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身边,不去发现也难

这是一条我闭眼都能来回散步的环湖路,每个双休日,我会到这里与它约会,当然还有大片熟悉的水域,属于太湖的延伸段,因为范蠡与西施美好的传说,这片水域被称作“蠡湖”。

每个盲点居然可以触碰到院校的痛点(1)

蠡湖是许多懒得远行寻源的人亲近太湖的好去处,若是再开一个小时车,就能瞅到纵深而无垠的浩渺太湖,心胸顿时舒朗,太湖的奇妙和意境,应该在视线延伸至旷远处才能较充分地摄入。

周六,照常有大量的人聚集在蠡湖,住在蠡湖之岸的我感觉来了不少远道而来的宾客,总有一支支团队用相同的穿着来区分,以一定的仪式感,在湖边踏青、休闲、健身,度过一个理想周末。我发现了一件件流动的广告衫,上书“发现无锡”。这样的广告衫不时出现在眼帘,我立即意识到,又一个带有探索性的活动在我未知的状态下发生。这些广告衫的主人很年轻,貌似大学生。我用搭讪的口吻,问了一下他们是哪个大学的。一位清癯的男生在和女生交谈时兴高采烈,一听我问话,倏地腼腆起来:“是太湖学院的。”“大几啦?”“大四。”

简洁的对话,我有些心满意足。我年纪大了,看到大学生,总喜欢攀谈几句,就像看见自己的孩子一样。年纪大了,自己的孩子外地求学不在身边,看到与自己孩子同龄的大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内心洋溢着欣喜。

“你们学院的董事长还是金老师吧。”金老师原来在总工会时经常有署名文章和我写的发在同一期刊物上。

“金老师?”男生眼里流出了疑惑。

“就是那个年纪蛮大,扮相时尚的……”

“哦,是金老太吧。我们都叫金老太。嘻嘻……”

这是个没大没小的男生。不过此刻,叫一声老太,就看你怎么理解了,某种意义上是对老人的尊重,等于承认她有足够的辈分和亲和力。往浅里说,说老太老头也便于区分,所谓的没礼貌还在于称呼对方的语气和音调上。

我就顺着男生语气说:“是的,金老太,她是很有魄力的女强人呐,把太湖学院从专科弄成知名的本科院校,不简单啊。”

男孩嗯嗯地点头,方才的腼腆之色一扫而光,随着一干人马走了。

我又在太湖边上继续往高子水居方向溜达。又有一群大孩子穿着“发现无锡”的广告衫手里挥着小旗,匆匆地迎面走来,我蓦然发现自己忘记了问这是干嘛去,是在健步行吗?感觉不太像。

每个盲点居然可以触碰到院校的痛点(2)

一位女生在我身边蹲下系鞋带,我随口问:“是太湖学院的?”

女生仰起头,一脸的青春朝气:“是的。”

“你们这是去……”

“王静云——”不远处有人在叫唤。

“哎——来啦。”系好鞋带的女生没顾着回答我,就连忙奔去,与同伴会合。

于是,我接着向前,摆动胳膊,扩扩胸,慢跑起来。

接二连三的大学生,身着与之前两拨一样的“发现无锡”的广告衫。所有的美在于发现,让这些孩子以发现的名义,打开了解无锡的视野,这真是一个好主意,说不定一些家在外地的孩子中的佼佼者会因喜欢无锡而留在无锡,为这个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身边经过的大学生捎带着立夏的清风中那种莫名的炽热,那是湖边的还是心里的,好像兼而有之。

“快快,跟上!”有位戴眼镜的男生在督阵,他分明是一位团队的指挥者。我微笑地问:“同学,是太湖学院的吧。”

男生瞥了我一眼:“不是!”就往前面跑了。好几位“发现无锡”者在呼啦啦地跟跑。

“那人怎么回事?居然把我说成是太湖学院的,真是的。”男生喘着粗气、犟着脖颈对身边的同学说。

他没看身后,我也在跑,只是跟跑的脚步蓦然不够轻盈了。

B. 所有的后背何以被掌控

我走出了一身汗,就去小区附近的一家浴场汗蒸,为的是再次出汗、高温排毒。老管和往常一样及时出现在我面前,目光如炬地问我要不要擦背。我说不用了,谢谢。

擦个背29元,老管能拿8元。如果有人投诉老管服务不到位(即便是误解),老管会扣80元,也就是老管若让客人不满意,他将相当于免费给人擦背10次。这对老管来说,压力山大。

这天下午,老管说:“天热了,汗蒸的人太少了,目前,还没擦到一个背。”他的话,让我不好意思回绝。

老管年过天命,五短身材老是挺胸叠肚,原来当过兵,扬州人,还是中共党员,浴场没有党支部。老管与我攀谈时,我很专业地提醒他,可以找个社区党组织联系,转自己的党员关系,党费一定要按时缴纳,这是每个党员的义务。老管一脸严肃地说:“这个我懂。”我的一些专业用语,老管能一字不漏、甚至还丰富了我的解说地复述给我。在短短的10秒话锋交错后,我萌生了老管给我上课的幻觉,老管还大谈了社会形势的发展。我有点不解的是,这个上身赤裸,仅靠一条大裤衩呵护他每天12个小时工作的壮汉,脑袋里竟有那么多资讯,还有条分缕析的见解。我一下从“专业”掉入“半专业”的境地,只有在喉咙里发出哼哼嗯嗯的份儿。

老管对人的评价真的不一般。譬如他对我说:“别看你一身肌肉,我一眼就知道你是文化人。”我故作一脸茫然地问:“我没多少肌肉,也没多少文化,你凭什么有这样的说法。”老管认为,有肌肉的人,只要不是膘肥体壮,那就是生活极为节制的、对自己有要求的人,而且聊天聊得舒服,我说你听,从不打断别人说话,这样的人就是高素质。

这是一个以擦背为业的人的专业判断吗?细想,他的话不无道理,我确实是这样的人,但我又是好奇心强的人,他的表述与他的身份有一定的反差,他应该也是有一定文化的;是有什么因素影响了他的思考方式和思考路径,以至于他会显得与同业者有别。

我夸奖他的认知水平高,猜想他如果出生在书香门第早就是一个毕业多年的老大学生啦。

老管叹气:“自己从小不要好,不爱读书,爱跑出去瞎玩,父亲气死了,要打断我的腿。”他的父亲是个校长,他强调不是小学、初中的校长,而是高中校长。一个高中校长的儿子读不好书,应该吃枪子,所以那年他就被父亲赶去当兵了。他以为会上战场的,结果,枪都没摸过几次,被派去养猪了。

老管说这些的时候,我趴在水床上,感觉两只收拾猪的手正在后背忙碌,我享受着军用猪的待遇。

我为那位老校长感到惋惜,就问老管有没有兄弟。老管说有个弟弟,现在年薪百万,公司在上海,全国到处跑。我问他弟弟怎么如此厉害,他说:“我弟弟是复旦毕业的。”

怪不得厉害。我由衷夸赞。

老管不以为然:“这个不算什么,我儿子比我弟弟赚得还多。儿子本科在清华,研究生在北大。现在被外国大老板看中,第一年收入150万,第二年200万……

我不用吃惊,已经浑身瘫软了。这是故事吗?

老管自顾自地说:“儿子我从不管,这个小子就是喜欢读书,把我抽烟喝酒的钱都骗去买书了。你看我现在烟酒都不沾了。我给儿子在无锡买了婚房,这小子却在北京工作了。要不是我口袋没钱了,他的博士都要上了,还去国外上呢。儿子说等干几年赚够了学费和生活费再去上博士。”

老管边擦背边叨咕,我听着,受宠若惊了。这是一位世界一流、国内顶尖大学毕业生的老爸在给我擦背,而他试图靠着每天多赚一些的“8元”来资助儿子读博士。本不想擦背的我,不过出于同情,让他增加一个“8元”而已,他给予我的这个故事却难以估价。

我的躯体被一双大手控制着,心绪复杂地仰视着那张淡然的脸。

C. 名校不再纠缠,这是因为……

终于,名校在我脑袋里仅仅是有名字的学校,而在更多人的脑海里是艘名声在外的巨轮,螺旋桨带出一点波澜足以使小舢板颠簸不已。

名校对人吸引,会让人着迷、嫉妒甚至癫狂,还会喜极而泣或痛心疾首。为了考上名校,奋不顾身,孤注一掷,大有人在。

名校让那么多人不够冷静,趋之若鹜。明摆着。

学校的名气大都是被学校中的某个或某些人物推高的,这些人因为执教了几位状元之类的学生,他们的名气就响亮了。我女儿在小学时被誉“作文天才”,小小年龄就能在省报上发表作文,并长期占据了市报学生版内头条位置。于是她的老师出名了,业余辅导班的生源多了起来,甚至她当时所在的小学也以出“小记者”出名。

其实,我女儿的作文主要是我辅导的。我常设身处地为老师想,一个班40个学生,一次作文课后,要看40篇足以让成人出现“三高”“茶饭不思”的作文,哪来足够的耐心厘清那么多一锅浆糊的小脑袋。即便他们未来成了祖国的栋梁之才,是否有闲心来看看我这个老师。事实上,来看老师的学生,必定受过一定的家庭教育,而这样的家长应该是不错的家庭老师。

我女儿至今保留着每逢节假向她从小学到大学的老师问好的习惯。她所有的老师都记得这个有鲜明特点的娴静女生。有次开会,一位刚相识的代表对我说到我女儿曾经上的初中,老师常办辅导班,上课留几手,弄得小孩糊里糊涂,只能再上辅导班补习。她咬牙切齿道:“我的第二个孩子,绝对不上这所所谓的名校。”我告诉她,我女儿没有上过辅导班。她乜了我一眼说:“你女儿聪明啊,不然这么能上双一流高校。”

每个盲点居然可以触碰到院校的痛点(3)

其实,我女儿高考不理想,考运不佳,曾想过复读,但最终还是放弃复读,打算选一普通高校冲刺一下,争取上所名校。确实在本科那四年,女儿蛮拼的,所有的时间、精力、心思都在学习、实践,还拼读了双学位。那些脸上曾看不出任何所以然的教授居然对女儿满脸春风和阳光,他们会让我想到了女儿上小学时的老师。其实,小学老师和大学老师有个共同点,就是:学生勤奋有道,尊重老师,为老师撑面子,这才是老师真正需要的。如今,对于我女儿,名校有多大的名气,已经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能有让自己学有所成的环境和心境。女儿在拥有全专业唯一的推免资格券时,面对三所名校录取,进行取舍,选了一所不太容易考上、也是离家最远的大学读研。她对名校的感觉还不如一座图书馆来得深刻。

在我这个年龄已经不再对名校有所纠结了,尽管我所知的名校老师在陆续被人挖走,“制造名校”之风仍然猛烈。我的亲友对名校耿耿于怀。有位亲戚对名校愤懑不已,不久前她的孩子考了该校,感觉分数被卡掉许多,没有考出原有的成绩。她说那名校的老师之前给他辅导学生交底了,这样的考试公平吗?

每个盲点居然可以触碰到院校的痛点(4)

我就建议选择其它学校,但她不依不饶地坚持要去。这所名校已在她心里深藏了许多年,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让女儿进去待一阵。

事实上,名校成了冤家,冤家宜解不宜结。亲戚的女儿最终没有被这所名校录取。那女孩发了毒誓:以后读了硕士,上博士,去执教,也不去那所名校。

因念生嫉,可名校情结犹在。淡忘它吧。

不为名所累,视名校不再,爱人爱己,喜欢着自己的喜欢,也许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