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者扶植计划 第二期#

一、 清代科举分乡试、会试和殿试。参加乡试的,除了监生还有科举生员。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叫童试,也叫童子试、小考、小试,过了童试才能考秀才。有的人在童试上就耗尽了一生,比如《儒林外史》里的周进,所以旧时常有关于老童生的笑话。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乡试在各省省城举行,八月初九日为第一场,十二日为第二场,十五日为第三场。每场考一整天,第一天放进号子,第二天放出来。

清代科举的流程(清代科举制度的构成)(1)

二、考试文体规定用八股文。明代不考作诗,第一场试书义三道,每道限200字以上,经义四道,每道限300字以上;第二场试论一道,限300字以上,诏、诰、表各一道,判语五条;第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五道,每道限300字以上,具体视能力而定,扛不住的可酌情减两道。清初随明制,但乾隆二十二年,乾隆认为只写文章显不出才气,遂决定在乡试、会试时增试五言八韵诗一首。自此以后,院试、乡试、会试都要考作诗,称为试帖诗。后,乡、会试每年轮试一经,五年为一轮,随机循环。于是定首场试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第二场经文五篇,题目内容用五经;第三场策问五道,题问经史、时务、政治。自是遂为永制。

清代科举的流程(清代科举制度的构成)(2)

三、自然字数有限制。清初顺治二年,定初场文字,每篇不得超过550字,二、三场时表不得超过1000字,论策不得超过2000字。由于文字规定得太短,词意难尽。康熙年间,第一场文字宽限到650字。乾隆四十年时又定每篇以700字为率,违者不予录取。

清代科举的流程(清代科举制度的构成)(3)

清代科举的流程(清代科举制度的构成)(4)

四、会试的主考官以内阁大学士担当。清代称主考官为大总裁,由内阁大学士或六部尚书充任。为防作弊,清代新录取的贡士在殿试之前,还要再来一次复试,叫朝考,明代则没有这番折腾。朝考第一称朝元。殿试的状元、榜眼、探花在考中后可按惯例立刻授翰林院修撰和编修,不用参加朝考。殿试二甲第一名的传胪和朝考第一名的朝元,一般也是照例到翰林院任职。

五、清代科举贯彻着民族歧视政策。满人享有种种特权,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这科严格说是不算科举的)。

六、鸦片战争后,科举开始设置新科目。光绪十三年,算学被列入考试科目。光绪二十五年,设经济专科。光绪二十七年,慈禧发布上谕规定答卷一律不准用八股文。光绪三十一年,科举制废除。

七、武举。明清两代的武举也是童、乡、会、殿四试,考试的主要内容都是马步射加策论。评判标准也如出一辙,策论成绩压倒一切,深入骨髓的重文轻武。万历年间曾有大臣提出武举应该增加现场排兵布阵指挥火药武器作战的考试环节,以及策论加考天文地理和军事科学的内容,但没有被采纳。清代武举的武艺考试环节难度全面升级,不过没什么用,清朝武力依旧弱。

(注:如有不足,多多包涵。图源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