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原故事(九原春秋五原九原)(1)

五原故事(九原春秋五原九原)(2)

五原(九原)太守考述(上)

九原发布综合整理

摘 要:清光绪姚学镜《五原厅志略·职官志》记述汉代五原太守分别是:“汉:督瓒、冯立、延寿。后汉:随昱、耿夔、陈龟、王智、崔寔。”这一统计名单并未全部收录汉代五原太守,根据相关资料记载,还有一些名单散见于史书之中,兹据之再作考述,并对其在维护北部边境安全中的作用作一论述。

姚学镜《五原厅志略》列举的西汉五原郡太守分别为督瓒、冯立、延寿。严耕望先生所列西汉五原太守分别是:延寿、冯立、刘歆。关于督瓒任职时间,姚学镜与严耕望先生所述并不一样,其一为西汉时期,其一为东汉末期。究竟哪一个是正确的呢?应当根据当时人的行文加以界定。

应劭《风俗通·佚文·姓氏》介绍“督氏”时云:“汉有五原太守督瓒。”王利器先生案:“《广韵》‘督瓒’,《姓解》作‘督瓊’,《辨证》作‘督瓊’,《姓氏急就篇》作‘督’。”洪迈《容斋五笔》卷一在介绍《风俗通》“其叙希姓者”中有“五原太守督瓒”。《姓苑》云:“汉有督瓒,望出巴郡。”督瓒多种写法,“是瓒、瓊、实一人而展转传讹耳”。关于督瓒的任职时间,不得而知。严耕望先生将督瓒任职时间确定为“献帝前某时”。窃以为应劭在叙述“督氏”时所云“汉有五原太守督瓒”,这里的汉应是指西汉,而非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说到“汉”,往往指西汉,说到东汉时往往用“今”,如“汉改邮为置。置者,度其远近之间置之也。今吏邮书掾府督邮职掌此。

五原故事(九原春秋五原九原)(3)

传舍。案:诸侯及使者有传信,乃得舍于传耳。今刺史行部车号传车,从事督邮”。再如说到汉武帝时说“汉武帝”,说到汉章帝时则说“章帝”,没有“汉”字。虽然也有言及汉武帝时说“武帝”,但尚未见说到章帝时言“汉章帝”,所以,“汉有五原太守督瓒”应是指西汉而非东汉末年的五原太守督瓒。

至于《姓苑》云督姓“望出巴郡”,也是记载西汉初年的事情,《后汉书》卷八十六《南蛮传·板楯蛮夷传》云:“至高祖为汉王,发夷人还伐三秦。秦地既定,乃遣还巴中,复其渠帅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姓,不输租赋,余户乃岁入賨钱,口四十。世号为板楯蛮夷。”关于复除上述八个板楯蛮夷部落的赋税徭役,其名称《华阳国志》卷一《巴志》云:“复除民罗、朴、昝、鄂、度、夕、龚七姓不供租赋。”有“昝”与“督”之别。

以此看来,督姓先祖在汉初归附刘邦,到汉武帝元朔二年建立五原郡后,有可能其家族后人督瓒担任太守。延寿,五凤时任五原太守。《汉书》卷十九《百官公卿表》云:“(五凤二年)守左冯翊五原太守延寿。”严耕望先生认为延寿缺姓,应为“延寿”。冯立为冯奉世之子,汉成帝时任五原太守。《汉书》卷七十九《冯奉世传附子立传》云:“立字圣卿,通《春秋》。以父任为郎,稍迁诸曹。竟宁中,以王舅出为五原属国都尉。数年,迁五原太守,徙西河、上郡。”冯立在竟宁元年任五原属国都尉,竟宁只有一年,数年之后,应当是汉成帝建始或河平年间。严耕望先生云:“冯立(圣卿——父奉世),上党人,徙杜陵,盖以成帝建始中居郡,治有迹。”这也应当是据此推算而来。

五原故事(九原春秋五原九原)(4)

五原故事(九原春秋五原九原)(5)

五原故事(九原春秋五原九原)(6)

五原故事(九原春秋五原九原)(7)

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汉成帝(刘骜)

除了上列三位外,刘歆也曾任五原太守。汉哀帝末年,刘歆因为上书得罪众儒者,儒者师丹为大司空后,“奏歆改乱旧章,非毁先帝所立”,再加上为众儒所诽谤,歆“惧诛,求出补吏,为河内太守。以宗室不宜典三河,徙守五原,后复转在涿郡,历三郡守。数年,以病免官”。刘歆《遂初赋》序文中亦云:“歆好《左氏春秋》,欲立于学官,时诸儒不听,歆乃移书太常博士,责让深切,为朝廷大臣非疾,求出补吏,为河内太守,又以宗室不宜典三河,徙五原太守。”陶侃如先生将刘歆作《遂初赋》系于建平元年,那么刘歆任五原太守也应当在此年。

五原故事(九原春秋五原九原)(8)

五原故事(九原春秋五原九原)(9)

九原发布栏目编辑:王冠楠

九原发布责任编辑:潘峰

(如需转载,请联系九原发布:0472-6939913)

五原故事(九原春秋五原九原)(10)

九原发布热线:0472 6939913

投稿 ▏公益 ▏活动 ▏宣传

五原故事(九原春秋五原九原)(11)

扫描二维码

关注九原发布

五原故事(九原春秋五原九原)(12)

五原故事(九原春秋五原九原)(13)

五原故事(九原春秋五原九原)(14)

五原故事(九原春秋五原九原)(15)

五原故事(九原春秋五原九原)(16)

请点击“阅读原文”收听喜马拉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