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第四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的言行:替别人做事时有没有尽心尽力呢?与朋友交往时有没有信守承诺呢?在把做人处事的道理传授给别人时自己有没有去实践做到呢?”。这一章的知名度很高,在学生时代,动不动就 听到有老师脱口而出,提醒大家要时刻注意反省自己的言行。但老师在课堂上对原文的解释似乎又不怎么准确、全面!学生听的也是懵懵懂懂、一脸懵逼。那时也没什么参考资料来辅助理解,只好老师说什么学生就怎么理解,只要符合考试的标准答案就行。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进行补充解读,来弥补学生时代有些老师的生搬硬套的解释。

首先,“三省吾身”中的“三”并不是以前课堂上解释的“三”次,也不是只针对这一章中的三句话进行反省。况且人生需要省察的是方方面面的问题。我们的要求就是时刻保持反省的心态,只要出了问题,就要反省自己是不是有错。“三”这个字古代作“多数”来解释,就像《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的“三”也是“多数”的意思。另外,曾参是个有名的孝子,然而在上面的三段话中并没有他对孝顺方面的反省,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曾参每天的反省并不只有三次。

论语中的六则语录所讲的读书方法(学而篇第四章的启示)(1)

其次,“为人谋而不忠乎?”,我们把它解读成“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尽力?”。这里的“忠”解释成“尽心尽力”。俗话说:受人之托 忠人之事、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在工作中我们上面有领导、在外面做事时有老板,只要是我们答应的事情就要尽心尽力地去做,这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类人是最容易获得别人的信任与提拔的,试问一下谁不喜欢对自己忠诚可靠又尽心尽力的人呢?

第三,“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一句教导我们与人相处时要信守承诺。这一句话本身没有问题,它的宗旨是想让我们成为一个“守信用的、一诺千金”的君子。可是它的问题是在于说的太绝对了。我们当初承诺的诺言,从答应的那一刻起,到将来需要兑现的时候,中间有一段时间差,恰恰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就可能出现变化。如果是情况变得更糟糕了,那我们还需要继续兑现承诺吗?我举个例子,假如你找我借车,我答应第二天借给你,可是当第二天你来取车时,我发现你浑身酒气、说话也语无伦次,那么我还能把车借给你吗?如果我一味地为了守信用而借车给你的话,很可能会害了你。我们讲一个人应该信守承诺只是指的是在正常情况下,当外在的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我们也要及时地重新作出评估、判断,这才是真正的守信。

第四,“传不习乎?”,这里的“习”和“学而时习之”的“习”意思是一样的,都是“实践”的意思。就是要求别人做到的我自己是否先做到了呢?德行的培养与提高和说话并不一样,一个人说话可以很高调,也可以说的很美妙动听,但是如果说的话做不到,那这一切都毫无意义。德行的培养需要我们从点滴做起,言必行、行必果。有人会说那“德行”有什么用处呢?又不能当饭吃、当钱花。是的,从物质层面上来说追求“德行”的提高並没有什么用,可是在精神层面上来说: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会带给你内心的坦荡、心灵的愉悦,会得到周围人群的认可与赞许,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财富。

论语中的六则语录所讲的读书方法(学而篇第四章的启示)(2)

曾参为什么要提醒自己时时注意反省呢?因为我们在与人群互动时,很容易在主观上把过错推给别人,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这一方面容易导致双方的对立,另一方面也容易忽略别人为什么会这样的原因、立场等因素。况且你只是反省别人的错误,那别人要是不改正呢?那又怎么办呢?这对解决问题也没什么帮助。孟子也曾说过:“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就是当一个人遇事行不通时,都要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反省之后,如果问题在自己身上,那就改掉。

儒家思想认为我们作为一个人,不能脱离人群而存在,儒家没有关起门来的君子。你要想成为一个有修养、人格的君子吗?必须打开门、走出去与人群互动。这一点与“道家”的思想是不一样的,“道家”的“圣人”是悟的的、认清路这个世界本质的人,他可以像老子一样骑着青牛出函谷关到终南山去隐居,到最后不之其终。

论语中的六则语录所讲的读书方法(学而篇第四章的启示)(3)

谢谢朋友们的阅读,您的关注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