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和立冬这两个节气,究竟闹出了什么样的误会?

19 8 9 年1 期的《语言教学与研究》刊载了张清常先生的一篇文章,其中就有对冬至这一词语法解释的相关内容,张先生认为,冬至一词是动宾倒置结构,是到了冬天的意思。而1956年陆志韦先生却提出了冬至一词的结构是主谓关系,即冬天来了的意思。但无论是动宾倒置还是主谓结构,这两位先生在理解冬至一词所表述的含义时的态度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冬至是冬天的开始。

立冬和冬至是一个季节吗(当小朋友问立冬和冬至区别在哪时)(1)

误会

然而,当冬至被大家普遍认为是冬天开始的时候起,另外一个节气,“立冬”就表示自己对这个结论很不赞成,很不开心。从中国传统历法和习俗上来看,立冬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冬天的开始,宋代诗人释文珦的诗中就曾这样写道:“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古人对立冬这个气节是十分重视的,把立冬和立春,立夏,立秋合在一起统称四立。四立其实就是划分四个季节的节点,代表着它们各自季节的开始。

既然大家都是代表着冬天的开始,那为何在立冬和冬至之间还相隔着小雪和大雪两个节气呢?众所周知,立冬之后大概还有一个半月的时间才到冬至,难道这一个半月我们都过着假的冬天?

立冬和冬至是一个季节吗(当小朋友问立冬和冬至区别在哪时)(2)

立冬和冬至并不在同一天

那么,立冬和冬至,谁才是真正意义上冬天的开始呢?且听谈艺(作者)慢慢道来。

立冬说:我是冬天开始的唯一代言人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研究二十四节气,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事业。二十四节气包含着人文,天文和地文三套知识,凝结了几千年中国农耕文明的精髓。而想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夯实华夏文明的根基,对二十四节气的深入研究是无法回避和跳开的。

立冬和冬至是一个季节吗(当小朋友问立冬和冬至区别在哪时)(3)

如前文所述,华夏文明的延续基础来自于古代农耕社会的发展,二十四节气正是历代民众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经验总结,是几千年农耕社会代代相传的宝贵文化财富。

其中,二十四节气又分为节和气两条知识线,古人常常把每个月的第一个节气称之为节,而把另外一个节气称为中气。节这个字更多的是用来代表时间节点,而古人理解的气大体是流动,变化的意思,那么中气相对于节,更倾向于表示这一个月气候的变化了。

我来举个例子,拿立春和雨水这两个相连的节气来进行一番分析,立春代表的是春天的开始,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雨水则是立春之后这个月发生的气候变化。同样,立冬和小寒这两个相连的节气,立冬是一个时间概念,小寒强调的是变化。大雪和冬至这两个相连的节气我们自然也可以如此去理解。

立冬和冬至是一个季节吗(当小朋友问立冬和冬至区别在哪时)(4)

冬至像变红的果实,而不是变红的时间

单从时间概念的角度上分析,立冬是冬天的开始无疑,而冬至或许只是表述一个阶段气候的变化。

冬至究竟是个什么意思?

文章开头,谈艺(作者)引用了两位从事语言教育工作的专家观点,虽然他们都一致认为冬至才是冬天的开始,但实际上,这两位专家在研究冬至这一词时忽略了从中国传统民俗和人文上的考量力度,单纯把冬至一词的含义架立在现代汉语语法的语境中去加以研究了。

如我上段文字说言明的,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气,而气在古人的语境思维中往往代表着变化,流动。那冬至的这个至,就需要放在古人的思维框架中去研究了。

立冬和冬至是一个季节吗(当小朋友问立冬和冬至区别在哪时)(5)

陈寅恪的观点

陈寅恪先生曾说研究历史需要具备“了解之同情”的思维,指的就是要从当时人们的思维逻辑习惯中去分析一段历史,把这个方法放在二十四节气的“冬至”一词的分析上也是适用的。

清代的林觉民在《与妻书》中这样写道:“吾爱汝至。”这里的至就是极致的意思,同样我们以前也接触过的一些词,如至高无上,至理名言等,至又可以作为形容词来看。那冬至是不是也可以理解成寒冬已经达到了极致的意思呢?

立冬和冬至是一个季节吗(当小朋友问立冬和冬至区别在哪时)(6)

南北回归线与节气

冬至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的南回归线,这一天是北半球日照时间最短的一天,而从这一天开始,之后的白天时间将会越来越长。我们不难想象,虽然此时的温度还在不断的趋于寒冷,但古人或许更相信随着白天日照时间的持续增加,气温也会越来越暖和。他们或许更直观的接受了这样一个概念,最冷的时间终于要过去了,万物复数,春回大地已经不远了。

于是,谈艺认为,冬至在古人的思维逻辑下,不但不是冬天的开始,甚至还代表着冬天即将结束了。

结论

冬至和立冬,虽然一字之差,但其中所能挖掘出的只是又何止万万字呢?谈艺在埋头写该篇文章时,总是不断的为古人智慧所惊艳折服,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先贤智慧,真的不是盖的。正如舞台上的戏剧表演者一样,一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深藏着数十年的寒暑之功。

立冬和冬至是一个季节吗(当小朋友问立冬和冬至区别在哪时)(7)

弥足珍贵的传统文化

而冬至和立冬所产生的误会,究其根源,还是现代人的思维逻辑和语言环境已经与古人大相径庭,而现代人又草率的用现代人思维去分析古人的智慧,真正是似是而非,管窥蠡测了。

再次谢谢阅读,向读者致敬!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谈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