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长这个职位,在不同的时期是有区别的,仅以秦朝为例简单说明一下。

诸葛亮舌战东吴群儒时说过这么一句话:

汉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屦,又何足为辱乎?

可见在诸葛亮等人士人心中,亭长一职,可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职务,和织席贩屦比起来,也没见得能高到哪里去。

秦朝在地方实施的是郡县制,郡是地方最高行政级别,郡之下是县。如果类比到现在,郡相当于省(直辖市),县的实际管辖的范围可能相当于现在的乡镇。

县的长官为县令或县长(大县为令,小县为长),县令手下有县蔚、县丞、主吏、狱掾等手下,比如说萧何为沛县主吏, 曹参为沛县狱掾。这些人都是有品秩的,是正儿八经的官,也就是说是国家给发工资的。

在县一下,则是乡,用现在的话来说,乡的实际管辖的范围可能就几个村那么大。

乡的长官为乡有三老、嗇夫、游徼。三老掌管教化,嗇夫负责司法审判、税赋征收,游徼负责地方治安、缉拿盗贼。

三老、嗇夫、游徼之中,只有三老是有品秩的,属于官,国家给发工资的,嗇夫、游徼都是无品秩,属于吏,国家不给发工资的。

在乡以下,则设有亭,长官为亭长。如果类比到现在,亭管辖的范围就是现在一个行政村那么大的地盘。

秦国各个官员的职务(秦国的亭长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1)

亭长也是没有品秩的,属于吏。亭长的主要职责: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也就是说亭长主要是负责维护地方治安,处理民事纠纷,在顺便兼职驿站管理员的工作。

亭长一般都是由地方上有威望的乡绅担任,当然也有例外,比如说泗水亭长刘邦。作为历史上最出名亭长,刘邦当时可能每个威望,但是有号召力啊。

国家虽然不给亭长发工资,但作为一个地方小吏,还是饿不死的。地方上的人也会自愿缴纳一部分钱财,供亭长来维持治安所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