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艾森、刘诗雯、樊振东、谢杏芳……这些奥运冠军或世界冠军,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母校——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伟伦体校)。在第18届雅加达亚运会上,广州所获的16枚金牌中,该学院贡献10枚;在第15届广东省运动会上,该学院培养的广州代表队共斩获97枚金牌,占广州体育代表团金牌总数的59.87%。

是什么造就了这座“冠军摇篮”?记者走进该学院采访发现,学院训、科、医、学四位一体的科学体系正是“冠军摇篮”的培养密码。

广东省广州市最出名的学校 广州有一所学校被誉为(1)

文化学习——提高运动员文化学习质量

近年来,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加强未成年人教育,以“冠军精神”为引领,充分挖掘学院冠军文化资源,走出了一条以文化建设带动体育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走进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跳水馆、体操馆等训练场所,可以看到这里的运动员大多数都是未成年人,许多年幼的运动员只有六七岁。

从小参与训练的运动员,很难在普通学校学习。然而,众所周知,竞技体育存在着极高的淘汰率,真正走向金字塔尖成为世界冠军、奥运冠军的人可谓凤毛麟角。剩下的人的出路在哪里?

为了适应运动训练发展的规律,使运动员能按教育的规律和掌握知识的规律成长,给运动员未来一个“出口”,2004年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以来,学院构建了“训学合一”的培养机制,完善了运动员从小学到大学、从选拔、培养到输送、升学的“十四年一贯制”人才培养通道,实现运动员中、高职有效衔接,确保广州运动员能接受大学教育。

广东省广州市最出名的学校 广州有一所学校被誉为(2)

“训、科、医、学”的机制,实际上就是训练、科研、医疗和学习。运动员的学习被放在和训练同等重要的位置。运动员在参加广东省运会之前,都必须参加文化课的考试。如果考试通不过,那该运动员连参加比赛的资格都没有。目前,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运动员文化学习成绩达到了天河区属学校水平,组织运动员参加省运会赛前文化考试,通过率达100%。

提高运动员文化学习质量的意义在于,运动员可以更好地分析自己存在的问题,理解教练员的意图。如果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这是解决青少年运动员就学、就业渠道畅通的问题,让运动员、家长免除未来步入社会的后顾之忧,从而更好地投入日常的训练之中,解决了过去一直存在的学训矛盾的问题。

据介绍,近四年来,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有529名运动员学生通过自主招生考试,163名运动员学生退训后顺利转段高职学习。

“联合会诊”——全方位保障科学训练

每周一,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都有一次例会——训、科、医、学工作例会。这个例会就像是医院医生的联合“会诊”——在例会上,各专项部负责人、教练员、科研和医务人员会共同研究解决问题;为18个重点项目配备科研和医务专职人员,在训练强度监控、运动技术、生物力学、心理调节、营养调控等方面提供科技支撑;加大投入为训练单位建设体能训练中心,配齐设施设备和专职训练师,对各运动队进行专项体能训练。有了常态化的联合“会诊”,“疑难杂症”自然能够迎刃而解。

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已连续4个周期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也是挂牌的国家队训练基地之一。“全国大概有15个挂牌的国家级训练基地,学院在市一级里是唯一一家。由于完备的训练保障条件,每年冬训,击剑、跆拳道等国家队都会把学院作为训练基地首选。”学院副院长李国平告诉记者。

广东省广州市最出名的学校 广州有一所学校被誉为(3)

“训、科、医、学”的四位一体机制在这里被有机统一在一起。广州体育科学研究所在该校专门设点,与该校的体育科研中心成立科研团队一起为运动员制订营养健康菜谱、跟踪减重运动员身体状况。体能教练则为队员进行体能测试和训练,通过专业的“鹰眼测试”将队员生理指标及时反馈给教练员,帮助教练员根据运动员疲劳程度和运动量情况有的放矢地调整训练安排。

2018年8月2日,广东省运会女子甲组篮球决赛前一天的半决赛中,广州队遇到强敌深圳队。广州队虽取得胜利,但连日征战的队员早已疲惫不堪。学院为队伍配备的随队医生在赛后的晚上给每一名队员拉伸、按摩,为队员恢复体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按摩从晚上8时持续到11时,医生们的手都在不停地颤抖。”医生罗杰回忆说,“看到今天的成绩,一切都值得。”

广东省广州市最出名的学校 广州有一所学校被誉为(4)

奥运跟踪——人文关怀塑造“家”的情怀

通过不断加强、改进和优化青少年训练和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出来的运动员成为广州市参加省运会、青运会、全运会、奥运会人才的主要来源和支撑。

向下,学院教练深入各区体校、俱乐部为运动员基层培养和选材扎根;向上,做好大赛参赛和奥运跟踪保障工作,为运动员争取大赛机会“施肥”。

优秀人才在这里涌现,他们从广州队进入省队,未来也许成为国家队的一员。但从这里走出去的运动员,永远都能在这里找到家的感觉。

所谓“奥运跟踪”实际上就是保障,也就是更好地解决运动员在训练、生活包括家庭各方面的问题,全方位地为运动员排忧解难。对于运动员,尤其是进入国家队的高水平运动员来说,与家人聚少离多可能是常态,常年的训练、比赛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学校的工作人员和教练员就主动担当起了与家长、运动员的沟通枢纽。

广东省广州市最出名的学校 广州有一所学校被誉为(5)

蹦床运动员李丹前一段时间生了孩子之后准备复出,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尽其所能帮她解决一些顾虑;以前奥运冠军雷声的家庭也遇到一些困难,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也出力帮忙。在某种程度上,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扮演者运动员“娘家人”的角色,他们总是尽力让运动员和家人感到暖心。

有了“训、科、医、学”四位一体的科学保障体系,再加上人性化的“奥运跟踪”服务,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打造出全国唯一由省会城市政府主办的“冠军摇篮”,为广州建设国际体育名城贡献了重要力量。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林霞虹 通讯员 冯鸿新、司徒志杰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林霞虹 通讯员 司徒志杰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林传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