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老师不敢管学生,家长无法管孩子成为常态。明明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却成为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高危职业。小时候老师们的棍棒教育,让我们明白犯错就要惩戒,惩戒就有效果。然而,越往后,老师们越不敢管。迫于舆论压力,迫于社会环境,最终只能是两败俱伤。如今,《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颁布,给教育的困境带来了春风一缕。

教育部对教师戒尺的规定(把戒尺还给老师)(1)

不敢教育,心有余悸

作为初中班主任,每天和学生们打交道,深知教育孩子的个中辛酸。相对比小学生的乖巧稚嫩和高中生的懂事自觉,初中生更加叛逆难管。他们往往自命不凡,不愿再被人指指点点,但是又缺乏独立能力,只能在一次次“顶撞”中,艰难学会成长。树不修不直,人不教不才,我们既要教会孩子知识,也要让他们懂得做人处事。

教育部对教师戒尺的规定(把戒尺还给老师)(2)

然而,老师们的惩戒往往阻碍重重。一方面是学生及其家庭本身因素,另一方面是社会舆论的单方面成见。作为00后和10后的学生,从小受到家长的宠溺,这一代的学生们,不仅有父母双方的呵护,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乃至叔父、舅舅等关爱。没有吃过苦,没有受过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祖宗,被家长们恨不得宠到天上去。

教育部对教师戒尺的规定(把戒尺还给老师)(3)

过分的溺爱下,学生心中没有敬畏心,明明犯错,还梗着脖子,强词夺理。最可悲的是,家长在学校的教育中,经常充当不配合的角色,甚至会“助纣为虐”,把矛头对准老师。这样的情况下,只能让老师们劳神又伤心。教育没有一致性,老师单方面努力,家长充当反面角色,最终只能是徒劳无功。

教育部对教师戒尺的规定(把戒尺还给老师)(4)

而且,一旦老师的惩戒稍有偏差,社会舆论几乎都是一边倒地“讨伐”,即便有微弱的声音出现,也只能湮没在网络暴力中。开展人肉搜索,无限放大其言行。更无奈的是,往往一个老师的行为,会被推及到整个教师队伍。也许是网民们爱子心切,也许是理想化的形象落差,只要出现师生矛盾,教师都会被丢到“薄弱群体”。

惩戒当立,教育有方

既然如此,那么学校的惩戒还要不要?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也是必须的。只是我们要把握教育的尺度,注意教育的方式。适当的惩戒,让学生尊敬师长,迷途知返。不怕犯错,就怕错而不改。对于孩子们的错误,要辩证看待,什么情况下必须严惩,什么情况下可以宽恕,需要弹性惩戒的智慧。

教育部对教师戒尺的规定(把戒尺还给老师)(5)

如果现在不惩戒,以后只能是自食恶果。小时偷针,长大偷钱,遇到问题不解决,那以后更无法面对社会的枪林弹雨。一个简单的例子,班里有个学生总是挑衅别人,无缘无故言语攻击,甚至于动手动脚。同学们厌恶至极,他自己反而浑然不觉,甚至自我感觉良好。因为强势的学生反戈一击,正好遂了他的心意;温顺的学生置之不理,反倒讨个没趣。

教育部对教师戒尺的规定(把戒尺还给老师)(6)

久而久之,他成为班里的不稳定分子,时常就有课间打闹发生。尽管老师一次次劝诫,但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学生没有敬畏心,让这场教育略显单薄。终于,当我们看到网上一个短视频,给了学生直击内心的震撼。一个羚羊自恃强大,竟然挑战百兽之王猛虎,结局不出所料,猛虎不费吹灰之力咬断了羚羊的脖子

教育部对教师戒尺的规定(把戒尺还给老师)(7)

看完视频,所有的学生都陷入沉思。这只羚羊也许从小被爸妈惯养,不知天高地厚,不识自然法则,最终的结果只能是送了性命。反观学生的言行,如果不在学校把问题改掉,到了社会大考场,等待他的就不是徐徐春风,而是针锋相对的凛冽。到时候就没有那么多解释的机会,只能是引颈待戮,任人宰割。

宽严相济,温暖有度

对于学生的批评,一定要有尺度和温度,切不可一刀切的苛责,在严厉之外找到情感的共鸣。我们既要让学生知道犯错要有所承担,也要让他懂得老师是为他好。我们在批评学生前,要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听取不同学生的申辩,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再去做出合理的惩戒。

教育部对教师戒尺的规定(把戒尺还给老师)(8)

以初一的学生为例,他们刚刚脱离六年级的束缚,进入到了更紧张的初中。然而,本身玩心大,没有自觉性的孩子,很难规规矩矩地学习。这个时候就需要班规校纪的束缚,离不开班主任和各科老师的耐心教育。对于行为习惯差的学生犯错,要给足他们机会,在一次次的师生对话中,化敌为友,适应学情。

教育部对教师戒尺的规定(把戒尺还给老师)(9)

惩戒措施的出台,让老师有了一定的底气,但是每一条内容的具体设定,又在严格约束着教育的尺度。如何实行惩戒措施,怎样有效惩戒,都是需要科学规范的。作为教师,就是再在气头上,都要注意方式方法。爱护学生,保护自己,惩戒的目的是为了教育,绝不是逞一时之快。

教育部对教师戒尺的规定(把戒尺还给老师)(10)

心中有戒尺,行为有规范。真心希望惩戒细则的出台,能够给学生和老师,带来双赢的局面。既能规范教师的行为,又能保护学生们的利益。教书育人,教学相长,在学校这个神圣的地方,实现教育理想的最大化。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努力守住教师的一片初心。

教育部对教师戒尺的规定(把戒尺还给老师)(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