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敬之
1
《明史》将胡惟庸定为明朝一号奸臣,称“当太祖开国之初,胡惟庸凶狡自肆,竟坐叛逆诛死”。
然而,我们不能否认,胡惟庸有真才实干,否则朱元璋绝不会把这个案前小卒一步步提拔为大明首相。
文史名家温功义《三案始末》以明代梃击、红丸、移宫三案为主体,展现“不世出的天才意味”,其中写及帝权与相权之争时,指出:
“进入中书省,胡惟庸的境遇和汪广洋实在大不相同。李善长的那些旧属们,都尽力帮他,他本人又是个办事干练、颇多智术的人,任事之后,一切都显得头头是道,很快就把汪广洋比得越发黯然无光了。”
2
胡惟庸从最初“归太祖于和州,授元帅府奏差。寻转宣使,除宁国主簿,进知县,迁吉安通判,擢湖广佥事。吴元年,召为太常少卿,进本寺卿。洪武三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他也经历步步惊心的升职记
侯天来版胡惟庸
虽他无征战沙场的勇功,也无运筹帷幄的智名,但做实事,他事无巨细,井井有条。即便有非常的手段,在非常之时做非常之事,也很有本事。
电视剧《朱元璋》安排他的出场,是在朱元璋即将反击陈友谅进犯、李善长督造战船心有余力不足之时,胡惟庸带来了利诱威逼的伎俩和超额完工的佳绩。此役,胡惟庸立了大功。
在胡惟庸独掌或领衔中书省的六年里,朱元璋不断派徐达、李文忠、汤和、蓝玉等征战残元余兵、东南倭寇,接连打了胜仗。胡惟庸作为朝廷的大管家,督办粮草、兵饷,功不可没。这些史书上没写,但不等于他没有做。打仗打的是武力,更是兵饷粮饷,若胡惟庸督办不力的话,朱皇帝要追责,诸将会闹事,更不会有后来的那些带兵大将欣然效命胡惟庸的事情。
朱元璋画像
结合《明史·太祖本纪》来看胡惟庸为相的那几年,朝廷征战无败绩,时有外国来朝贡,各地赈灾都到位,“国都始建,土木屡兴”,这都与丞相胡惟庸的能干有着不可分的关系。
3
挑剔的朱元璋和能干的胡惟庸,有过一段合作愉快的蜜月期。“自杨宪诛,帝以惟庸为才,宠任之。惟庸亦自励,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隆。”(《明史·胡惟庸传》)
《三案始末》之“帝权与相权”说:“胡惟庸才始入相,明太祖对他是很满意的,因为他既比汪广洋善于任事,又不像李善长那么遇事专断,有两人之所长又无其所短,实在是个很合理想的人物。”
当初,徐达虽挂了一个右丞相,但长期征战在外,在朝也不理事。李善长独掌中书省,不时向朱元璋要权。屁股还没坐热,朱元璋把“比之萧何,褒称甚至”的李善长罢相。这是强势帝权和争抢相权之间冲突日益加剧的必然结果。
李善长剧照
其间,朱元璋破格起用杨宪和汪广洋,制衡李善长,但两个都不争气。杨宪沉溺权力争斗,任事专断,被朱元璋诛杀,第一个出局。
胡惟庸自被李善长举荐,同汪广洋共相时,就有心施展才能,和罢相不离京、卸职仍不休的李善长达成默契,把朱元璋制约胡、李的汪广洋挤走。心愿遂成,汪被贬黜,胡惟庸放开手脚,再无所顾忌。朱元璋重新起用汪广洋,胡惟庸却成了更加跋扈的首相。汪“谨厚自守,亦不能发奸远祸”。
胡惟庸确是一个大人才,而非一个狗奴才。他让朱元璋感到了真正的威胁。
4
其实,朱元璋把贬黜到广东做参政的汪广洋,重新起用,“复召为左御史大夫。十年复拜右丞相”,也是为了解决能干的胡惟庸相权做大,不断冲突帝权的利益。
但没想到,“广洋颇耽酒,与惟庸同相,浮沉守位而已”。
汪广洋画像
朱元璋大失所望,自己的亲信心腹,竟然和胡惟庸走到了一起,进一步做大相权,威胁帝权,故而大怒,以“朋欺”(庇友欺君)之罪,再度把汪广洋贬至边远的广南地区。这还不解气,他追加一旨,特派专使,追赶汪广洋,追到了就宣读圣旨,“赐敕诛之。”
汪广洋之死,已成为朱元璋向胡惟庸开刀的磨刀石。
汪广洋被赐死后,他有一个姓陈的妾自愿殉夫。而此烈女,竟是获罪后妻女皆入官的陈知县的女儿。这还了得,违背了朱元璋规定的:“没官妇女,上给功臣家。文臣何以得给?”朱元璋大怒,下诏法司彻查此事,丞相胡惟庸有监督不力的罪责。
看来,胡惟庸与汪广洋还做了一笔交易。胡惟庸毒死刘伯温,汪广洋知情不报,原来是回报胡惟庸默认他强纳犯官女儿做了小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