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品读细说红楼梦203(品读经典精编版蒋勋细说红楼梦第一回)(1)

编者按

我们将按章回陆续推送精编版《蒋勋细说红楼梦》,之所以说是精编版,是因为文章中既有蒋勋老师讲述的语音,还有精彩段落的文字实录,并时常穿插蒋勋老师感悟、相关诗词讲解、古典常识等等,我们将尽最大努力打造匠心之作,以飨读者,欢迎收听分享交流。

蒋勋品读细说红楼梦203(品读经典精编版蒋勋细说红楼梦第一回)(2)

蒋勋

蒋勋品读细说红楼梦203(品读经典精编版蒋勋细说红楼梦第一回)(3)

蒋勋:著名画家、诗人、作家、美学家。福建长乐人,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台湾。其文笔语言清丽流畅,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深受多方喜爱和好评。

《蒋勋说红楼梦》是蒋勋倾注长达半个世纪反复阅读《红楼梦》数十遍后的心血之作,也是他根据自己对中国文化美学的精深研究,从人性的、文学的角度挖掘《红楼梦》独特的人文内涵,还原《红楼梦》真正的文学内蕴的震撼大作,他让读者不再陷入诸如考据、论证、红学派别的迷阵,以独特的青春视角,从心理学、文学、民俗等不同知识领域解读了另一种《红楼梦》。

点击音频,即可收听

音频精彩片段文字实录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我的《红楼梦》记忆

我没有想到会讲《红楼梦》,一直不想开讲的原因,可能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从十二三岁时开始读《红楼梦》,读得入迷,功课一塌糊涂。所以家里有一段时间禁止我读《红楼梦》。记忆很深的是在坊间买的一本《红楼梦》,是用当时一个电影明星(乐蒂)演的林黛玉剧照做的封面,晚上躲在棉被里面,用手电筒照着看。所以,《红楼梦》对我来说是特别的记忆,是青少年时期的一段私密感情的记忆。有时候觉得不应该跟很多人分享这种很个人的情感。

读大学时,很多科系里面,比如中文系,会开《红楼梦》的课,偶尔也去旁听一下,总觉得跟自己躲在棉被里面看《红楼梦》的感觉不一样。我相信很多大学研究所里开这个课,都比较着重于研究,一学期都在讲关于考证的部分,始终没有碰到小说本身。所以我一直在疑虑,我自己阅读《红楼梦》的方法,我和《红楼梦》间那种很私密的情感,适不适合跟很多朋友分享。

从清代乾隆年间开始,有很多《红楼梦》的手抄本流传。许多人不知道是谁写的,每个人读到的可能是散乱的一回两回,没有写完,最多到了第八十回就没有了。它在民间流传,大家也觉得可有可无,从来不是不得了的“文学”,也没有人注意它。可慢慢地,它变成了大家爱读的东西。这种“乐读”的快乐,就引发了《红楼梦》从手抄本变成印刷品出版。

人们大都知道程伟元这个人。程伟元是个出版商,他跟另外一个叫高鹗的写小说的人合作,在手抄本的《红楼梦》八十回后面又补了四十回,便成了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并将其印刷出版,才有了普及的《红楼梦》。最早的《红楼梦》,就是手抄的。谁喜欢它,谁就手抄。现在的朋友会觉得不可思议,怎么用手抄?如今拿一部《红楼梦》来,我们光看印刷品都已经吓晕了,何况是手抄。可是对我这个年龄层的人来讲,完全可以理解。我在大学的时候还手抄过鲁迅的小说。因为当时复印机不发达,从台湾大学借到当时被列为“禁书”的鲁迅的《呐喊》和《彷徨》。偷偷借出来的朋友说,两天后你们一定要还。所以我们就连夜抄,一个人抄累了,就跑去睡,另外的人就接着抄。所以我知道什么叫做“手抄本”,“手抄本”说明你真喜欢那个作品,不能买,就用手抄。

《红楼梦》最早的手抄版本慢慢被人搜集,像后来的胡适这样受过西方严格考证学或文学史研究训练的人,回到中国,开始对这部作品进行研究,也开始探讨很多被我们今天列为“红学”的问题。

一本写青少年的书

我想,讲《红楼梦》,我不会碰太多的“红学”,红学简直像大海一样,掉进去就再也爬不出来了。我的很多学生现在还在修研究所的《红楼梦》课程,到最后碰不到太多跟小说有关的东西,一直在外围转,比如,作者是谁,作者的家世如何,宝玉影射谁——这叫做红学考证。不是说考证不重要,但是我们读小说的时候,它就是小说,读起来要很好看。我们要读进去,让它跟我们人生之间有一种对话,不一定要把它当成研究工作来做。可是在中国传统的文化道统当中,一般人觉得,任何一本书,如果能够流传,一定有文以载道的意义。“文”是文章,“道”是道统。一本书只有能承载一种道德,才有流传的意义,像《四书》、《五经》,都有重大的文化使命。我想,小说这种东西是从茶余饭后的消遣发展出来的,首先还是要“好看”、“有趣”。

我看到几个有趣的版本对《红楼梦》的考证,他们会把《红楼梦》牵强附会到说它要讲的是反清复明的故事。比如说有一个学者就是专门说里面哪一个人是明朝末年反清的哪一个人。《红楼梦》变得很奇怪,有一点像一个公式,每个人都可以附会出自己所要的东西。那个学者,心里只有反清复明,就在这里面套用反清复明的公式,讲得头头是道,而且完全能自圆其说。另外一个学者说,这个小说是讲清朝顺治皇帝跟董小宛的故事。顺治皇帝爱上了董小宛,后来出家,在五台山做了和尚,《红楼梦》隐喻这个故事,所以宝玉是谁,黛玉又是谁,一样头头是道,而且也可以自圆其说。我读了这些考证以后,发现《红楼梦》这本小说,你套用任何故事都可以言之成理。

我想,最早喜欢看《红楼梦》手抄本的人或许不在意它是不是文学,它会不会被放到文学系去作为研究的对象,重要的是它这么好看,好看到你十二岁看它,三十岁又看它,四十岁还看它。在不同的年龄去看《红楼梦》,感受不同,但是都“好看”。

小时候家里一方面禁止我看《红楼梦》,一方面说《红楼梦》真好看。大人的世界很矛盾。不准我看,又说好看得不得了。我当然好奇,躲在棉被里看《红楼梦》的时候,就想:说不定大人们以前也这样偷看。

《红楼梦》其实是写青少年的一本书,它今天变成了古典文学,很多人都觉得它是老年人读的书。被改编成了电影、电视连续剧,人物角色年龄也被加大,比如王熙凤,有时候是四十几岁的演员演。小说里面,王熙凤开始大概十七岁左右,林黛玉进贾府时应该是十二岁左右,贾宝玉大黛玉一岁,宝钗又大一点,他们在小说里都是十五岁上下的青少年。

所以,我第一个要讲的就是《红楼梦》中人物的年龄问题。他们全部是少年。想想看,我们家里十二岁的女孩子、十三岁的男孩子,他们在做什么事?他们就是《红楼梦》里面的林黛玉和贾宝玉。如果超过十五岁,他大概就不会这么呆了,像黛玉,整天没事在那边哭,无缘无故地就生气了,计较宝玉对别人好,嫌对她不够好,这就是少女情怀、小女孩情态。所以,读《红楼梦》,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把人物还原到青少年。

蒋勋品读细说红楼梦203(品读经典精编版蒋勋细说红楼梦第一回)(4)

”林青霞说,蒋勋的声音是她的半颗安眠药,能给予她安定的力量。《红楼梦》做为中国文学巨著,应该是我读的时间最久遍数最多的一本书了。虽无点滴成就,但就是喜欢翻阅。偶然听了一段《蒋勋细说红楼梦》,深得我心,从此痴迷,一发不可收拾。”

蒋勋品读细说红楼梦203(品读经典精编版蒋勋细说红楼梦第一回)(5)

好了歌赏析: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蒋勋品读细说红楼梦203(品读经典精编版蒋勋细说红楼梦第一回)(6)

好了歌译文:

人人都知道神仙好,只有功名是没法忘记的,

从古至今的将领和丞相都在哪里,如今只剩下一堆荒坟;

人人都知道神仙好,只有财富是没法忘记的,

活了一世,只恨积攒了没多少钱,等到钱多了的时候,眼睛一闭就离世了;

人人都知道神仙好,只有娇妻是没法忘记的,

活着的时候天天诉说的恩情,死去之后又改嫁他人;

人人都知道神仙好,只有儿孙是没法忘记的,

一片痴心教育孩子的父母从古来就有许多,但是有谁看见了那些所谓孝顺的儿孙呢?

蒋勋感悟:

《好了歌》讲出我们心里恐惧的东西,它可能是健康、亲人的幸福、爱、钱财、权力,一切你放不下的东西,《好了歌》告诉我们,总有一天都要放下。

如果你喜欢本期内容请在下方点赞

欢迎留言&转发朋友圈

蒋勋品读细说红楼梦203(品读经典精编版蒋勋细说红楼梦第一回)(7)

图文素材综合整理转载自网络,本文使用的音频、文字实录版权系蒋勋先生所有,仅作为交流分享使用,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欢迎分享,如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本号。

蒋勋品读细说红楼梦203(品读经典精编版蒋勋细说红楼梦第一回)(8)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看更多精彩文章

蒋勋品读细说红楼梦203(品读经典精编版蒋勋细说红楼梦第一回)(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