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音阙诗听知乎(八位乐评人鉴赏音阙诗听一)(1)

流水纪

一群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感兴趣的朋友,因为同样的兴趣与理念组成一个团队,听起来就像是学生时期加入社团一般的简单初衷,这便是音阙诗听的由来。于2016年成立的音阙诗听,由殇小谨和李俊羽发起。他们的音乐多加入了古代诗词、传统民乐,又将一部分现代流行元素融入其中,打造了属于音阙诗听独有的多元音乐风格。

作为音阙诗听的首张正式专辑,《一》是在这个音乐团队呈现了许许多多音乐单曲后,首次上线完整作品。不论是极其丰富的音乐概念与美学质感,上古神话的当代解读,都足以体现出音阙诗听对于国风与现代的新鲜理解。“一生万物,万物归一”即是《一》的名字来源。抛开时空、地域等等束缚,而从音乐本身,出发,以多元文化碰撞的方式,去创造全新的音乐体验。除却各类的民族乐器,西洋乐器的加入也是这次的一大尝试,吉他、鼓、钢琴以及管弦乐器等使得我们听见了不一样的音阙诗听,摇滚、爵士与R&B的风格,也使得《一》拥有着前所未有的多元与包容。

不到两分钟的《序曲》,已经似缓缓大幕拉开,为我们呈现出神秘而恢弘的神话序幕。以笛声仿鸟鸣的前奏开头将《玄鸟生商》的故事引来,这鸣叫中的不甘、悲泣、追求,听入听众耳中,或许有百转千回的情绪。电鼓的搭配给整首歌曲增添了轻快的律动,更有古今传承的绝妙结合。而“天命玄鸟”作为商部落的图腾象征,为世人所崇拜、赞美,却也不得不受制于命运的约束,但求能够于天地间驰骋,看日升日落,不惧混沌。

谷雨音阙诗听知乎(八位乐评人鉴赏音阙诗听一)(2)

羲和,上古神话中的日月女神,可制定时历,拥有至高的能力和权威。但却因寻上古天帝丈夫帝俊的转世下凡,这便是《日御羲和》的故事。婉转而抒情的旋律从头至尾却逃不过那股淡淡的忧伤。羲和似少女般的思念、等待、求而不得的心酸,都在层层递进的乐曲中,让人忍不住感同身受,忍不住哀叹。

人人都知嫦娥与后羿的故事,而这首《嫦娥奔月》意料之外地加入了爵士风格,利用二胡与铜管,完成了一次超出预期的“中西合璧”。身处广寒宫的嫦娥与后羿遥遥相隔,天上人间,再无相见可能。徒留思念、懊悔,但这“悔”亦源自因果,无处可寻觅。

整张专辑唯一的男女合唱,留给了这首《伏羲画卦》。伏羲为氏族部落听天道,求天人合一而创造了八卦,这充满历练的画卦过程,配上极具突破性的摇滚曲风与乐队编排,将传说之境描绘得淋漓尽致。脱离传统民乐,硬朗强烈的摇滚让整体编排更丰富多样,两种看似无法相融的音乐结合于同一曲,却更激发了双方的特性,民乐更为悠扬巧妙,摇滚曲风更为强劲有力。而八卦也正对应了“阴阳”,一切均有迹可循,均精心而为。

用情愈深往往执念愈深,为情所苦,这是人之常情。《三生忘乡》借孟婆之口寄托哀思,她的痛、爱、不悔、不甘,她的念念不忘与不得不忘。这是一首相当典型的国风作品,运用了古筝、琵琶、扬琴等传统弦乐来交错演绎,五声音阶的运用也更突出了这种特点。传说中孟姜女即为孟婆,为忘记苦痛而为世人熬制转世孟婆汤,唯有她自己,从未喝下一口。

昙花一现是众所周知的自然规律,而世人不知,昙花原为花神,因与韦陀相爱触犯天规,所以被玉帝惩罚一年只开一瞬。而韦陀亦忘记前尘,再未看过为他而开的昙花。就像各种上古神话的爱情传说那般,《昙花韦陀》的悲情色彩却并没有再这首歌中作为主旋律。四位歌手的共同演绎让歌曲本身多了一种洒脱淡然。无论你是否回头,我始终在此为你而开。

《比翼双飞》从来都是故事里的美好传说,这份美好也成为了这首歌创作的初衷。前奏的合成器运用让音乐多了一丝俏皮灵动,吉他与军鼓搭配穿插的古筝等民乐,在副歌的二字递进结构中,似是一步步靠近的恋人,低音浅笑,甜蜜无忧。

灵动活泼的歌词与旋律,与《天元应龙》的主题搭配起来,颇有些可爱亲近的意味。明明在传说中威力无边、杀伐果断,却在歌曲中像个翩翩少年般活灵活现、烂漫率真,将自己的功绩都以毫不在意的口吻坦述。副歌叠声演绎的方式,让情绪层层递进,推入更深层次的故事中。

花神女夷,主宰万物生长,却不插手尘世。而这首歌带有一定的R&B风格的《女夷鼓歌》,并非是旋律编排有多沉重,却偏偏有一种莫名的悲凉感。副歌的的转音设计让揪心的情愫更上一层。也许神爱世人,但于神而言,人世间一切悲欢离合,置身事外,无悲无喜,更为伤怀。

在整张专辑的结尾,《巫山归梦》的壮阔悲情足够引人入胜,将音乐情绪推至另一个高潮。大量的管弦乐加入,使得宏大的场景像完成一场时空穿越。而歌手的演唱技巧上的爆发亦体现了神女的心绪,忍受孤独但肩负大义,从平静到挣扎、呐喊,最后醒来发现不过只是梦一场有,梦醒之后,你我并非同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楚襄王求而不得,梦亦有梦,但神女无心。

万物归《一》,这一切亦似梦。而音阙诗听对于传统文化的坚持与热爱,在过去的每首作品里,同样也在这张专辑《一》中。中华上下五千年,对于传统文明的传承与创新始终是任重而道远的使命。音阙诗听让我们看见了更多属于古老文化的力量,也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这千百年来,我们究竟留下了什么?

爱地人

要特别推荐一下“音阙诗听”的这张专辑《一》,不怕俗套的说,这是目前国风类音乐天花板级别的专辑。甚至可以说,因为这张专辑在多个角度和纬度,对于国风音乐这个形式,于技术、于文化层面的呈现,还可以让它成为国风音乐范例型的专辑。

而在推荐这张专辑的同时,首先我有一个特别的切入点,就是你最后完成专辑文案的阅读。这张专辑由一首序曲和十首作品组成,而十首作品则分别来自中国古代、甚至上古的十个故事或传说。有些像《嫦娥奔月》的,可能大家比较熟,但像《昙花韦陀》、《玄鸟生商》等等故事,都是知道却未必谈得上熟知,借听专辑的机会,也可以首先补一下中国文化经典历史课。

“音阙诗听”的创作,同样是基于这些传统的历史故事或神话故事。不同的是,这张专辑里的十首作品,整个团队并不仅仅只是将这些故事化成文字入词,反而像是成了他们的某种创作素材,他们解构再重构,以现代人的角度,既溯源了历史,又让历史走进了现实。

像《伏羲画卦》的故事,在《一》这张专辑里,也有了现代哲学的寓意。“到底是我选择了人生?还是命运选择了我”,这样的哲学思考,让作品也增加了文化层的意义。

《玄鸟生商》里对于自由的追寻,也让古典与现代,在精神层面上相通并互动;《巫山归梦》则将“襄王有梦,神女无心”的幻梦和幻灭,延伸出暗系文化,同样打通了过去与现代的关卡。

即使是《一》这张专辑的名字,看起来可以归于极简,但同样符合中国文化最精髓的深意。一是最小的数字,但在中国文化里却又可以是最大的数字。“一生万物,万物归一”,一可以化为无数个一,又可以最后还原成一。

而“音阙诗听”除了创作层面的“一生万物”之外,他们本身开放式的创作及合作,同样也是“一生万物”的另一种典型。

《一》 这张专辑在国风领域,也是在技术和制作上极其考究和匠心的专辑。

从《序曲》开始,音色既保留了中国传统乐器那种清亮的特色,以及五声音阶的美感。但在律动、和弦的组成上,又富有现代听觉,整个给人穿越古今、融为一体的感受。

特别推荐几首作品,《玄鸟生商》的前奏有一段用笛子模仿的鸟鸣,而此后的整首作品,制作上更偏向于现代的质感,从自然到都会,从民乐到流行,穿越的毫无痕迹。而现代的听觉,也更容易让现代的歌迷,在这样的听感中感性、共情、共鸣。

《伏羲画卦》则是摇滚与国风的结合,男女声的搭配,也像是“物质与意识”的对话,中间咒语的过渡,以及音效层次的呈现,都让这首作品有一种3D式的沉浸感。

与布达佩斯交响乐团合作的《巫山归梦》,则让一场虚幻的空梦,变得宏大又壮阔,让梦辗转、让梦无限,东西的结合也因此美轮美奂。

赵南坊

“一生万物,万物归一”,在音乐上如何表现如此精妙的东方哲思?

“音阙诗听”给出了答案,专辑《一》就是有效尝试。这张作品在音乐维度的基底是“包容”,具体就是由民族乐器与西洋弦乐混合编制而最终形成融合感强烈的音乐形态。这般音乐的特质主要是调和,不存孰轻孰重的问题,音乐元素中,东与西是互动对话的关系。由此,《一》中的风格可能是你目前能够接触到的最为平衡中国风格。

当然,平衡并不意味着平庸,其中的精彩已然明显。重点提及三首歌曲:《玄鸟生商》,清新爽润,电子节拍与琵琶弹奏呼应,远古意境与现代画面交映,强烈律动跟绵长叙事的层次错落,别有一番新鲜听感。《伏羲画卦》,强于Band Sound,摇滚乐与民乐的互融跟男女合唱的方式形成实时对应,促成力量跟柔情的“阴阳”合璧。《巫山归梦》,磅礴大气,颇具流行音乐中Diva作品式的恢弘意味,将女性光辉完满呈示。整体厚重的歌曲里,情绪最终被点燃,特别是唢呐长啸的出现,如利刃划破天空,犀利且壮观。

谷雨音阙诗听知乎(八位乐评人鉴赏音阙诗听一)(3)

总体而言,专辑《一》中的音乐呈现出万千景象,风格丰富多样。并且,有集大成的特点。我是说,在这里各位可以找到关于“中国风格”最为标准的范式。这种标准体现在,除音乐形式上的中西互通外,更有文本层面的讲究。

其实,我们所称呼的“中国风”音乐非常容易陷入表面功夫的困局。尤其是只专注于音乐元素的刻意强化,侧重满足听觉维度的逼真却往往忽视了内容维度的梳理。最终导致了音乐作品徒有表象但没有内里的空洞状况。

专辑《一》明显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中歌曲的创作源泉都是中国神话故事,所以本质上,音乐文本上的叙事是有坚实基础的,一方面是内容基础,诸如《嫦娥奔月》《比翼双飞》此类作品,原本就能在听者脑海中形成画面跟情节。另一方面是情感基础,每首歌曲都可以对听者产生自然共鸣。基于以上,在聆听专辑音乐时其实也是在深入一部神话史诗,听赏和阅读同步进行,这样的过程注定是多层次立体的艺术体验。

在我的理解里,“音阙诗听”今次作品是在统一确切的概念之上建立起了充盈的“中国神话宇宙”。于音乐而言,这属于一番成功的探索和创想;于文化而言,这同样是值得称赞的传承和发扬。简单讲,专辑《一》的出众表现在,扎实根植于音乐又超越了音乐。

树娃

音阙诗听新专辑《一》的文案以“包容”这个词来形容这张专辑的特色,我觉得不只是精辟,还把整张专辑的格局给拉大了。

1

从第一感受出发,显然这是一张很纯粹的中西音乐风格对撞的专辑,着力点在音乐风格上的对撞,却很容易忽略了在这张专辑在音乐之外,想要传承文化与历史这个目的。而“包容”就是包罗了万象,不只是有中西音乐风格的对撞,还有在内容以及视角上的推陈出新,以新思维去传承传统文化的模式,更有不同音乐人在合作理念上的融合。

所以专辑取名为“一”,也很贴切,在我的理解就是包罗万象,而万物归一。

2

从音乐的角度来说,这张专辑纯粹主打中西风格的对撞,做得丰富、多彩。避免了风格上的审美疲劳,也顾及到了风格与风格之间的融合性,还有内容、取材上的考量。

《一》专辑以10个中国神话故事中的人物为原型进行创作,这内容既新鲜又有文化的底蕴,还能自成一体。而根据不同的人物的故事,在以国风为底的基础上,匹配不同的曲风,包括爵士、R&B甚至史诗、摇滚都有,以全新的思维赋予了传统故事新的生命。

在细节上通过编曲,演奏的乐器去润色听感,营造氛围,让听者转换思维,重新感受这些人物。比如《嫦娥奔月》中以爵士乐为基调,再以二胡的演奏去调剂,没有脱离人物本身自有的遗憾与苦闷,但在爵士调调的烘托下,情怀转换成了释然。

也比如《伏羲画卦》中的对“八卦”的体现,就以民族乐器与电子乐器对撞为主,一高一低,一明一暗,这就是阴阳的相生相克。

3

整体而言,《一》没有脱离音阙诗听一如既往所坚持的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还是以国风为主,但是在尝试(对撞)上的表现更多元,让专辑的格局变得更大,而旋律保留了固有的流畅性与灵气,很抓耳,并且在不同风格的包裹下,显得生动有趣。

最后想说,很敬佩音阙诗听的坚持。坚持做国风并不容易,毕竟这条路一直都很窄,但他们总是能够在狭路中找到新的光点,让不同的文化、历史借以音乐作为载体,以不一样的面貌去传承,去延续。

一蔷

很久没有完整听完一整张专辑了,国风专辑《一》,值得一听。在这个耳朵已经习惯被一两句副歌牵引的“短音乐”时代,能听完一首完整的歌是奢侈的,能听完一整张专辑一定是有某种引力吧。

整张专辑每首歌都有一幅画卷等你打开,打开你的故事和你的心事。从《序曲》起,十一首音乐信笺等你一一亲启。

《日御羲和》,缓缓展开一幅山水画卷,从中走出来一个人,每个人自己想念的那个人,那个不会再见的人。一一出现,依依不舍。真正的“再见”从来都不是那个说了“再见”的人。

《昙花韦陀》,一首樱花飘飘的春日浪漫之歌。冬天蕴藏着整个春天,春天是夏日浪漫的开启。眼前绯红,是花瓣、是脸庞,是夕阳落下时开启的爱恋。

谷雨音阙诗听知乎(八位乐评人鉴赏音阙诗听一)(4)

《女夷鼓歌》,如果《昙花韦陀》是一首春之歌,那么《女夷鼓歌》是秋的歌。中国式表述手法,抬头一轮明月,低头镜花水月。秋月一定是最富中国诗意的,让人不禁想到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巫山归梦》,一首蕴含大地能量的歌,女声的爆发力拔地而起。眼前飘过一个又一个至暗时刻,拨开乌云,雾气翻腾,远处有光。唢呐的配合增添了一种撕开迷雾的力量感,一切从此刻开始会从梦中醒来。

音阙诗听,六周年,首张国风专辑《一》。六和一,奇妙又充满能量的一组数字组合。也许就是以这样一颗“童心”去做音乐,让一切回归初心,才会让耳朵回归到那个可以吟唱完一整首歌的年代。不止一时一刻,而是此时此刻。

刘尼尼

给喜欢听国风音乐的朋友推荐一张专辑,音阙诗听的《一》,是这支团队成立6年来的首张专辑。从成立以来,音阙诗听就深耕国风音乐领域,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即便你没有刻意关注过,应该也在各大平台听过他们的《红昭愿》《芒种》等代表作。

音阙诗听在完成对二十四节气、十二时辰、中国古城等主题的探索后,新专辑《一》回到远古文明,将大家熟悉的上古神话里的人物具象化,再把国风与爵士、R&B、摇滚等多种音乐形式相结合,使嫦娥、伏羲、巫山神女等形象鲜活立体起来,既新鲜又新潮。

谷雨音阙诗听知乎(八位乐评人鉴赏音阙诗听一)(5)

“一”代表了包容和归一,是音阙诗听的新起点也是新归途。从第一首纯音乐演奏的《序曲》便能窥探到整张专辑的全貌,民族乐器和西洋弦乐的结合,悠扬婉转又节奏强劲的乐曲,预示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就此打开。首先让我震撼的是《伏羲画卦》,用国风摇滚的曲风打开局面,古筝与电吉他交融,男女合唱的形式也与“八卦”的主题相称,极具层次感的编曲,由内而外一点点向上攀爬的感觉,在音乐中感受到一触即发的快感。

还喜欢专辑最末一首《巫山归梦》,布达佩斯交响乐团的大编制弦乐,增强了整首歌的戏剧张力,大气磅礴,中后段唢呐声注入灵魂,荡气回肠。王梓钰的歌声唱出巫山神女瑶姬的孤独感,凄美婉转又充满力量。

整体来说专辑中的每首歌都很独特,真正做到了中西合璧,音阙诗听能够拿出一张如此充满诚意的作品,源自于他们对国风音乐的热爱与坚持,传承经典传统文化的同时又能推陈出新,不容错过。

王击凡

中国风的音乐,应该如何更好地“走出去”?音阙诗听用他们在这六年来唱过的这些兼容并包的国风歌曲,完美地解答了这个世纪难题。

在出道的第六年,音阙诗听终于发布了他们的首张正式创作专辑《一》。很多音乐人的第一张大碟,都会在专辑名字中,冠以“一”之名;而音阙诗听的《一》,甚至还带有颇具东方禅味的“一生万物,万物归一”之无限深意。

在累积了一些单曲作品跟线下Live的表演经验之后,音阙诗听今年的《一》专辑,相当于是总结了他们在过去这六年里所有得与失的一次“毕业”汇报演出。我在这张专辑里面,也听见了音阙诗听非常interesting的成长与进化。

与其说音阙诗听是乐团,倒不如说他们更像是一个大型的兴趣小组。音阙诗听一直热衷于把传统中式音乐与流行音乐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至于古诗词与现代文学的融合,更使得他们在歌词方面,创造了别具一格的“诗听风”。

体现了多元文化碰撞的《一》这张专辑,就是音阙诗听在创作上“西学东渐”的集中呈现:《嫦娥奔月》的国风融合爵士乐,《伏羲画卦》的传统乐器x电子音乐,还有《昙花韦陀》在结尾处提升了整首歌品位的小提琴……

曾经有朋友问我,应该如何把晦涩难懂的东方神话,以小朋友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来告诉他们。所以,我很佩服《一》这张专辑对古老传说的新时代解读,音阙诗听以最深入浅出的拟人手法,让不同世代的听众都能听懂这些故事。

在《一》专辑里,我最欣赏的是《嫦娥奔月》的开阔意境。世人都觉得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然而音阙诗听却为这首歌注入了属于当下的女性角度。“时不应我抱憾那一句”,年轻的李佳思,唱出了一个勇于跟自我和解的嫦娥。

有些追逐潮流的专辑会慢慢过时,但《一》却是那种即使放在十年、二十年后再听,也丝毫不会感觉有半点过时的好专辑。长大后的音阙诗听,试图赋予这些音乐更厚重的文化内蕴,并使得这些歌更能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

沉默电话

音阙诗听的新专辑《一》主打“包容”理念,将民族器乐与西洋弦乐结合,将古风音乐与当代流行结合,旨在创造精彩的文化碰撞,新意与诚意,都值得我们鼓掌赞叹。而站在听众的角度来说,这张《一》也是在教我们如何进一步打开思维定式——摒弃欣赏音乐的惯性思维、打破择取作品的刻板印象,在专题主题、创作概念、编曲形式、词句细节的每条触角里,用心发现新意创造带来的美好惊喜,以音乐这一直通心灵的媒介,去融化某些坚硬、顽固的陈年郁结,这实在是十分难得的聆听体验。

如主打歌《玄鸟生商》带来的听觉愉悦,就让人对“包容创造”这一理念产生极大的共鸣理解。《玄鸟生商》是一首古风与流行融汇相参的优质范本:以笛声呈现的鸟鸣盘旋在钢琴弹奏的空间之上,灵动的琵琶和沉稳的贝斯轨道时而并肩行进,时而又于思绪间浅浅交织,歌词悦目如诗,旋律清透动人,流行、古意,两者双线交缠,又层次明晰不让人焦躁烦乱。在歌者温柔声线的带领下,关于音乐风格的执念逐渐消弭,只剩对音乐纯粹、专一的品读与细思。

又有源自神话传说故事的《伏羲画卦》——让人耳朵一亮的摇滚乐演出,古筝犹如穿梭在故事线路的一道光,引导我们不断攀向更高的情绪巅峰。男女对唱形式也制造出充满强烈故事色彩的音乐画面,在两者沟通、讲述、传达、呈现的节奏交融中,穿越古今时代的异想世界在脑中怦然展开。没有束缚、没有限制,但有属于自己的理念逻辑,讲故事的方式绝不循规蹈矩。

这即为音阙诗听新专辑《一》与其作品“1 1>2”的创造意识。中西、古今的结合融汇是创造的第一行,接下来,则是无穷无尽的自由和愉悦。这样的音乐,着实是充满新鲜感、幸福感、满足感、价值感的音乐啊。

谷雨音阙诗听知乎(八位乐评人鉴赏音阙诗听一)(6)

,