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窑红釉好在哪里(聊聊钧釉瓷那些事儿)(1)

在长达万年的历史长河中,世界东方的中华先民们和历代的陶瓷匠师们,以他们的勤劳智慧创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连续不断的中国陶瓷工艺发展过程中一座又一座里程碑······

---- 题记

《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

说起陶瓷,我们会有一个专业的定义:一般由黏土、长石、石英或其他原料经粉碎、混合、成型、干燥、烧制而成的制品。质地较粗、不透明的叫陶器。质地密实、表面光洁、较薄者呈半透明状的叫瓷器。瓷器是由陶器演化而来。由此我们知道了,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简称,这是两个不同的器皿。按现有考古结论和历史演变的证据,世上是先有陶器,进而又有了瓷器。

钧窑红釉好在哪里(聊聊钧釉瓷那些事儿)(2)

大英博物馆钧釉瓷藏品·北宋

世间万物,皆有起源。陶瓷的发明,亦是如此。

如果从江西东北地区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器片算起,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近2万年的历史,即人类的旧石器时代晚期。

当时的原始人,对钻木取火的运用,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是的,我们的祖先,会烤肉了。

另外,他们对粘土的认识也由来已久。祖先们早已发现,被水浸湿后的粘土,有粘性和可塑性,晒干后会变得非常坚硬。

可以说,火的使用、粘土的发现,是陶器发明的两大前提。

陶器的产生,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分不开的。陶器究竟是什么时候怎么出现的,与火的出现和应用于日常食物的烧烤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火的使用,经过若干万年的摸索、尝试,实践中掌握了打击、磨、钻等人工取火的方法,经历了一个从利用自然取火到人工取火的漫长过程。即恐惧—认识—使用。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了。人类在以火烧制食物的偶然中发现在枝条编成的篮子上涂上泥土偶尔枝条被烧去而留下经过火烧的篮状泥土制品形成不易透水的容器(注:这一说法来源于1982年版的由中国硅酸盐学会编制的《中国陶瓷史》)。慢慢地从最初的惊奇到尝试重复利用,生存决定智慧创造,演化出火、泥、水的合理搭配,成为了各种各样的器物。

钧窑红釉好在哪里(聊聊钧釉瓷那些事儿)(3)

大英博物馆钧釉瓷藏品·北宋

查阅历史文献,最早见诸记载的《周书》和《路史·后纪》

我国文献记载:“燧人氏范金和土为釜”,“伏羲作瓮”,“神农耕而作陶”(《太平御览》引《周书》和《路史·后纪》)。

“神农氏食谷,加米于烧石之上食之。黄帝时有釜甑”(《古史考》)。

黄帝有管理陶业的官吏——陶正(见《吕氏春秋》)。宁封子曾任黄帝陶正(见《路史》,《列仙传》,《太平御览》卷八三三)。

“有虞氏尚(重视的意思)陶”(《考工记》·《礼记·檀弓》),“舜陶于河滨,“又作什器于寿丘(《史记·五帝本记》)。

“复后氏堲周”(见《檀弓》),郑注:“火熟日堲,烧土冶,以周于棺”)。

“昆吾作陶”(见《史记·龟策列传·集解》)引《世本》,《吕氏春秋·君守篇》)。

“夏世,昆吾氏作屋瓦”(《古史考》)。

传说中的神农以及夏代,相当公元前30世纪,有人说:细石器文化可能是神农黄帝时期的文化,彩陶文化是虞舜时期的文化,黑陶文化是夏代文化,这是合理的推想。

《路史·后记》说:神农看到木刻的器物湿,金属味恶;圣人的饮食都出于土,所以大量用土烧制为用具,延长了人的寿命①。

《韩非子·五蠹篇》也追述古代人民的生活情况说:“……远古的时代,人吃的瓜果、蚌类,有腥臭的味道,伤害了肠胃,人往往感染疾病②。

自从发明了火,更用火以制造陶器,用陶器烹饪,并用它保存饮料和食物,人的患病率、死亡率大大地降低了,这是陶器对于人类的巨大贡献。

《古史考》说:神农氏食谷加米于烧石之上食之”。自从发明了陶器,才改变了这种方法,大大地方便于烹饪。人类原始社会从采集,渔猎过渡到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生活,各方面都有深刻的变化。陶器的发明,标志着新石器时代或野蛮时代的开始。我国古代制陶工艺不仅有丰富的文献足资征倍,也有大量的陶器出土。

钧窑红釉好在哪里(聊聊钧釉瓷那些事儿)(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