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司空图论诗的代表作。

在这里,作者着重从韵味的角度来谈诗歌意境的创造。

即认为好诗必须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即在语言文字之外,别有韵味。与作者在《诗品》中所说;“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同一意思。宋诗人梅尧臣主张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严羽《沧浪诗话》所说的“言有尽而意无穷”,亦即是此意。

韵味

而这“味”是妙在“咸酸之外”的,不是意尽于句中,而是要“近而不浮,远而不尽”(诗的形象近在眼前,诗人写时,有妙手偶得之感,而不浮于浮浅;诗的境界极为深远,不是意尽于句中。)

好诗能够给读者留下联想与回味的余地,从而达到“思与境偕”的艺术“诣极”。

这与作者在《与极浦书》中所标举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反对表象的堆砌,强调意境的创作。

这种韵味,不仅存在于风格“澄澹”(风格的清深淡远)的诗中,而且也存在于风格“遒举”(笔力挺拔,风格遒劲)的篇章。

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含蓄(好诗的24种味道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1)

作者认为,虽然前辈诸贤不是专工一路,但追求具有“韵外之致”的“意象”的创作则是共同的。作者著名的《二十四诗品》也是从这个观点出发来论述各种风格的。后来,宋人严羽的妙悟说,清人王士禛的神韵说,都多少受到司空图韵味说的影响。

有闲阶级

司空图的韵味说重在艺术特征的探索,接触到形象思维问题,同时也接触到作品来源于生活的问题。如他标举自己的诗句,有所谓得于早春、山中、江南、塞下、丧乱、道宫、夏景、佛寺、郊园、乐府、寂寥、惬适等等。

但这里除了塞下、丧乱两项外,大都是一些孤寂出世、悠闲自在的有闲阶级生活,这和他在《诗品》中主要描述的生活情调,如

“阅音修篁,美曰载归”,(在竹林中听音乐,与美俱归)

“绿林野屋,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

“筑屋松下,脱帽看诗,但知旦暮,不辨何时”之类,并无二致。

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含蓄(好诗的24种味道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2)

神秘化

所以尽管本篇开宗明义提出了“诗贯六义”的主张,并把“讽喻”放在首位,但实际上却忽视重要的社会内容,使韵味偏于抒写闲情逸趣方面,而且他对“千变万化”的艺术境界,归结于“不知所以神而自神”,正和他

《与极浦书》中所说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

《诗品·缜密》“如有真迹,如不可知”,(好诗篇肯定有内在的脉络,只不过浑融得难以寻找)

《诗品·流动》“超超神明,返返冥无”,(超超玄妙的神明,浩浩无尽的冥无)

都同样存在神秘化的弊病,当然就不可能科学地说明文学现象。

知人论世

司空图能够提出这样的诗学观与他的经历密切相关,我们且来了解一下:

隐退

司空图出身于官僚地主阶级家庭,又处在黄巢起义和唐王朝行将覆灭的时代,在历史的大动荡中,他没有勇气面对现实,就采取避世隐退的人生态度。回乡以后,他既不同百姓往来,也不与官府联络,而是在“泉石林亭,颇称幽栖之趣”的“世外桃源”里,每日与高僧、名士吟咏为乐。唐昭宗即位,曾先后数次召他入朝,拜舍人、谏议大夫、户部侍郎、兵部侍郎等职,他都以老病,坚辞不受。

为此,他在王官谷庄园特地修了一个亭子,取名叫“休休亭”,并写了一篇《休休亭记》以明其志。还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又作了一首《耐辱居士歌》,反复咏叹“休休休,莫莫莫”,表示自己“宁处不出”的心志。

殉唐

天复四年( 904年),朱全忠扶持朝政,迁都洛阳,召司空图为礼部尚书,他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

天祐四年(907年),唐亡。他饱经丧乱,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一岁。

司空图可真是一位有气节的文人啊

浪漫至死不渝

殉情,此情是“国亡我亡”的爱国之情!

参考文献: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百度司空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