六国使之成为屹立于蒙古大漠草原的地区性强国。此时的刘邦,虽然刚建立大汉,却也看到了未来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匈奴,于是御驾亲征,单在白登被围,被迫采取和亲的方式才全身而退,此时,匈奴归附汉庭人员比较少,主要有如下人员:

公元前180年,卢绾妻子亡附汉;前164年,韩王信子颓归汉(弓高侯),韩王信孙韩婴(庄侯),韩王信之孙桀龙(襄城侯);前162年单于毋言章尼等等。摘自《史记》

军臣时期,这个期间匈奴处于内忧外患时期而大汉国力却与日俱增,匈奴与汉朝实力对比中逐渐处于劣势,军臣单于中后期,匈奴内部政权出现了动荡,附汉人员频发。

汉武帝比卫青多活多少岁 汉武帝是靠卫青(2)

史记·周勃世家》记载,“匈奴王徐卢等五人降,景帝欲侯之,丞相亚夫曰,彼背主降陛下,陛下侯之,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曰,丞相议不可用,乃悉封徐卢为列侯。”

由以上资料可知,匈奴王徐卢等五人降汉,汉景帝欲封为侯,但是丞相周亚夫拒绝,汉景帝没有采用周亚夫建议,并将匈奴王徐卢等人悉数封侯。主要人员名单如下:

公元前147年,于军(安陵侯),赐(垣侯),李隆疆(遒侯),唯徐卢(容成侯),什鲸(易侯),范代(范阳侯),邯郸(翕侯),卢它之(亚谷侯),赵信(翕侯),乐(持装侯),月氏(亲阳侯) ,猛(若阳侯)等。摘自《史记》

匈奴王伊稚斜、狐鹿姑期间,这个时期匈奴地区曾经历伊稚斜、乌维、乌师庐、陶犁湖、且鞮侯、狐鹿姑等单于政权,这也是汉武帝对匈奴发动大规模进攻时期,在帝国双子星卫青、霍去病的带领下,匈奴接连遭受打击,先后失去阴山河套地区,特别是霍去病封狼居胥后,匈奴被迫向北逃亡,致使慕南无王庭,外加匈奴内部矛盾重重,诱发这一时期出现了大规模匈奴将领归汉事件。主要人员如下:

於单(涉安侯),赵安稽(昌武侯),援訾(潦悼侯),高不识(宜冠侯),浑邪(潔险侯),金日磾(耗敬侯),乌犁(辉渠侯),稠雕(党乐侯),复陆支(壮侯),伊郎轩(众利侯),敞屠洛(湘成侯),莉舍吾(散侯),雕延年(臧马侯),次公(了侯),成挽(开陵侯)等。摘自《汉书》

以上名单中金日磾受封较晚,但也是和浑邪王一起归并的,浑邪王杀休屠王之后,率十万匈奴归汉,堪称最大的归附行动。

壶衍鞮单于,乌珠留单于时期,这个时期,匈奴内部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为了单于王位继承问题,匈奴各大王分道扬镳,不肯会于龙城,外部又遭受到了汉朝联合乌孙国的打击,这都削弱匈奴实力,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有众多匈奴王归汉,其重要转折点就是呼韩邪率部归汉,从此匈奴成为汉朝的臣属国。归附汉朝的匈奴人员名单如下:

先贤掸(归德靖侯),王定(信成侯),厉温敦(义阳侯),乌厉屈(新阳侯),呼韩邪单于(不详),左伊秩訾(关内侯)等。摘自《汉书》

由此可知,在匈奴四个主要时期都有人员归附汉朝,只是规模大小不同而已,特别是浑邪王和韩邪单于率部归汉,为汉朝彻底解决匈奴边患埋下了巨大的伏笔。

汉武帝比卫青多活多少岁 汉武帝是靠卫青(3)

匈奴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分几次大规模归降汉朝呢?除了汉王朝持续的军事打击和巨大武力威慑下,笔者认为还有以下几个原因使匈奴军队和平民归附汉庭。

纵观整个西汉,汉朝与匈奴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刘邦时期的白登之围到汉武帝时期马邑之谋,这个期间汉朝对匈奴采取了以和亲为主的妥协避战政策,第二阶段,汉武帝时期启用卫青、霍去病大举对匈奴进行反击,来开了持续百年的汉匈大战,直到汉宣帝时期呼韩邪单于俯首称臣,匈奴正式归汉;第三个阶段,汉匈大规模交战结束后,两方对立直到王莽建新时期。

1.西汉物质文明对匈奴的吸引,在汉匈交往过程中,西汉繁盛的物质文明给匈奴社会极大的震撼力和吸引力,匈奴作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部落,其生产力水平难以与中原农耕文明相比,匈奴能够自产牲畜肉类以及皮革等类的生活物质,但是其铁器、铜器、其他食物等生活生产物资,自己都不能生产,特别是军备物资大部分都靠向南掠夺或者关市贸易获取。

从匈奴发展史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其无时无刻都对中原农业地区的依赖,无论是在战争、和亲还是依附归顺阶段,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从中原农耕地区获取赖以生存的粮食。在汉匈经过多年的交往中,其关系日益密切,中原经济生产方式,生活模式,日常用品等在深入进行了更深入的传播,甚至影响了匈奴居民原有的游牧风俗习惯,他们不但学会筑城,屯田,接受汉人的农耕文明,接受汉人的服饰和食品。

《史记》记载“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当霍去病深入匈奴腹地时发现“至赵信城,得匈奴积粟食军,军留一日而还,烧其成于粟以归。”《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当匈奴杀降将贰师将军李广利时“连雨雪数月,畜产死,人疫病,谷稼不熟,单于恐,为贰师立祠室。”

以上资料可以看出,中原物质文化对匈奴产生巨大影响,无论是匈奴平民百姓还是军队都高度依赖中原的粮食物资,即使匈奴本身学会了种植庄稼,受限于恶劣的地理气候等因素影响,一旦遇到自然灾害,生活难以为继,还得依靠南方的中原农耕政权来供给,在这种情况下,匈奴民众南下归附汉朝,情况并不少见。

汉武帝比卫青多活多少岁 汉武帝是靠卫青(4)

2.汉民族对周边游牧民族采取的政策,和亲政策,刘邦建立大汉,经过秦末战争导致汉朝民生凋敝,急需休养生息,而此时匈奴进犯边境,刘邦曾率军亲征,却导致“白登之围”的事件发生,差点全军覆没,最后以和亲的方式屈辱解决。白登之围后,刘邦清醒地认识到匈奴骑兵的强大,军事上短时间内并不能征服匈奴,所以采取了迂回救国的和亲政策。

《史记》汉惠帝时期“以宗室女为公主,嫁匈奴单于”汉文帝时期“上稽粥单于初立,孝文皇帝复遣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阔氏,”汉武帝时期“明和亲约束,厚遇,通关市,饶给之。”

由此可见,从刘邦到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以及汉武帝前期,和亲政策成为西汉对匈奴政策的主流,也是汉匈关系最主要原则,这也是汉朝为了与民休息,发展经济,壮大实力不得已为之。

册封政策:利用册封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等方式,以达到分化、瓦解和笼络其势力,扩大自己统治区域。刘邦封无诸为闽粤王,封赵佗为南粤王,封南武侯为南海王,汉惠帝期间又封闽君摇为东海王,汉文帝时也继承了刘邦既定的安抚南越政策,西汉初年汉朝对南方各民族的册封安抚政策无疑是正确之举,符合双方共同利益,也北南方各族人民所接受,尤其是对南越赵佗及后世的安抚真正起到了防止南部边疆出现边乱的目的。

通关市,汉朝为了维护边疆稳定,安抚少数民族,在和亲和册封的继承上又在边境设立了贸易市场,也就是通关市,以解决匈奴等少数民族生产和生活困难。

《汉书·匈奴篇》记载“夫关市者,固匈奴所犯滑而深求也。” 《汉书·两粤传》“高后时,有司请禁粤关市铁器。”

汉朝与周边民族开通关市,不仅促进汉与少数民族沟通和交流,在满足他们物质需要的同时,减轻汉朝边患问题,维持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同时中原地区还能从关市中获得优良的战马和部分先进的生产技术,通过双方在经济、文化的交流,为增强和解促进民族融合都有积极作用。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政策就是招降瓦解敌军政策,由于篇幅有限,在以后的文章中笔者在详细讲解。

汉武帝比卫青多活多少岁 汉武帝是靠卫青(5)

3.匈奴对汉朝采取的政策呢,匈奴根据不同时期自身和汉王朝军事、经济实力的对比,以及内部矛盾情况,对汉朝采取了大致三种政策,即“逼贡”政策,“应战”政策和“附汉”政策。

匈奴“逼贡”政策,当匈奴统一草原建立一个强大政权后,对四周采取臣服政策,无论是西域还是对南面的中原地区,都先用“军事”征服政策。对于西域地区,冒顿单于首先赶走月氏,征服楼兰,乌孙、呼揭等西域二十六国,诸引弓之民,皆并为匈奴一家;匈奴对西域的征服获得了很大成功,并在西域设置统治机构进行有效的管理,以致汉使出使西域时,西域各国竟然不敢跟汉交往。

臣服西域的匈奴,不仅获得了大量的粮食钱财,其军事实力也大为增强,而此时的中原地区正处于秦末之乱,六国复国战争以及楚汉战争,其国力状况十分凋敝。

《史记》记载,“汉兴,接秦之弊,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钧驷,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此时汉朝还没有具备与匈奴骑兵抗衡的能力,而匈奴也没有灭掉汉朝的实力,毕竟汉朝人口众多,领土纵深太大了,于是匈奴根据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对西汉采取了武力“逼贡”政策。冒顿单于制定的“逼贡”政策,派出匈奴骑兵不停地掠夺和骚扰边境,惹怒汉高祖刘邦率队亲征,结果中了冒顿单于的诱兵之计,造成“白登之围”差点将汉朝皇帝一举歼灭。

冒顿单于将刘邦围困七天七夜后,完全可以轻易将其消灭,但是他却没有这么做,尽管双方都触动了数十万大军进行决战,最后还是以“和解”的方式解决。冒顿单于之所以围困刘邦,又使其脱围,就是为了实现匈奴的一个战略,迫使汉朝和亲纳贡。

汉武帝比卫青多活多少岁 汉武帝是靠卫青(6)

“白登之围”期间,双方很快地达成了和议,汉王朝委曲求全答应了匈奴提出的和亲纳贡政策,我们来看看匈奴这次成功“逼贡”都取得了哪些好处?

双方首先划定了边境分界线,就是以长城为界,政治上互为平等的“兄弟”,各自为国;经济上开通“关市”,以便于匈奴能够通过交换来取得中原地区的生产生活物资。

《汉书·匈奴传》记载“帝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给遗单于、遣翁主如故约”

奉岁遗,送公主,奉岁遗就是汉朝每年给匈奴进行纳贡,其内容包括酒、米等粮食物品,也包括帛棉絮等其他物资,每年还有一定的金银珠宝以及钱币纳贡。送公主为单于阏氏是匈奴“逼贡”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汉王朝满足匈奴“逼贡”政策的行动都是通过和亲送公主的形势来执行和完成的。

汉朝每有一位新皇帝即位,就要送“公主”和亲一次,同时,匈奴每次新立单于时,汉王庭也要送公主和亲一次,这已经成为当时汉朝和亲政策的一个定制。匈奴明知道汉朝所送的公主没有一个是真正的公主,都是宗室的子女,但是匈奴却没有表现出异议。这就说明,汉朝只要在奉岁遗、通关市等方面让匈奴满意,至于你嫁过来的是什么公主,匈奴无所谓。

然而,鉴于匈奴的“逼贡”政策,汉朝是在国力和军事实力还无法与匈奴抗衡的情况下,不得已为之,以争取休养生息和发展图强的时间。

汉武帝比卫青多活多少岁 汉武帝是靠卫青(7)

匈奴的“应战”政策,匈奴通过“和亲”政策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但与此同时汉朝也抓住机遇发展强大起来,经过文景之治的繁荣,汉朝无论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有了极大的加强,并且汉朝廷一直着手准备加强军事实力,就是为了征服匈奴,在这种情况下,再继续进行和亲政策变得不可能了。汉武帝时期马邑之谋正式撕破了汉匈在“和亲”政策维持下的和平局面,从此拉开了汉匈战争序幕。

此时,匈奴只能被动应战,面对卫青、霍去病等一代百年不遇的军事天才,以及他们所爆发出的远程快速奔袭能力,匈奴措手不及,只有招架之功,难有还手之力,在几次决定性的战役中都以失败告终,如漠南之战,被卫青收复河套地区,高阙之战,右贤王遭到重创,河西之战被霍去病缴获祭天金人,王庭被荡涤,漠北之战,大单于被卫青重创,匈奴最精锐主力被霍去病歼灭,从此匈奴一败涂地,再也没有能力与汉庭抗衡。匈奴在汉王朝大举进攻的同时,为了报复也不断地采取在各地侵扰边境的策略,采取了局部反攻政策,但往往力不从心。

匈奴的“降汉”政策,笔者在文章前部,已经讲了匈奴在各个时期都有降汉的将领,特别是在汉王朝的持续数十年的打击下,匈奴最终以呼韩邪单于俯首称臣的方式结束汉匈百年之战。通过以上原因,我们发现,汉匈无论在战争、和亲、还是对峙等各个时期,匈奴有降汉政策,汉朝有招抚政策,两边一拍而合,造就了大量的匈奴将领归汉。

笔者认为,无论是匈奴归附汉庭,无论是迫于汉朝的武力压力,物质文明的诱导,本身内部矛盾的原因,还是气候变化使其粮食不能供给等等诸多原因,这些都是匈奴归附汉庭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关键原因。

其最关键的因素是汉朝的民族政策:大一统思想,建设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武帝在文化政策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加强了皇亲,发展了经济,使的军事实力也大为增强,在疆土的不断扩大上,思想也必须要加强统一。

汉武帝没有采取秦始皇所采用的“焚书坑儒”等强制手段来控制思想,他采取董仲舒的建议,将儒家思想上升为西汉的统治思想,将儒学上升为指导国家的官方哲学,而儒学思想的核心就是“大一统”思想。这种尊王攘夷的大一统思想从周朝时期就有,已经扎根中原人民心中千余年。汉武帝在推行大一统思想时,通过不断地对外发动征服四夷战争,不仅将他们领土纳入版图,也将这些民族融入一个皇恩浩荡的大帝国中。

汉武帝比卫青多活多少岁 汉武帝是靠卫青(8)

尊重民族平等,承认民族差异,对不同民族采取不同政策,汉初在统治者和思想家的头脑中,华夏(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及游牧民族最大的区别是在文化上的先进与落后,在地位上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汉朝廷在处理民族关系时都变现出了应有的彼此尊重,例如,与南越通使,册封,让南越在政治上或名义上是大汉藩臣,在实际中却给予非常礼遇,并没有鄙视、藐视南越的做法。

再比如,刘邦以和亲的方式来改善汉匈关系,也就是说汉匈两个朝廷皆为联姻亲家,这本身就反映出了平等地位,尽管当时和亲政策是不公平的,但也足以说明当时的人并没有强烈的民族偏见。

汉武帝接受公羊学提出的“尊王攘夷”的思想,对不用民族实行不同的政策,这个思想成为汉武帝处理民族关系的指导思想,包括对匈奴也是利用之中指导思想。

《诗》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六合之内,八方之外,百姓虽老,又恶可以己哉”

以上资料充分概况了汉王朝民族政策,指出少数民族虽然落后,不识伦理纲常,但都是大汉天子的子民,汉朝廷不能采取放任自流的政策,要对他们施以恩德,要用仁义道德来感化他们,只有这样四夷才能归附,经过儒家道德思想的感化,四夷终究会进化为文明之邦,只有这样四夷才能归入华夏民族当中,最终形成一个大一统的中华帝国。

汉武帝所采取的武力政策削弱匈奴后,然后就反对利用武力,采用采用德化政策来使匈奴臣服,这也是汉武帝在每次重大战役胜利后,都会采取怀柔政策,招降和拉拢匈奴王归附汉庭。

参考文献:《史记》、《汉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