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约为10公里的小行星从天而降,随后在地球上引发了大规模的地震、海啸以及火山喷发,更可怕的是,在这颗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后,遮天蔽日的细小物质(如尘埃、气溶胶等)挡住了阳光,将地球笼罩在一片昏暗之中。

为什么恐龙灭绝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如果6500万年前没有小行星撞地球(1)

没有了阳光的照耀,地球上的植物就因为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迅速枯萎,大自然中的食物链也因此而断绝,在一系列的“打击”之下,地球上的生物纷纷灭绝,其中就包括了在地球上称霸了1亿多年的恐龙。

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界存在着多种假说,其中认同度最高的就是以上所述的“撞击说”,该假说认为,小行星的撞击是恐龙灭绝的主要原因,换句话来讲就是,如果没有那颗小行星,恐龙或许就不会灭绝。

为什么恐龙灭绝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如果6500万年前没有小行星撞地球(2)

如果6500万年前没有小行星撞地球,那恐龙到现在会进化成什么样呢?

化石证据表明,虽然早期的哺乳动物和恐龙几乎同时出现在三叠纪末期,但是在随后的1亿多年时间里,哺乳动物却受到了来自恐龙的全方位压制,始终无法向大型化进化。

据此我们可以推测出,如果恐龙没有灭绝,它们就会继续保持地球上的“霸主”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很可能就不会出现哺乳动物的崛起,也就没有后来的人类了。

为什么恐龙灭绝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如果6500万年前没有小行星撞地球(3)

然而即使强大如恐龙,也必须要适应地球的环境,虽然我们无法准确地推测出恐龙到现在会进化成什么样子,但我们却几乎可以肯定,假如恐龙一直进化到现在,那它们的体型就会比6500万年前小得多。

恐龙之所以拥有巨大的体型,除了气候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食物。

在恐龙生活的大部分时期,地球上的植物都是以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为主,这些植物属于“碳三植物”,由于“碳三植物”的木质化程度低,容易被消化和吸收,所以植食恐龙就可以一次吃掉大量的植物,并且还可以在无需咀嚼的情况下充分地吸收植物中的能量,由于它们从食物中获取能量的效率相当高,因此它们的体型就可以向大型化发展。

为什么恐龙灭绝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如果6500万年前没有小行星撞地球(4)

在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动物通常都会倾向于向更大的体型进化,植食恐龙也不例外,它们的体型变大了,以它们为食的肉食恐龙的体型当然也会跟着变大(否则还怎么吃?),所以地球上就出现了众多体型庞大的恐龙。

然而早在白垩纪末期的时候,被子植物就已经成为了地球上的优势植物,它们属于“碳四植物”,与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相比,被子植物的木质化程度更高,所以就不容易被消化和吸收。

(注:在进化光合作用的时候,“碳三植物”会首先合成含有三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碳四植物”则会首先合成含有四个碳原子的化合物)

为什么恐龙灭绝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如果6500万年前没有小行星撞地球(5)

实际上,现在地球上植食动物的主要食物——草,其实就是被子植物,草是如此难以消化,以至于以草为食的动物们都会将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吃草,而即使是这样,它们获取能量的效率也远远无法与当年的植食恐龙相比,因此它们的体型根本就无法长到像当年的植食恐龙那么大,相应的,现在地球上的食肉动物也就不会具备像当年的食肉恐龙那么大的体型。

因此可以说,如果6500万年前没有小行星撞地球,并且恐龙得以继续在地球上发展,那么随着被子植物的繁荣兴盛,它们也必须向小型化进化,否则的话就会因为无法获得足够的能量而被大自然“淘汰出局”,而到了现在,如果地球上还存在着恐龙,那么它们的体型就会进化得比原来小得多。

为什么恐龙灭绝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如果6500万年前没有小行星撞地球(6)

值得一提的是,古生物学家普遍认为,现在地球上的鸟类,其实就是由远古时期的恐龙进化而来的一个分支,其进化路线为:恐龙总目——蜥臀目——兽脚亚目——手盗龙类——鸟翼类——鸟纲,从这方面来讲,恐龙其实并没有完全灭绝,它们的后裔现在仍然生活在地球上。


好了,今天我们就先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关注我们,我们下次再见`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